奇葩说辩手席瑞|在学校被嘲笑了该怎么办?《奇葩说》提到的这个误区要警惕
在上周末播出的一期《奇葩说》里,选手在辩论时提到了一种现象:“为了不让同学嘲笑,所以要减肥”,引发了网友对于“嘲笑”这种行为的讨论。
一个小孩可能因为身体稍微胖,被嘲笑
一个男孩可能因为喜欢跳绳,被男同学嘲笑
一个学生可能因为口音,被嘲笑
…….
当被嘲笑的学生向成年人寻求帮助时,有时候得到的答案却是“你为什么不改呢?”,“别人嘲笑你胖子,你就减肥吧;别人嘲笑你跳绳,你就换一个游戏吧;别人嘲笑你口音,你就改一改吧……”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点:嘲笑其实也是一种校园霸凌行为。他们给出的回答,其实都在纵容这些行为。
节目中,辩手席瑞质问这一现象称:什么时候,我们消除校园霸凌的方式,是我们消灭每一个受害者。
其实,减肥本身不是坏事。减肥的出发点,应该是自己意识到健康问题,认同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由此而做出的一种积极改变。
但是当一个人是因为忍受不了他人的嘲讽而被迫选择去减肥,我们在赞成减肥的同时,还能赞成背后的逻辑吗?
减去影响健康的多余脂肪的同时,这些不健康的声音是不是也需要清理?
知乎上也有类似“我在学校被嘲笑怎么办?”的提问。有网友回答称,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
这与英文歌曲《》里的一句歌词说得相似:“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任何杀不死你的东西,都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听起来很积极,很励志。
但这只是一句励志的话,有引导的作用,但并不能保证被嘲笑者就能逆袭变得更“”。万一有人不够强大呢?现实中,也并不是每个人的内心都足够强大。
所以,我们在鼓励被嘲笑者变得更坚强,要建立强大的内心做自我的同时,如对嘲笑这种霸凌行为不加以修正,是不是就在纵容“嘲笑者”?
“今天如果你减肥了,他们就不会嘲笑我了,他们也会嘲笑别人。”
席瑞在辩论中呼吁“把棒子挥向那些嘲笑你的人,而不是再挥向那些被嘲笑的弱者”。
这种否定被嘲笑者,并要求他们做出改变的做法,有个专业词汇叫“谴责受害者”。
这种行为不只是表现在校园里,在社会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我们常常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当手机被偷时,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看好自己的财物?活该被偷”;
当公交车上被骚扰时,有人会说“谁叫你穿那么短的裙子?活该被揩油”;
当在路上被车撞时奇葩说辩手席瑞|在学校被嘲笑了该怎么办?《奇葩说》提到的这个误区要警惕,有人会说“怎么走路不看路?活该被撞”;
当孩子被人贩子拐走后,有人会说“做父母的怎么那么不小心?不拐你家拐谁家”……
这都是“谴责受害者”的行为。
什么是谴责受害者?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谴责受害者( )指的是外界认为一起案件或者任何不正当行为中的受害者应该对其受到的伤害负全部或部分责任的行为。强奸案中的受害者会比抢劫案中的受害者更容易受到谴责,尤其是在罪犯和受害者认识的情况下。
when the of a crime or any act is held or at fault for the harm that them. The study of seeks to the of as . There is a to blame of rape than of if and know each other.
“谴责受害者”一词最初由心理学家 Ryan在1971年提出,以它命名自己的著作《 》。
谴责受害者背后的心理学逻辑是公正世界现象(Just-world )。
那些选择去谴责受害者的人,更愿意相信好事发生在好人身上,坏事发生在坏人身上。当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时,这意味着没有人是安全的脱口秀大会,无论我们有多好奇葩说辩手席瑞,我们也都可能是脆弱的。不幸可能在任何时候攻击任何人,这种“好人不一定有好报”的认识是非常让人害怕的,但我们每天都面临着证据奇葩说辩手席瑞,证明这种认识可能是真的。
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 博士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他发现当参与者观察到另一个人受到电击但无法干预时,他们开始贬低受害者。痛苦越不公平、越严重,参与者贬损得就越厉害。
后续研究发现,当人们评估车祸、强奸、家庭暴力、疾病和贫困的受害者时,也会出现类似现象。
博士认为,这些谴责受害者倾向的根源在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信念,一个行动具有可预测后果的世界,人们可以控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 用俗话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现实生活中,“谴责受害者”的事件屡见不鲜
滴滴公司前段时间发生的“郑州空姐顺风车遇害案”中,有很多网友发表“长得好看很容易让人见色起意”之类的言论,其背后的逻辑着实让人不能苟同。
在郑州案中,受害者已经做到把行程告诉家人、和好朋友假装打电话,却依然难逃一劫。尽管女性小心翼翼,生理上的弱势还是导致了其容易成为的受害者,甚至在受害之后还要被谴责“你穿得太暴露了”、“妈妈没告诉你不能深夜出门吗”。
这样的谴责受害者的言论时有出现。2017年,章莹颖失踪案一经爆出,网友们在纷纷为她祈福愿她平安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又开始谴责受害者,“女同学放学不回家还要留在教室干嘛?”“为什么非要跑去国外读书?” 诸如此类的言论,于情于理,难道不觉得太残忍了吗?
当事人外表、阅历甚至生活作风是否符合主流道德标准、与施害者处于什么关系,都不能成为合理化任何一次施害的原因,更不应该成为谴责受害者的理由。
2018年5月5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大四学生雷蒂亚·蔡( Chai)为了抗议一名教授对其衣着的古板评价,在论文答辩时突然脱掉了自己穿着的淡蓝色长袖衬衫和牛仔短裤,全身只剩黑色的内衣和内裤,开始了自己的论文展示。
事件起因是在此前的一次讲座上,穿了一条短裤上台做报告,却被讲座上的教授拦下并质问她“你确定这是你要穿的吗”,“你的短裤太短了”,“你的穿着会让男性的注意力从你的报告转移到你的身体上”。这让她感受到了偏见和歧视。
此举是想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众人:女孩不应该被衣着所“judge”!不能纵容“女生穿的少或暴露,往往是造成她们被伤害的原因”这种逻辑的发展!
去年在美国的San 高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因为穿了露肩装,大约50名女生被叫到办公室训斥。
不过令人感到开心的是,有许多男生也穿起了露肩装,抗议学校对女生的处罚行为。
最后,CD君想说,请不要随意嘲笑他人脱口秀,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当有被嘲笑者向你求助时,也谨防落入“谴责受害者”的误区。
看视频,请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