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漫才组合|网络脱口秀节目对青年亚文化表达的影响 ——以《脱口秀大会》为例

漫才组合|国内漫才组合 admin 2年前 (2023-01-20) 111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漫才组合|网络脱口秀节目对青年亚文化表达的影响 ——以《脱口秀大会》为例

新媒体时代,作为小众文化的脱口秀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网络脱口秀节目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2021年,脱口秀行业不断发展,网络脱口秀节目以呈现优质内容为主,融入本土文化赋予脱口秀文化新的内涵,使得青年亚文化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现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为例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漫才组合,分析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发展现状以及青年亚文化的特征,进而探讨网络脱口秀节目的青年亚文化表达方式以及其对青年亚文化表达产生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是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试图通过风格化或另类的符号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一种“次文化”,属于青年文化体系中的一种[1]。二战后,英国伯明翰学派将“文化霸权”理论引入亚文化研究,提出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对抗。胡疆锋教授在《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中提出,“亚文化”往往只提供象征性的抵抗,与父辈文化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2]。因此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漫才组合,青年亚文化所体现的对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并不会对主流文化的支配地位产生影响,也不会改变主流文化的实质性内涵[3]。

网络脱口秀节目是借鉴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以互联网平台的交互性与参与性为依托,由互联网平台参与制作,节目嘉宾或选手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对受众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评论,发表观点的网络自制节目。节目融合喜剧化表达和社会化议题,娱乐受众的同时引发受众对议题的深度思考。

艺恩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13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播放量超过了前三季,其播映指数达到了61.49。本文主要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脱口秀节目对青年亚文化表达的影响。

网络脱口秀节目发展现状

长久以来,以脱口秀为代表的语言类节目一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形式,其用幽默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观点的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促进了多样化的脱口秀节目的出现,网络平台的蓬勃发展也为脱口秀节目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2021年,网络脱口秀节目发展逐步白热化,走上细分化道路。腾讯平台的网络竞技脱口秀节目《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以选手的“爆梗”、金句不断“出圈”;芒果TV推出首档女性脱口秀节目《听姐说》,18位女性嘉宾以脱口秀的形式,从女性视角围绕社会热点话题表达自己的态度。除此之外,短视频平台快手将泛知识领域与脱口秀结合,推出《新知懂事会》,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推动知识的大众化和价值化。一系列网络脱口秀节目在满足受众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赋予脱口秀文化新的内涵,网络脱口秀节目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稳步成长。

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特征

互联网带来的互动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使得亚文化的形式更加多样。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互联网时代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平台,使青年亚文化演变出新的特征:样态多元化、娱乐化趋向以及虚拟现实性。

(一)样态多元化

新媒体技术的赋能为青年群体寻找更多对亚文化感兴趣的同龄人搭建了桥梁。从以哔哩哔哩为代表兴起的“二次元文化”“弹幕文化”“鬼畜视频”到“粉丝文化”“饭圈经济”“佛系文化”“丧文化”等,这些文化充分体现了如今网络时代下青年群体的猎奇心理以及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态度。而这些生活态度正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寻找身份归属的标志性符号,其使得青年亚文化脱离故步自封的小众群体,成为更多青年共同参与的新文化。互联网帮助不同阶层、不同空间的青年群体逐渐由以“我是谁”为中心的身份圈层演变至以“我喜欢什么”为中心的兴趣圈层从而聚集起来,通过交流形成多元亚文化群体。

(二)娱乐化趋向

传统的大众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属于单向传播吐槽大会,且传播内容庄重严肃,难以贴近受众,拉开了受众与媒体之间的距离。新兴媒体的发展让互联网用户拥有传播者的身份,用户可以针对社会问题调侃、吐槽,由此兴起了“吐槽文化”以及“梗文化”,为青年群体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媒介赋权下,网络脱口秀的金句“出圈”以及主流媒体“爆梗”式的表达表现出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娱乐化趋势。

(三)虚拟现实性

班尼特提出,在互联网空间里,年轻人可以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跨地域的可交流的青年文化话语为基础,自由自在地结成新的联盟”[4]。青年群体处于虚拟空间时,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约束尽情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在互联网中将现实生活的身份抛之脑后,在虚拟世界中拥有一个新的身份,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白领可以是热衷于“”的二次元爱好者;一位在现实中沉默寡言的人可以是网络世界中的“意见领袖”,这些人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在网络世界中找寻真我的动力,沉浸式体验脱离现实的快感。

网络脱口秀节目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方式

(一)人物塑造:青年亚文化群体实现身份认同

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传统电视综艺节目中受到很多限制,无法完全展现出其个性和态度。网络综艺节目如今成为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途径,如网络脱口秀亚文化与演员们的阶层地位和群体有关联,且脱口秀演员本身就是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典型代表。同时网络脱口秀节目为脱口秀演员传递自我价值提供了舞台,脱口秀演员可以在节目中呈现更多亚文化元素以获得青年群体的认同。网络脱口秀节目对演员的话语赋权,使以脱口秀演员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群体获得了外界对他们亚文化身份的认同。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秉持着“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的脱口秀”的理念,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脱口秀表演,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选手中除了业内小有名气的脱口秀演员外,还有脱口秀新人、交警、白领、特殊人群等。不同领域的人对脱口秀有不一样的见解,其能以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丰富节目的文本内容,让这一季脱口秀更加贴合“生活化”理念,使不同领域的受众产生共鸣,实现更大范围的“出圈”。

(二)视听呈现:舞美效果风格化设计

如果说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语言是亚文化风格表达的第一方式,那么亚文化群体的着装、配饰以及妆造便是亚文化风格表达的第二方式。视听语言是网络综艺节目内容的直接呈现方式,声音和画面共同构成了青年亚文化风格的直观体现。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舞美以轻工业风为主,交错的梯阶和错落的建筑搭配,给人以一种“不规则感”,造成了视觉冲击。主舞台被观众席、评审席包围,为演员与观众提供了近距离互动的空间,能够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脱口秀现场。舞台色调以红色为主,突出视觉焦点,赋予选手们热情、开放、敢于表达自我的心理色彩。蓝色调穿插于主色调之中,在热情表达自我的同时也给受众理性思考的空间。饱和度高的红蓝色调、错乱搭配的建筑和重金属音乐的结合,代表着以脱口秀演员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打破常规、热血不止、冲破束缚、突破自我的态度与表达方式。

(三)价值导向:娱乐大众的同时传递正能量

不同于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具有反叛、批判的特点。如今,亚文化群体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弱化了以大众文化为主的“文化霸权”。但是青年亚文化所具有的反叛元素与主流价值相对抗,部分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沦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戏谑对象,不利于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主流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价值构建。

艺术表现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节目中,本季冠军周奇墨一改之前严肃的形象,将自己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惟妙惟肖的模仿融入脱口秀表演中,如他在分享北漂经历时,通过模仿装修电钻声,分享生活账单等凸显北漂生活的不易,在令观众捧腹大笑之余呼吁大家树立正确消费观。本季黑马徐志胜面对“外貌焦虑”“恋爱”以及“工作”等社会话题时充分利用外貌优势,将外貌作为内容素材贯穿本季笑点,表达自身的独特观点。脱口秀演员以趣味性的语言解构生活,使节目有笑点更有传播价值。

网络脱口秀节目对青年亚文化表达的影响

(一)突破壁垒:亚文化的“趋主流化”

在“Z世代”的努力下,青年亚文化不再与主流文化对立,而是对主流文化进行“解构”与“消解”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使得青年亚文化频频“出圈”“破壁”。如,《脱口秀大会》节目中个性化的选手、生活化的选题以及年轻化的受众等青年亚文化元素彰显出节目的独特风格。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脱口秀演员将反抗、批判的情绪隐藏在了自嘲、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中,《脱口秀大会》走向了青年亚文化与大众主流文化融合的趋势。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以一种“冒犯”的艺术强势出圈,节目中个别选手用戏谑、自嘲的话语和幽默风趣的“毒鸡汤”发表犀利的观点,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这种“冒犯”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弱化了“冒犯”艺术的表现形式,稀释了专业化术语,主打“生活化”标签,把“还是生活最幽默”作为节目主旨,将当下热门的社会热点话题和选手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使选手的表达内容更贴近受众生活,从而使受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节目侧重于展现选手的日常生活脱口秀,生活化的主题与幽默诙谐的语言相结合,在带来娱乐效果的同时也温暖了受众。节目中脱口秀演员小佳生下来便有先天缺陷,身体发育异常,但是他在脱口秀表演中并没有刻意强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反而站在自己的独特视角,以幽默的语言讲述自身的经历,自嘲是“感动中国型”选手,大方调侃生活的困难,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治愈他人,鼓励更多受众乐观面对生活,同时也希望受众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脱口秀节目中风格各异的选手形成了一个亚文化群体,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亚文化,也促使亚文化逐渐向大众文化靠拢。因此,将生活作为调侃对象的脱口秀节目让更多受众产生共鸣,突破了亚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文化壁垒,促使亚文化发展趋于主流化。

(二)商业收编:文化产业链的新升级

伯明翰学派将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控制分为“意识形态收编”和“商业收编”两种方式,“商业收编”是一种更隐秘和常见的方式。克拉克在《仪式的抵抗》一书中提到,商业收编就是亚文化风格被商业化的组织侵占,逐渐“同化”为纯粹的市场风格。从传统媒体平台播出的《今晚80后脱口秀》到网络脱口秀节目《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再到如今的短视频脱口秀,脱口秀节目的成功“出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线下脱口秀市场的繁荣,在节目中拥有话题度的脱口秀演员线下的脱口秀演出座无虚席,提升了其商业价值,拓宽了脱口秀文化的传播途径,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商业变现。

除了互联网平台播出的脱口秀节目,脱口秀演员以及脱口秀俱乐部选择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短视频引流拉动线下消费。以抖音平台为例,截止到2022年4月14日,新抖数据显示,抖音平台中带有“脱口秀”标签的账号有150个,其中“波波脱口秀”粉丝人数为1081.77万,“付航脱口秀”粉丝人数为777.72万,以头部博主为代表的脱口秀演员通过发布线下脱口秀演出片段,吸引粉丝进行线下消费。一方面,相较于网络脱口秀节目,在线下脱口秀表演中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漫才组合|网络脱口秀节目对青年亚文化表达的影响 ——以《脱口秀大会》为例,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性更强,表演氛围轻松自由,由“一个人的表演”转化为“众人的狂欢”。而网络脱口秀节目给予演员一个独立舞台,与台下观众距离较远,单向式传播不利于与观众交流。另一方面,线上表演与线下表演的结合增加了受众的黏性,开拓了消费新场景,为脱口秀行业带来更多红利的同时,刺激脱口秀衍生出多元的文化产业链。

(三)文化融合:本土化脱口秀的探索

与西方青年亚文化不同,中国本土青年亚文化从未脱离过主流文化而独立生长,本土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更多的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脱口秀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西方脱口秀更侧重于解读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而中国脱口秀侧重于通过内容引发观众共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中国脱口秀行业正在摸索一条适合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脱口秀发展道路。

吸引多元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不同的脱口秀表演形式,促使脱口秀节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有了全新的面貌。《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冠军王勉采用弹唱的方式进行脱口秀表演,将音乐与喜剧表演相结合,在旋律中讽刺社会现实,开创了音乐脱口秀的新形式。《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引入“漫才”表演,“漫才”本来是日本的喜剧表演形式,与中国相声表演类似,由两人相互配合,一人负责比较严肃的找茬角色,另一个人则担任诙谐的装傻角色,两人以极快的速度互相讲述段子。节目中,“肉食动物”组合初期并不受观众欢迎,其快节奏的语言以及一个接一个的笑点让观众目不暇接,过多的笑点输出反而使其表演毫无记忆点。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漫才”表演不断调整节奏,适应观众的观看习惯,在适应中国化脱口秀的进程中散发出了独特魅力。

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对青年亚文化这一小众群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也对青年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给予青年亚文化更宽泛的发展空间之余也要警惕市场为了迎合受众需求而出现的过度娱乐化、内容同质化以及偏离本土化的现象。网络脱口秀节目需要在主流文化与小众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理念,树立正向的价值导向,探索网络脱口秀节目顺应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真.抵抗与收编: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胡疆锋.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新疆社会科学,2008(01):108-112+138.

[3]赵迎新,闻娱.鬼畜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J].新媒体研究,2021,7(15):89-91.

[4]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喜欢 (0)
[打赏点吧]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