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爷脱口秀|脱口秀,到季节了
有人说, 脱口秀在中国,是一个先有梦想,用梦想造出面包,再用面包反哺梦想的过程。
我们有幸一起见证。
撰稿|艾 果
编辑|许 静
校对|张 帅
出品|纪录片
「当年 四处找场地,终于有一个洗浴中心说你们可以在这里讲。他问:‘你们是什么形式,是相声吗?’我说‘不是’。他又问:‘是花鼓戏吗?’我说:‘也不是。我们是单口喜剧Stand-up 。’他说:‘什么目的?’」
脱口秀火了,长沙「笑嘛」脱口秀俱乐部创始人、脱口秀演员伟大爷这段不算绝妙的谐音梗,都能把台下观众逗得哈哈大笑,当年经历的窘迫也变得有趣、有意义。
「意义都是事后总结的」,国内首部脱口秀行业纪录片《见笑——笑有引力》第一集讲述了脱口秀从水土不服的到世人瞩目的焦点,其「来」有自的过程。
感谢时代,感谢一代年轻创作者的才华、热爱和探索。
演给谁看?
十年前的深圳,脱口秀演员梁海源说一场脱口秀,现场能有二三十位观众,「很不错了」。 他的好友程璐当时的梦想人生伟大爷脱口秀|脱口秀,到季节了,是在千人剧场里表演自己的脱口秀。
「现在看,格局有点小。 哈哈哈哈 …… 」多年之后,成为《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总编剧之一的程璐,笑得很开心。
脱口秀于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舶来品,这种基于西方喜剧俱乐部、酒吧文化,由单个演员在特定区域表演的语言类表演形式,甚至连名字的中文译法都算不上准确——但并不妨碍民众对「笑」的接受和追捧。
《南方人物周刊》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脱口秀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重要节点:12年前,10年前和5年前,分别对应着中国内地最早的脱口秀俱乐部——深圳外卖俱乐部成立,《今晚80后脱口秀》节目诞生;《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第一季播出。
程璐、梁海源都曾是外卖俱乐部的演员。 对这些国内第一批脱口秀演员来说,当时比写段子更难的是,场地在哪儿,演给谁看?
「北京的发展比深圳晚一些。 2015年我才第一次登台,真的就零星那么几个观众。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冠军周奇墨回忆说,当时他和石老板(北京单立人喜剧创始人)找到了一家兼做电影放映的小酒吧。 「我俩就潜伏在观众里,电影放完,趁着观众还没走,上台就说,‘大家等一等,我们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段脱口秀,大家如果想听的话可以留在这里’。 然后就开始讲。 」
「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酒吧,酒吧能开你就能说,酒吧关了你就得(重新)找地方。 」就这样,脱口秀靠打「游击」渐渐积累出第一批受众。
梁海源在自己的专场演出中
一个时代流行的喜剧形式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症候。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化」的社会中,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笑」来释放压力,寻求情感共鸣,用「笑」来与世界和解,治愈焦虑;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习惯了自由、无限的释放空间,不再崇尚权威,乐于以「吐糟」「玩梗」来解构困境,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和勇气。 因此脱口秀这种喜剧形式很快在一些城市的小圈里流行起来。
另一边,脱口秀演员却不得不面对只靠线下演出不赚钱的窘境。
「我大学时看了一部纪录片,《单口喜剧的艺术》,很受影响。原来还有这么一帮人。」笑果文化联合创始人、CCO(首席内容官)李诞,那时并没想过会在中国做脱口秀,但在机缘巧合之下,一个叫《今晚80后脱口秀》的节目找他做策划和常驻嘉宾——这个年轻人从2009年开始在微博、饭否等平台上写段子,小有名气。
登台一次,李诞能拿到800元劳务费,这个价格在十年前的中国尚属高薪。面对的镜头,如今身价不菲的诞总拿自己当时的心态开玩笑:「这样就可以赚800块钱,我心里的感觉就是easy money(好赚钱),我觉得我这辈子也饿不死了。」
李诞和王建国都曾是《今晚80后脱口秀》节目嘉宾
「当时(内容上)面对的竞争就是微博段子手。写商务微博多赚钱啊,(钱少)谁还给你脱口秀来投稿,对吧?」十年之后再看吐槽大会,不得不感叹《今晚80后脱口秀》总导演叶烽伟大爷脱口秀伟大爷脱口秀,这位李诞口中「全国第一个开高价给写笑话的人」的果断。
叶烽说: 「要找到做脱口秀能够比做微博段子手赚得更多的路。 」
一个行业
2017年1月8日,《吐槽大会》在视频平台上线,迅速拿下话题度与播放量的双高。喜欢追综艺的观众发突然发觉,还有这样一种语言形式,以吐槽作为力量,让「黑」人成为艺术。
这是笑果文化的一次成功「试水」。
从《今晚80后脱口秀》走出的叶烽决定创业做脱口秀,而且「不只是做一个脱口秀节目,是做一个行业」,于是就有了笑果文化。
初创时,公司上下很难说已经规划好了脱口秀行业在中国前行路线。接触过的绝大部分投资机构、投资人对这个行业或是听不懂,或是根本没有耐心听下去。
笑果选择以制作线上节目做突破口。
「我们算了一下,假设(这次投资)完全失败,公司大概还能撑18个月到24个月。 」笑果文化CEO贺晓曦回忆说,「是挺激进的。 」
负责内容的李诞面临的问题同样令人头疼,就是找不到有经验的人来做这样一档全新的、原创的节目,只能「东拼西凑找一些编剧,然后就写」,「咋整啊?小坑一脚油,大坑一闭眼,哪有那么多事儿啊。」——典型的「诞」式金句。
《吐槽大会》第一季贡献了无数的吐槽名场面,捧红了脱口秀「全国三强」。在这份连笑果公司自己都不想奢望的巨大成功面前,他们却保持了难得的理性,和对脱口秀行业的清醒认知。
「《吐槽大会》播的很好,大家对脱口秀有认知了,但好像认知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偏差:大部分人以为脱口秀都是吐槽,(结果是)整个创作的路子就特别窄。」贺晓曦在纪录片中回忆,「我们就觉得这个事可能就是有问题,要做一个《脱口秀大会》。」
虽然《脱口秀大会》已经办了五季,但仍有脱口秀演员都在质疑「逻辑上有点问题」「脱口秀就不适合拿来比赛」……
《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开始前,还是新人的庞博在训练营里吐槽:「我现在觉得咱们公司最牛的脱口秀演员,可能就是贺晓曦贺老板——你想咱们选手都这个水平,他还能拉来投资。 」
但它就是成了。 线下苦熬多年仍如一潭死水的脱口秀市场,掀起了巨浪,重新塑造了外界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脱口秀大会》第二季的时候,要不要去都会衡量一下。但是到第三季、第四季的时候,就变成我只要上节目我就有机会(红)。」被行业称为「脱口秀天花板」的周奇墨参加两季节目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佐证。也因为他,「天花板」成了国内脱口秀绕不过去的梗。
节目的热度对线下演出的加成是巨大的。作为脱口秀演出俱乐部的经营者,伟大爷感受最直接:「节目播了之后,一下来了很多观众,演员也多了,第一次感受到这个行业是蒸蒸日上的。」
「《脱口秀大会》第五季播了之后,人会更多的。」接着伟大爷的话,梁海源说道,「节目播出就是旺季,节目不播就是淡季。像小龙虾一样,(现在)到季节了。」
《脱口秀大会》也成为中国线上脱口秀节目制播人员的「黄埔军校」。
《脱口秀大会》录制过程中,每个脱口秀演员都配有内容导演
节目播出时,观众能看到的是每个演员的表演,但看不到的每个演员都配有内容导演。「选手稿子的内容,大到方向,小到每个梗,内容导演都会有参与」。
「幕后人员对这个节目至少要50%(的贡献),演员是占不到50%的。 」脱口秀演员杨笠说,「我们会跟导演抱怨说‘好想淘汰啊’,他们会说‘好羡慕你们还能淘汰啊’……」
笑果文化联合创始人、COO(首席运营官)张瑛婕说:「好的脱口秀节目形式,一定是演编导一体的。 需要导演、编剧和演员对脱口秀有非常深度的理解,才能把节目做好。 」
笑果文化从初创走到今天,就像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剧本:一群年轻人,为了梦想走上一条前路未卜的路,以才华和热爱无畏前行,突然抬头才发现自己已经成功了。
但这件故事能够成真,有太多比信手拈来的编剧要难得多的现实。其中最难的一点,或许也是最为核心的因素:让所有人有尊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前路是否就是康庄大道? 不知道脱口秀演员,先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