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脱口秀白宫|黄西用脱口秀移为民声发.doc 7页
黄西:用脱口秀为移民发声昨天,被誉为“华语脱口秀第一人”的黄西,在上海结束了国内首场商演《开什么国际玩笑》,以此压轴,笑别2013,迎接新的一年。年过不惑的黄西,人生中出现过多个转折:高二以前成绩特差,高三却以高分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以总分全国第一、有机化学满分的成绩考入中科院;1994年,从中科院申请进入美国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 versi ty)学习;2000年,进入一家跨国基因制药公司工作;2001年,发现并开始学习美国脱口秀;2009年,登上美国《莱特曼秀》舞台,凭借短短6分钟的演出视频一炮走红;2010年,在美国白宫记者年会上,为美国副总统拜登等人表演;2012年,以美国公民身份回国发展……有多少留学生,就有多少中外文化碰撞的故事;有多少“海归”,就有多少起承转合的人生。成功之前,真金需经多少砥砺磨练?星光背后,到底又有多少艰难抉择?让我们一同走近黄西,听听他的人生故事。镜头外的黄西,脸没有电视里看上去那么大,甚至有点偏小;在黑框眼镜的衬托下,一双大眼睛,活灵活现;他说话很慢,声音低沉,带点磁性……如果不知道“华语脱口秀第一人”的名头,黄西八成会被路人当成“学究级”的理工男。
“逆袭”的“学霸”有了目标的黄西,充分发挥了自己“学霸”的潜力。研究生考试前,他拼命复习,获得有机化学满分、考研总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如果一定要说黄西是“学究”,其实也没错。1970年出生的他,1986年就考上吉林大学。不过,高二之前,他经常旷课,即使上课也总是在做小动作,对老师的批评也不太在乎。高二下学期,物理老师杨秀华当上了他的班主任,扭转了他的人生。杨秀华是黄西父母的朋友。在上世纪80年代,吉林省白山市的商店里没有棉袄卖,要穿棉袄得自己动手做。黄西的父母不太会做棉袄,因此,从小到大,他的棉袄每年都是杨秀华给做的。有了这份特殊的感情,班主任杨秀华对黄西的“管教”显得不同寻常。“有一次旷课,杨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我心里感觉特别愧疚。”黄西说,“后来,我去上课的次数就多了起来,成绩也一点点好起来,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考上吉林大学以后,黄西一度对未来很迷茫。他尝试创作了一个小品,讲述理发店出问题、需要“手术”的小故事,在生物化学系演出以后,效果不错。然而,当他第二次在全校面前表演这个小品时,效果却不太好。挫折打断了黄西喜剧创作的念头,“那时候,不知道喜剧也需要经常磨练,单纯感觉是自己没有天分,也就没有继续努力”。
大学快毕业时,黄西的偶像是一位教授。教授对什么事儿都看得特别开,一心扑在科研上。黄西暗下决心,要像那个教授一样专注于学术,献身科学。有了目标的黄西,充分发挥了自己“学霸”的潜力。研究生考试前,他拼命复习,获得有机化学满分、考研总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199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读研以后,黄西发现,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为出国做准备。“学霸”再次“坐不住了”,1994年,他中断了中科院的硕士生涯,申请进入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学习,1999年获生化博士学位。为什么选择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作为一个北方人,我特别向往南方的学校,听说那边一年四季一条短裤就能解决穿衣问题。”黄西呵呵地笑着,伸出右手掌比划说,“光是德克萨斯州,我就申请了5个学校。”在美国生活,黄西遇到的第一个“下马威”,是自己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有一次,黄西在校车上,看见车外有松鼠,就兴奋地叫起来:“看,那里有松鼠。”可是,一车人都不知道黄西在说什么,因为别人根本听不懂他的英语。印象很深的还有一次分组讨论。黄西想到一个好观点,怕自己表达不好,于是讲给身边的美国同学听。同学用英语流利地阐述了黄西的观点,还被教授表扬。黄西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攻克语言关。
“其实,美国科学家跟中国科学家完全不同,就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那样。美国科学家看上去像个书呆子,但讲起东西来一套套的。不像我们,在表达方面特别落后。跟人交流困难,写作方面也差不少,因此,我特意去参加了英语写作班。”黄西感概,“那时候,我才知道,说英语要尽量避免一些晦涩的词汇,应该用简单的语句,越简单越好,因为越是简单,理解的人越多。现在回头看来,正是这些点滴积累的铺垫,才成就了我现在的职业道路。”努力立竿见影,“学霸”黄西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甚至还在校报上发表了两篇关于如何适应校园生活的专栏短文。英语老师为此赠送了黄西一本短文集,并夸赞说:“没想到,中国人还挺有幽默感!”那时候,黄西也曾考虑往作家方面发展,只是,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同学们,还是略逊一筹。校报改版后,选稿主要针对美国大选等政治话题。作为理科生,黄西对美国政治很陌生,也就逐渐放弃了“作家梦”。与脱口秀“一见钟情”工作之余,黄西尝试过高尔夫、射击、桌球等各种休闲项目,但对脱口秀却念念不忘。“那时候就想,脱口秀很有挑战性。中国人能用英语讲段子是件了不起的事。”2000年,黄西到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跨国基因制药公司工作;2001年,他又迁居波士顿。
有一天晚上,黄西跟着同事去了一家俱乐部,当时,美国喜剧界的传奇人物艾默·菲利普斯正好在台上表演。“我只能听懂他一半的笑话,但还是被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住了。”黄西说,之前不知道美国有脱口秀,那次的震撼实在太大了。“压轴表演时,他就坐在板凳上,一边喝酒一边讲话,没有更多的肢体语言,观众却笑得不行。因为他的演讲蕴含很多智慧,积累了他对生活的幽默观察,包罗万象,很有个性。只有思维敏捷的人,才能把逻辑笑话讲得那么好。”工作之余,黄西曾尝试过高尔夫、射击、桌球等各种休闲项目,但对脱口秀却念念不忘。“那时候就想,脱口秀很有挑战性。中国人能用英语讲段子是件了不起的事。”黄西回忆道。2011年底,黄西在波士顿参加了一个脱口秀成人业余学习班。这个学习班开始时,有12个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有开五金商店的,有做广告的,有老师、理发师,还有会计……学习班让黄西收获很大。他学习了笑话的结构,比如铺垫、抖包袱等等。同时,他在那里遇上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他们打算一起去找活干。“好多人做了一两场表演以后就不做了,坚持讲几年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其实,美国人也就是出于爱好,学一学,看看自己行不行。”黄西介绍,美国有个关于“最害怕之事”的民意调查:第一名是“在公共场合说话”,“死亡”才排第二名。
“调查结果出来以后,有个脱口秀演员就开玩笑说:去参加葬礼的美国人,肯定宁可自己是躺在棺材里的死人,也不要当在台上讲话的人。”为什么别人没坚持,黄西却坚持下来了?他说:“首先,我觉得,幽默是对生活不满的很好宣泄。幽默可以给人一种存在感,因为生活本就不完美,幽默是应对不完美的最好方法。其次,我想通过脱口秀讲述有关第一代移民的故事。尽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移民的故事,总由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讲述,很片面。而像我一样刚到美国的移民,或者没有语言技能,或者忙得抽不出时间,这样,第一代移民的贡献虽大,却很容易被忽略。”黄西以过来人的身份描述海外生活时,不禁百感交集。“头几年,当学生,我也不相信美国会有歧视,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应该用种族、信仰来划分。可是,等我真正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亚洲人会被排挤,而且这种关系很微妙。比如说,在美国硅谷,8%的员工是中国人,可到了领导层,这个比例降到0.6%,甚至华人都不相信自己有领导能力。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很多人都不想说种族问题,总是回避这个话题。”为此,黄西觉得,关于种族的脱口秀固然容易表演,但自己有责任主攻技术内涵较高的逻辑笑话。好事多磨那天的表演里,有个段子后来很有名——“我决定留在美国,是因为在中国我不能做我擅长做的事——散发异域风情”。
万事开头难。在黄西看来,讲好脱口秀,语言障碍首当其冲。作为留学生,尤其是理科生,最难的莫过于“活学不能活用”。比如说,“”和“”在中文里都是“晚上好”,但在英文里面,前者表达的是刚见面黄西脱口秀白宫,要开始交流;后者则是晚安,马上要“跑路”的意思。“还有,在公共场合讲话,跟平时讲话也大不相同。在公共场合,如果讲话速度太快,一是人家可能反应不过来;二是显得说话者不够自信,有种想赶快讲完就走的感觉。同时,在公共场合,发音吐字也要求比较高,声音要略大些。”黄西说,刚开始登台表演时,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摸不清段子效果如何,“更重要的是,观众笑的地方是不是我想让他们笑的地方,这点最困扰。”200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一个体育酒吧里,黄西第一次真正上台表演脱口秀。那天,酒吧的电视机正在放体育节目,有人在玩台球,有人在打保龄球,还有人在喝酒。酒吧的一个角落放了一只麦克风,便是黄西的舞台。黄西清楚地记得,因为很多人不知道酒吧有脱口秀表演,所以当他开始表演时,还有人冲他嚷嚷“小声一点”。“当时特别尴尬,可我还是硬着头皮讲完了那5分钟。讲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人笑。全场大概也只有那么七八个人,偶尔听一耳朵。
”那天的表演里,有个段子后来很有名——“我决定留在美国,是因为在中国我不能做我擅长做的事——散发异域风情”。即使这个笑话,那晚也没有人觉得好笑。锻炼多了以后脱口秀演员,黄西尝试去高级一点的俱乐部。“喜剧储藏室”是一个开在地下室的俱乐部,偶尔有些新秀来演出,但每个新手必须自带2名观众来才能上台。当时,黄西在波士顿没什么亲戚朋友,就大雪天站在俱乐部的门口“拉客”,问路人想不想看脱口秀。有些人同意帮忙,他就上台表演。如果没人捧场,黄西就只能空手而回。2006年,黄西的太太怀孕了。黄西开始考虑是否要放弃脱口秀:“跟我一起在脱口秀成人业余学习班的同学,有的已经小有名气,甚至上过电视台表演节目,而我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他当时在想,是不是应该回到学术界,或者去学习商科或法律,以提高自己的收入。在儿子出生之前,黄西把所有的笑话都锁进电脑里,“束之高阁”。2007年3月,黄家喜添丁,黄西基本上停止了写作和表演。2007年整整一年,黄西很少去俱乐部表演。直到年底,黄西对“奶爸”的工作已经比较熟悉,他开始反思:自己放弃了脱口秀,到底是为了家庭放弃自己心爱之物的英雄,还是懦夫?有次去哈佛大学参观,他陡然发现:有太多中国人成了科学家,当上了教授,少他一个也无妨;但在喜剧界却没有中国人的面孔。
黄西说:“我总要干一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事。”在“鱼和熊掌”中抉择“在美国,8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为生,其实是件很幸运的事。恐怕这辈子没几个这样的机会了,所以,一定要抓住机会去试试。”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2008年,作为《莱特曼秀》星探的艾迪·布里尔再次光顾黄西表演的酒吧。其实,早在2005年,布里尔就和黄西打过交道。当时,布里尔对黄西的评价是:“你已经走在通往《莱特曼秀》的路上了。但是我需要看到你更多的笑话,你可以给我寄一些光盘。”随后,黄西给布里尔寄了一些表演光盘。布里尔反馈说,他喜欢那个光盘里的两个笑话,但是他还需要看更多笑话。作为以含蓄为美的中国人,黄西把布里尔的回应当作婉拒。从那以后,黄西就再也没有和星探联系过。“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波士顿,大家都知道上《莱特曼秀》非常难,即使水平已经达到了他们的要求,也可能永远上不了他们的秀。”黄西介绍说,《莱特曼秀》相当于喜剧界的“格莱美奖”,而且每年只选两到三个新手在节目里表演。“所以,那三年,我基本没抱什么希望。”出人意料的是,2008年5月11日,黄西又在《莱特曼秀》试镜了一次。那天晚上黄西脱口秀白宫,布里尔从众多演员中,第一个把黄西叫去,告诉他已经有能力去上《莱特曼秀》,只是需要找到一些合适的笑话,并把这些笑话“按正确的顺序表演出来”。
“从内心来说,我还是喜欢脱口秀表演。每次写好段子,我就特有成就感。虽然那时也没想过成大名,只是希望能有机会在电视上讲一讲移民的故事,替这个被忽略的群体发声。”黄西说。2009年4月12日,黄西终于踏上《莱特曼秀》的舞台,甚至还在那里“幽默了一下”。在台上,黄西讲完笑话以后,乐队开始奏乐。他和莱特曼先生握好手,就往台下走,忽然看见后台有工作人员手忙脚乱让他回去。黄西有点蒙,转过头一看,莱特曼先生还在台上等着。黄西这才知道,应该和莱特曼先生站在一起,向当天的观众道别,方能离场。表演结束,黄西的个人感觉特别糟。第二天上班时,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表演,感觉这里也不对、那里也出错。谁料,4月17日节目正式播出,黄西一炮走红。“自那以后,生活开始变化,但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快。因为当时没有经纪人,我的手机、邮箱又都在社交网站挂着,所以短信、邮件什么的,呼啦呼啦全来了,一下子就爆满。”黄西说,“因为应付不过来,我开始找经纪人、合作公司之类,同时也有点想辞职。”2009年12月,黄西开始为即将来临的美国白宫记者年会表演作准备。有那么一段时间,每天早上,黄西把儿子送到托儿所后,就马上去一家咖啡馆,坐在那里写上半个小时或者一小时的笑话,然后再去上班。
下班接好孩子,因为孩子喜欢跟大人黏在一起,“模范爸爸”黄西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炒菜。吃好饭,再去俱乐部表演自己的段子,根据“笑果”来进一步调整。2010年3月,面对2400名美国媒体人、政界要员,黄西的脱口秀“笑果”非凡,打破了往年脱口秀明星总是被“严肃”驱逐下台的魔咒。年会表演后,头版刊有黄西照片的《华尔街日报》在公司门口被同事们争相取阅。甚至,在公司董事会上,也会先放一段黄西脱口秀的视频,让大伙开心开心。只是,于黄西而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公司和表演只能二选一,否则工作也做不好,表演也不能专心。太太鼓励黄西:“在美国,8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以此为生,其实是件很幸运的事。恐怕这辈子没几个这样的机会了,所以,一定要抓住机会去试试。”回到中国在内容上,“段子”肯定会更加“接地气”、更本土化,符合国内的风土人情。在表现形式上,个人巡演和电视脱口秀并重。为了白宫记者年会,黄西本来准备的20分钟表演时间被压缩到15分钟。当时,他觉得,演完以后没人骂就行。“那些媒体记者,最高法、众议院、参议院的人,都是搞文字游戏出身,以前看美国知名脱口秀演员表演,也不怎么笑。”黄西事后依然谦虚,“这次,我能成功应该是得益于用词的调整,借高深的词汇让他们知道,我也了解他们的圈子。
”黄西解释:在美国,脱口秀表演讲求精炼,基本上几句话就要抖一个包袱,好比写作文要删掉大段大段的废话,去粗取精。只需几个简单的词句,美国人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在他看来,中国的相声是慢慢聊,然后不经意地抖包袱。从总体上来说,相声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虚构故事,虽然其中可能夹杂着真实的成分。脱口秀则不同,寥寥几句就出现了个逗人笑的段子。所讲的内容是真人真事,只是在讲述过程中,用了特别个性化的表达,鲜明地体现了表演者的观点。“中国的相声演员往台上一站,观众大概就知道他要说什么;换成脱口秀演员登台,观众可能连一点概念都没有。”黄西说脱口秀演员,正是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促使黄西在2012年毅然决定回国发展。在国内脱口秀不像相声那么成熟,所以空间很大。而且,脱口秀不讲传承,更具生命力和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赋予表演不同的特质。电视脱口秀节目缺失严重,也是黄西回国的另一个原因。2013年4月,他加盟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和光线传媒联合制作的《是真的吗?》栏目。“这是个求真类节目,同时加入了脱口秀的元素,跟我的期望值非常匹配。毕竟,回国不久,我对国内的情况不太了解,需要先不断地学习。而且电视脱口秀不能一个人完成,需要协作团队共同参与制作。
”谈起未来的规划,黄西说:在内容上,“段子”肯定会更加“接地气”、更本土化,符合国内的风土人情。在表现形式上,个人巡演和电视脱口秀并重。“2013年底,我在上海搞了商演,效果不错;2014年,计划在北京再搞黄西脱口秀白宫|黄西用脱口秀移为民声发.doc 7页,至于做大场还是小场,我正在考虑。当然,以后还会做巡演。个人专场是一个人讲一个半小时,现场感觉热烈,但互动略少点。”黄西头头是道地分析,“好的电视脱口秀,形式灵活,互动更多,气氛也不错。”被问及上海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时,黄西说,他不懂上海话,只能看字幕。“海派清口跟脱口秀还是有一定区别。周立波是用地方方言在讲脱口秀,里面有独角戏的成分。而我的脱口秀更多的是逻辑笑话,强调思维。两者就像不同的音乐,即使属于同一大类,也有不同风格,只有真正去听了看了才知道区别在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曾在清华、复旦等8所高校做过巡回演讲的黄西,对留美的中国学生最有感情。他说,除了专注学业,希望中国学生还能对美国社会的风土人情多份好奇心,不要框定个人的发展范围。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英文不太好,也要坚持说。其实,只要把几个关键词讲出来,美国人也能听明白。万一遇到什么不开心的地方,更要表达。“在美国文化里面,讲出来不是没有自信、暴露弱点的表现。相反,通过沟通,他们会理解你、同情你、帮助你。比如说,大家在一起玩,中国学生觉得融不进去,被排斥了。只要你讲出来,他们就会明白怎么回事,会接纳你,和你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