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二季辩题|《奇葩说》第四季第二期笔记分享:空气越来越差,要不要离开奋斗的城市?
写在前面
昨天在写完第一期笔记之后,我去看了知乎和豆瓣上关于《奇葩说》第四季的评论,发现大家对这一季并不看好,一路唱衰,说什么导师臃肿,过度煽情,场面尴尬等等。我觉得刚刚第一期开始,一切都不能盖棺定论,导师和选手们都在逐渐去找到自己的状态,相信后面几期会更加精彩。
我是从《奇葩说》第二季开始追的,这个节目陪伴了我整个大学时代。我觉得《奇葩说》对我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正确的与人交流的方式都很有启发,让我知道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如此的多角度多层面,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思辨的乐趣,固然《奇葩说》还有一些缺点,但是我相信它给我们带来的教育意义是利大于弊的。记得在我追奇葩说最疯狂的时候,我做梦都想成为一名辩手,甚至每天晚上找隔壁寝室的哥们儿辩论,现在回想起来,场面也是蛮逗的。
到现在仍然为蔡康永老师在第二季结束时说的那段话所感动,我觉得这才是《奇葩说》意义的核心,《奇葩说》精神之所在。
你的立场没有那么坚定,也没有那么值钱,没有什么立场是你值得报着它活一辈子到死的,你只要碰到几个会说话的人,翻来覆去地讲,你的立场不要说是三天改变,三分钟就改变了。所以呢,奇葩说只能证明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要练习,不但能够想得到别人在想什么事情,而且我们还要领先一步,能够想象一下别人可能在想什么事情,如果能培养成这个能力的话,你受惠的绝对不止在一个辩论节目而已,你不需要跟别人斗嘴,你做生意也好,你追一个女孩子、追一个男孩子也好,你只要能够想象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你成功的机率会比别人大上80%,所以这个是奇葩说能给带给大家的重要的训练。很多人都说,立场辩来辩去,辩了半天也没给一个答案奇葩说第二季辩题,这有什么意思,答案不重要,问对的问题永远是最重要的,我想要去练肌肉的人去推一堵墙推不动,不表示你练肌肉这件事情不成立,你推这个墙推了一百次,你的肌肉就练出来了,脑子也是一样的,你推不动那个真理的奇葩说第二季辩题|《奇葩说》第四季第二期笔记分享:空气越来越差,要不要离开奋斗的城市?,因为那个真理随时变化,你抓不到,可是你推一百次,你的脑子就变强健了,这是奇葩说最大的精神。
笔记整理
辩题:如果你奋斗的城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你要不要离开她?
正方:离开马东 臧鸿飞 颜如晶 黄执中
反方:不离开罗振宇 蹦蹦 陈铭 肖骁
臧鸿飞
蹦蹦
如晶
肖骁
黄执中
陈铭
邱晨
罗振宇
马东
我的感悟
当我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当然不要,因为空气确实是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城市在其他方面给你带来的优势,完全可以cover空气给你带来的劣势。而且就算是换另一个城市生活,谁能保证会不会有别的烦恼。所以脱口秀大会,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手上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这在操作层面上是最容易的,而不是选择逃避,去寻找别的资源。
当然这上面是我的最直接的感受,奇葩们的观点就更加的清晰有逻辑,这一期总体来说,比上一期的逻辑性更强,因为辩题的关键字很多奇葩说第二季辩题,也就提供了非常多的可以讨论的空间。我在看节目的时候就发现,单看每个人的言论,似乎他们讲的都对,每个人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分析出一大串的理论。我的观点也在随着各位辩手的发言左右摇摆,原本的主见也在渐渐模糊。
简单恢复一下现场,顺便也给自己重新理一下每个人到底再说些什么:
飞飞从“离开”“奋斗”“健康”三个角度来辩论:离开就是迁徙,并不可悲;奋斗不一定成功;没有什么比健康重要。单看三个论点,再结合他的事例,都对,但似乎没有和辩题很好的结合起来。
蹦蹦对飞飞的三个论点都提出了的反驳,有点像文字游戏,逐条击破:重新开始很可悲;不奋斗一定不成功;影响健康的因素多,不单单是空气。然后她摆出论点:要坚持梦想,空气只是小事。
如晶从“越来越”的角度切入,提出长期和短期的区别,角度刁钻,自圆其说,也很难去反驳。
肖骁继续对臧鸿飞的观点反驳:奋斗也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奋斗的基础再这里很难逃避,正是因为空气的不舒服让我们成长。
黄执中开始反驳肖骁的观点:奋斗不是从零开始,以及上升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因为人民在意,最后指出了人类生活的现代性,活的是个气体,不再安土重迁。
陈铭又顺着执中的话来辩论:人民的骄傲就是要留下来改变他,空气污染是我们这代人的代价,但对个人来说也可以低成本的解决。
我智商的确有限,分析能力不够,我觉得辩手们说的都对,在他们的语言框架下奇葩说,能够自圆其说,为自己争取到票数。但是一旦有另一个辩手转换了立场,或思维视角,对方的言论则不攻自破。所以我看到确实对一个问题可以有万千种答案,我们并不能说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误的,而是在具体情况下的具体场景下,决定了我们此时此刻的看法和观点。
我觉得辩论的意义,也正如蔡康永老师所说的那样,为我们打开一个又一个视角,在看到对问题理解的不同层面的可能性后,才能使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看一个问题,于是明白凡事都不会非黑即白,而是存在一个灰度空间。
我们再来看一看两位导师的观点。
听罗胖辩论仿佛又回到了看《罗辑思维》的那段日子,罗胖总是能抛出很多的概念,然后引经据典,增强他的说服力,这点不得不服他广博的学识。比如辩论中引用了马克思“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经济学领域的“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比起辩手们自己空想出来的情绪化的辩论角度,用现成的理论更能带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马老师似乎略微招架不住,确实这个辩题对正方来说不对等,马老师强调说“奋斗”这两个字,往往是对苟且的包装。听起来在理,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漏洞蛮大的,奋斗就代表我放弃了“心灵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了吗,离开奋斗的城市,难道就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苟且吗?
总之,看《奇葩说》的辩论是一场奇妙的思维旅程,当我们能够去发现辩手们的逻辑漏洞,并且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们自己也在随着节目的播出而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