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演员小块|脱口秀求变
序:喜剧是一种刚需。
《脱口秀大会2》在七月现男友和各种火爆网综的夹缝中开播了。
熬过第一季的节目都会在创新和变动下求生存。《脱口秀大会2》也不例外,相较于第一季,这一季张绍刚、李诞、池子铁三角中的主持人张绍刚缺席,池子变成了演员管理员,新增了于谦和吴昕作为固定陪笑团,以及每期一位飞行嘉宾。
张绍刚在节目中常常被“嘲笑”脱口秀演员,但其主持串场的专业能力受到认可,担任舞台控场的角色。到了第二季,主持控场和讲解脱口秀专业知识都集中在李诞身上。
在赛制上,这一季设置了8场积分赛,每场通过开放麦赛选手互投,选出7位参与竞赛,观众从中票选出一位爆梗王。很明显,这一季的赛制更残酷。
李诞在第一期节目开场说:“脱口秀这两三年存在感很低,除了池子,没有推出像样的新人”。脱口秀这种表演类型主要扎根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依赖剧场演出的形式也很难大规模推广,加之这种小众文化普及率很低,导致短时间类很难爆发式增长。
这不仅仅是《脱口秀大会》面临的困境,也是整个脱口秀届共同面临的难题。
《脱口秀2》会是下一个爆款吗?
《吐槽大会》三季60亿的播放量,让节目中的李诞和池子彻底出圈,两人因此在各大综艺上担任嘉宾刷了一波存在感。如果说《今晚80后脱口秀》是在蓄力,那《吐槽大会》可以说是脱口秀的爆款。
它的成功证明了脱口秀在综艺市场的可行性。但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节目的形式——吐槽明星嘉宾。在此前脱口秀演员小块,中国的综艺节目很难看到怼明星的名场面,要么是一团和气采访,要么就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游戏环节。有这么一档直戳戳地吐槽明星,正好契合了观众们的嗨点。
同样是笑果团队,阵容配置基本相同,《脱口秀大会》无大卡司加盟,节目内容回归到对时下观点的解说,开局豆瓣7.1分,看起来并无爆款的潜质。
然而张绍刚在接受采访中说,比起《吐槽大会》,更喜欢《脱口秀大会》。他认为前者的重头明星是一个抓手,而后者则是带观众回归到脱口秀的本质。
脱口秀是一种外来文化,早期可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在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但脱口秀得到真正发展是在美国。20世纪,人们对公共集会的热衷投诸于广播、电视等新媒介,催化了脱口秀的诞生。
国内被误用冠名的很多”脱口秀”节目,其实更多的倾向于”Stand-up “——单口喜剧。这种形式
通常在一个话题框架下进行延展,讲述故事,表达观点,很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互动。《吐槽大会》的明星嘉宾能够自带话题,在社交网上引起热搜话题,但未必是注重现场感的单人喜剧的最好的呈现方式。
《脱口秀大会》虽然引用明星嘉宾来拉动收视率,但从节目设置上来看吐槽大会,正式参与比赛的全都是专业的脱口秀演员,从第二期也可以看出,节目还加入了两组双人脱口秀,吸纳多元的表演形式。
很难说用一档节目去拯救一个行业,但对从业者来说,真正回归到脱口秀,对整个行业是一个好的信号。
万能的“饭圈文化”
“现在看脱口秀的人要比以前多了。”
小七在北京工作,经常会去看脱口秀俱乐部的演出。他很喜欢一个叫王建国的脱口秀演员。
“以前看完演出脱口秀演员小块,观众和演员各自散场。近一两年感觉到,有些通过综艺节目被大家认识的演员在剧院演出散场后会有粉丝围着签名,有时候还会拉横幅。‘’
粉丝购买周边、签名和横幅应援这一系列操作来自于娱乐明星的“饭圈文化”,如今运用到其他垂直文化领域越发明显。前有张云雷粉丝挥着荧光棒看相声的名场面、后有音乐剧演员上综艺后粉丝锁剧院票等行业案例。
通过爆款综艺IP捧红艺人,在线下商演、广告代言、艺人IP、周边产品等渠道中实现价值变现是一条正在被验证的商业模式。
笑果文化联合创始人叶烽曾说,从线上做好一个爆款,再去打地面的演出,这要比从地面完全生长出来轻松很多。把整个生态一把打通之后,线下的资源可以被吸引到这个行业,提供更多新鲜血液供给线上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行业文化和资源很容易通过线上节目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关注。《偶像练习生》的火爆,让中国练习生不够用,《吐槽大会》的火爆脱口秀大会,让蛰伏在地下多年的脱口秀演员不够用了。
节目火爆前,大部分脱口秀演员是没地方演,即使不收费的 open mic 的演出机会也很少。现在反过来了,现在北京一周有好几百场的演出,一下子涌现出很多新人演员。
在欧美脱口秀氛围比较浓厚的国家,一个成熟的脱口秀演员要经历5-10年的现场单立麦训练,再有机会登上广播电视这些传播媒介平台,而在目前的中国,综艺节目反哺线下演出,先有机会登上平台节目让观众迅速认识你,成为脱口秀演员站立脚跟的一种出路。
有长期蛰伏在这个行业的人依然默默耕耘,也有后来者居上建立行业秩序脱口秀演员小块|脱口秀求变,或许,整个行业的变革让喜剧变成一种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