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辩手颜如晶|当我们谈论《奇葩说》,我们在谈论什么?
ID:
今天聊聊《奇葩说》。
壹哥对《奇葩说》一直抱着复杂的感情。我也许是最早开始看这个节目的人之一,2014年冬天的某个夜晚,网上一个视频的标题让我颇为惊诧:
“高晓松炮轰清华学霸。”
爬过去一看才知道,这是一档新节目《奇葩说》在海选选手,其中出现了一个叫梁植的人。他是清华大学法律学士、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
一个妥妥的全才学霸,来到蔡康永、马东和高晓松三人面前,张嘴就问了一个问题:“我该找个什么工作呢?”
同为清华毕业,大学长高晓松对这个问题可谓嗤之以鼻。在他看来吐槽大会,名校乃镇国重器。一个大名校生奇葩说辩手颜如晶,接受了全中国最好的教育,到最后关心的不是国家和社稷,却依然是如何找个好工作,这是一种悲哀。
五年了,梁植后来如何早已无人关心,我们却跟着《奇葩说》,见识了无数个形形色色的中国奇葩们。
但五年前这个瞬间,却是我坚持爱着这个节目的底色。
别误会,我并不是指高晓松的这番言论。我爱《奇葩说》的最初原因脱口秀,是因为它把这两种观点都摆在了桌面上。
而且,不怕它们掐架。
远的不说,单单第五季最近的这几期,我们就见过了多少观点呢?
第五季第20期的辩题是“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你喝不喝?”。
最有力的正方观点来自于教练黄执中,他举了一个自己身上的例子:现在他看上去威风凛凛,小学时候却因为孤僻而遭受欺凌,被同学天天往饭菜里灌饮料。
这种悲伤他没有忘记。没有忘记的结果,就是直到今天,他还视一切小孩为“恶魔”,并坚持一辈子不生孩子。
这时候,忘情水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而反过来,对面的马薇薇现在却遭受着更大的痛苦——因为强势的辩风,她遭受了长期、普遍的网络暴力,患有严重抑郁症。她的真实经历是:想要治好抑郁症,只有不断地暴露,不断地回忆,直到你对这段痛苦完全免疫。
对于她来说,简单的忘掉悲伤真的有用吗?
在两个人的开杠阶段,两人的情绪都一直被观点拱着向上升,直到黄执中说出“我宁愿你忘了我们,也不愿你记得那些痛苦”,而马薇薇说出“如果我连你们都忘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两个人最终还是没忍住眼泪抱在一起。
说到开杠,第17期里陈铭和詹青云的那场酣畅淋漓的“抬杠”是整个第五季最燃的时刻。
这期的辩题是“如果有个芯片可以一秒同步人类所有知识,我们要不要用?”
看这段的时候,壹哥只能抱怨自己的脑子跟不上了。
两个人之所以能打出这样让我们“脑子跟不上”的辩论,是来自于两个人高端的学历背景:
陈铭,是武汉大学博士,而詹青云,是哈佛大学博士。
两个信奉理性的学霸奇葩说辩手颜如晶,演出了一场神仙打架。
就连场外的沈玉琳都感叹:“他俩如果当夫妻,那还了得。”(别说,这还挺沈玉琳的)
说到詹青云,第五季《奇葩说》真的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女学霸的思想境界和思考深度可以达到怎样惊人的程度。
第22期的辩题是“能者多劳是不是坑”,詹青云站正方,立场是“能者多劳就是坑”,也就是在这期上她说出了那句红遍网络的话:
我们这个社会,是把年轻人像燃料一样投入机器。它只问年轻人能为社会做什么,而不问社会能为年轻人做什么,不问年轻人是不是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这,难道还不是坑吗?
詹青云一直被网上诟病为不接地气,因为她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高处,不像其他选手那样爱讲讲自己的生活,接接地气。
这一场,她选择干脆放弃了地气,把整个辩题拉升到了宏观社会的层面。就这一段话,壹哥觉得已经达到了悲天悯人的高度。
而大家对她发言的反应,证明了悲天悯人,同样有悲天悯人的魅力。
简简单单地拿出三期来,《奇葩说》中观点的密集程度已经叹为观止。
而对于《奇葩说》的老观众来说,穿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其背后的本质:观点不同,是因为人的不同。
我们这五年确实见到太多“奇葩”了——
老成持重、永远大将风度的黄执中;
语言犀利、擅长以柔克刚的马薇薇;
妖娆妩媚、却铁嘴钢牙的肖骁;
萌萌可爱,却能说得你哑口无言的颜如晶;
彬彬有礼、“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陈铭;
摇滚圈失意、辩坛得意的臧鸿飞;
当然,还有此前因为“化妆室之争”直接被节目劝退的傅首尔、董婧…
选手傅首尔
奇葩说的舞台上出现过任何你能想象到的人,但是他们没有一个重合的:颜如晶永远不会像詹青云一般高屋建瓴,但调侃自己和朋友的经历,却是詹青云永远不会做的事;
臧鸿飞永远不会像邱晨一般冷静,但那些结结巴巴说出来的扎心话,邱晨也永远说不出来。
就连长相和经历都无比相近的陈铭和黄执中,也绝对不能划上等号。
他们每个人,我都爱。
观点观点,其实就是“观世界的那个点”。不论辩手们选择的是正方反方,他们的观点,都来自于他们所站的那个位置,他们看世界的那双眼睛。
每个不同观点背后,都是不同的人生。
就连导师们自己也截然不同。
蔡康永和高晓松都是高阶出身,蔡康永美国留学学习的电影,回国后却选择做电视综艺,一做就是十几年。
在娱乐圈浮浮沉沉,见惯了光鲜和光鲜背后的龌龊,让他自然练出了一身窥探人心的本事。
过于懂得人情世故的结果,就是蔡康永每次的发言都绵里藏针。看似娓娓道来让你很舒服,实际上,他早就用观点杀死了你。
反过来,高晓松经常调侃自己“老天爷太眷顾”,娘胎里的高傲让他永远站在人类和历史的高度看问题,张口闭口都是“诗和远方”。
看上去有点不近人情,但他却让我们知道:现在争论的一切,人类历史上早就争过无数次,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马东呢?作为相声大师马季的儿子,他见世面见得早,这有点像高晓松。而作为一个大气晚成的主持人,他也见了同样多的人情冷暖,和蔡康永一样从泥潭里爬出来。
马东的人生,是正好介于高晓松与蔡康永之间的。
第五季新加入的李诞和薛教授,同样是两个经历迥异,思想迥异的人。
《奇葩说》这个节目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对于所有人生,所有立场,所有三观,一视同仁,照单全收。
说的矫情一点,就是它让我知道,原来还有人是在这么看世界的,原来看世界可以用这种角度。
甚至于,对于并不光彩的黑点,多数节目避之不及,《奇葩说》却依然能云淡风轻地谈之论之。
上周六那期,高晓松和马东还在调侃着戏谑傅首尔和董婧,那次引发全网热议的“化妆室狗血撕逼”。
但有一点,不知你发现没有,壹哥选取的第五季的例子,全都集中在最近播出的这几期里。
其实壹哥在一上来,说对《奇葩说》的感情很复杂,就是因为第五季《奇葩说》在开始时,远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随着时间推移,《奇葩说》似乎越来越“综艺”了。也许是为了制造爆点,我们看到了没有在辩论,只是在嘶吼的农妇赵美蓉:
我们也看到《奇葩说》上出现了《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中制造出的那些娱乐偶像们:
我们更看到了这一季里明显增加了很多情感类辩题,比如“是不是先表白的人就是输了?”、“恋爱中有人追我,是不是该告诉伴侣?”、再比如“伴侣在婚姻中开小差,要不要容忍?”
……
“前任”、“出轨”这些词,成了本季的高频词,连弹幕里都在吐槽:能不能不要再辩论情感话题了!《奇葩说》不是咪蒙!(此处@颜如晶)
这些刻意的设计,很难让人相信,《奇葩说》没有在迎合观众的娱乐喜好。
娱乐化并不是什么大错,毕竟任何一个节目都要追求收视率。
但是作为《奇葩说》的铁粉,壹哥要说一句,我们看《奇葩说》,并不是奔着娱乐来的。
我们奔的是什么呢?
黄执中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分析了何为辩论的本质。对他而言,辩论其实是“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
何谓重新认识世界?比如如何去定义一张桌子,我们想当然地会认为,桌子就是一个木头做的放东西的家具。
但是在辩手看来,这答案相当于没有答案:
桌子就一定是木头做的吗?玻璃的、铁的、塑料的桌子还少吗?
放东西的平面吐槽大会,就一定是桌子吗?那么放屁股的椅子也可以叫桌子喽?
桌子一定是家具吗?台球桌是不是家具?
学习辩论让我们知道的是,我们原来根本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桌子——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像辩手一样思考过。
而《奇葩说》,给了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次思考的机会。
看《奇葩说》真的不是件轻松的事,有时候你刚刚被正方说服了,反方站起来,你就会立马倒戈。
如果碰到像陈铭和詹青云那样的“神仙打架”,我得反复看三遍才能搞明白他们到底在说什么。
在这种反反复复的建立、推翻、再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开始认真思考了。
这很累,但这很爽。
壹哥原本以为,《奇葩说》是会局限在高知阶层中的节目,没有音乐节目的赏心悦目、没有选秀节目的疯狂追星、也没有明星真人秀里的肢体搞笑……它似乎不应该这么火才对。
但事实是,壹哥身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人都在追《奇葩说》,我们吃着饭看,上着班偷偷看,在地铁上戴着耳机看…
我们离不开它。
在这个全民娱乐,全民无脑的时代,它是唯一一个能让我们好好思考的机会。
还好,第五季后面的几集,让我们知道《奇葩说》并没有变。
詹青云的大气、陈铭的睿智、黄执中的沉稳、肖骁的犀利、颜如晶的脱俗,这些形容词,才是《奇葩说》的魂魄。
《娱乐至死》一书中曾经提到过,一百多年前林肯总统的时代,总统辩论是可以在菜市场发生的,候选人站在小箱子上,对着农妇和牛仔们发表大段艰深晦涩的言论,那时候的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如今,还会有这种事吗?
现在的时代,无脑娱乐似乎才是最受追捧的。但《奇葩说》的火证明,我们还没有退化成只会傻乐的猪。
我们还有思考的需要,我们对不同的观点,求之若渴。
四年,五季。《奇葩说》早已褪去初登场时的惊艳,它曾经领先于这个时代,后来也有力不从心的后退,甚至到如今,开始或多或少的迎合。
但只要它还能让我们尝试思考,甚至习惯思考,向它说再见的那天奇葩说辩手颜如晶|当我们谈论《奇葩说》,我们在谈论什么?,就远未到来。
这,就是当我们谈论《奇葩说》时,真正在谈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