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强烈的“卖房暗示”
虽然今年春晚依旧吐槽满满,但是作为历年大环境的信号灯,我们还是要重视其中释放的信息。
譬如反垄断与保障灵活就业并没有出现在语言类节目中,让跌了一个多月的中丐互怜在春晚当晚就吃了“钙中钙”,腰杆子一下子就硬了起来,一口气爬了几天的楼梯。
而今年从春晚语言类节目中看到变化最大的,是卖房子。
该现象历年都没有出现过。
第一个小品《父与子》,讲的是卖房投资,第二个小品《还不还》,讲的是卖房还债,第四个小品《发红包》,讲的是卖车发工资。
表面上是“借钱、借钱、借钱”脱口秀脱口秀演员,底层则是“保投资”、“保债权”,“保就业”。
而最终实现“三保”的方式,则都是卖资产。
因此春晚小品强烈的“卖房暗示”,根据春晚的风向标,虎年二手房的抛压应该不小。
还是那句话,有含金量房产也许有低位买入的机会脱口秀大会,但对于大多数没有含金量的房产来说,如果错过了21年的上半年春晚小品,22年将是最后高位跑路的机会。
过去几年,对于什么房子要买,什么房子要卖,政事堂创造了一些词,也借助了一些市面上已有的词来解释。譬如从“含科量”到“含金量”,从“三五线”到“老破小”。
但是由于系统性的复杂与需要的信息量,以及各个地区巨大的差异,很多读者即使理解了概念,也无法对于房产给予明确的定位,跟读者详聊的时候,往往也是一事一议。
去年年底聊中产问题的时候,受哥们提到“自由度”的启发,让我发现用在对后疫情时代的房产,还有一个维度能够给予比较准确的判断,来决定是持有还是抛售。
那就是看这个小区和街区的常住人口,是处于满足“菜市场自由”,“超市自由”,“网购自由”,“饭馆自由”,“汽车自由”,“房产自由”,“国籍自由”……等不同的“自由梯度”。
小区邻居们的自由度越高,那么该房产的保值增值能力越强,也根本不惧房地产税,相反自由度越低的房产,贬值的压力就会越大。
这套方法适合于公开信息收集能力较弱的群体,多走走邻居,多参与点社区活动,大概率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远比专家们的预测更准。
譬如哪怕是三五线财政濒临崩溃的小城市,只要是掌握城市资源的人群居住,高自由度依然可以让价格坚挺,譬如跌到几百块钱每平的网红鹤岗,最贵的小区去年还涨了50%。
同样,两年前强烈建议大家抛售的“老破小”,虽然普遍在一线城市的城区中心,符合通俗意义上的好地段,但是这里面居住的群体,往往是整个街区“自由度”最低的居民。
他们对应的,也正好是春晚小品里面“存款70万的富二代”春晚小品,“40万座驾的老板”,“借朋友钱不还的老赖”。
他们也正好是后疫情时代,受就业冲击(《父与子》),债务冲击(《还不还》),现金流冲击(《发红包》)最严重的群体。
这使得他们也是卖房压力最大的群体。
就像小品《发红包》为了给员工发工资,小老板40万的车20万就能卖。低自由度的生活状态,也间接说明了他们的风险抗性非常的差,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面临“断供”以及被迫的“抛售”。
考虑一下供求关系,如果今年决定了抛售含金量低的房产,那么早卖一定比晚卖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