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4漫才组合|《脱口秀大会4》收官,李诞的野心到底有多大?
来源丨传媒圈-传媒头条原创
作者丨邓思远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结束了,周奇墨没什么悬念地拿下冠军。
而肉食动物也取得了历届漫才组合得到的最好成绩第七名。四季之后,《脱口秀大会》终于有一对漫才组合走得前所未有的远。
漫才,起源于日本传统表演形式“万岁”的喜剧,由两人组合进行演出。通常是一人负责担任较严肃的找碴角色吐槽,另一人则负责较滑稽的装傻角色耍笨。两人以极快的速度互相讲述笑话,用实际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搭配默契的表演,荒诞到令我们发笑。
而《脱口秀大会》推动漫才的心一直不减。
早在第一季,李诞与王建国就曾在节目中尝试表演漫才。即使是两位在脱口秀领域有着较高人气的演员合作,漫才也并没有受到观众的认可。“笑点在哪”、“像变相的相声”、“尬”、“不好笑”等弹幕不断飘过,这一飘就飘到了第四季。
也正是第四季,《脱口秀大会》节目组对于漫才的推广之心愈加明显。
李诞在节目中不断介绍漫才,然后是橙色预警、肉食动物两对双人漫才组合登场,昌叔以单人漫才形式表演,就连王建国也选择与张博洋一起组成了漫才组合。不论是介绍普及抑或是漫才形式的数量和参与度,《脱口秀大会4》都有了更进一步。
但可惜的是,节目在尽力普及,观众的接受程度却大相径庭。
要知道,漫才并不能算作“脱口秀”,而《脱口秀大会》的大力推广也是把漫才放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漫才是一种类似于双人相声的喜剧表演形式,与脱口秀相比最主要的区别为:脱口秀是依靠语言内容进行笑点输出。漫才则是依靠现场表演进行笑点输出,不仅节奏快,语速相比脱口秀也明显加快。
说白了,就是“水土不服”。
所以在投票和话题度上,除了今年肉食动物在成绩和讨论度上有不错的表现,其他漫才组合很难在《脱口秀大会》的舞台上取得亮眼的成绩,就连李诞也在节目中表示:“如果这么接近完美的表现,也不能得到认可的话,只能说明漫才不适合这个舞台。”
为何李诞还要捧这早已“折戟沉沙”的漫才?
同是做口才秀,代表作《奇葩说》的米未传媒一直沉迷于线上,而笑果文化却不甘于此,一直试图构建一个“线下供给线上,线上反哺线下”的脱口秀生态闭环。
据悉,笑果文化的业务目前分为四部分——综艺内容出品、线下文化体验、明星艺人经纪、整合营销服务。通过线下稳固文化基础、孵化新人,再通过线上露出扩大艺人知名度并提高脱口秀文化的影响力,四块业务统合组成一个人才的上升通道。
靠着这样的生态,大势已成的笑果文化行业虹吸效应特别明显,几乎吸收了行业内大多数优秀脱口秀演员。
然而在肉食动物表演漫才后,李诞就迫不及待地对外表示笑果漫才训练营已经开始,组合“橙色预警”将担任老师,望大家踊跃报名。
淘汰赛时,编剧小罗表现不佳惨遭一轮游,发表感言时,李诞趁机以小罗工资做诱饵,希望优秀编剧能投入门下;孟川淘汰时,说笑果文化将到二三线培训新人,作为总编剧的他将亲自出马。
这么一来,再回看李诞力推漫才脱口秀大会4漫才组合|《脱口秀大会4》收官,李诞的野心到底有多大?,意欲何为,就有些显而易见了。
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招人。
《吐槽大会》持续三季之后口碑有所下滑,李诞自己也在吐槽大会中坦言,没想到自己能做到第五季,其实已经做不下去了,第五季可以不做了。可第五季还是做了,被邀请过来的嘉宾易立竞也直接逼问李诞:“想过停办《吐槽大会》吗?”
脱口秀想从小众文化成长为大众文化,去比肩相声或者小品脱口秀大会4漫才组合,那注定还有一段很艰难的路要走。而这段路,光靠李诞一人是肯定不够的,与其“身不由己”地一直做下去,培养出一个团队才是走好路的同时事半功倍。
《报告》显示,2017年有4万人开始学习脱口秀,其中600人成为从业人员。2018年,在笑果文化的专职脱口秀演员或编剧中,甚至还包含10位应届毕业生,可以说他们是国内第一批把脱口秀演员、编剧作为职业选择的大学生。
但随着脱口秀市场蕴藏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4万人和600人的数据显然无法满足市场对喜剧人才的需求。更何况,从这600人中再造几个李诞这样的IP,更是难上加难。
《脱口秀大会》拓展漫才、one-liner(一句话一个梗)等新的表演形式,表面上是不断创新,带给观众新鲜感,实际上是给预备役演员们提前铺路,让他们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也能更好地搭建团队。
理想的脱口秀艺术家在这条赛道上都应当是长跑运动员,比如在台上说了19年的黄西脱口秀大会4漫才组合,或者西方那些动辄几十年资历的行业OG(元老级人物)。
但问题就在于,中国脱口秀还处于早期阶段,它不是相声小品,没有成熟完善的培训体系,光凭一本笑果文化“不外传”的《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自然是远远不够。于是乎,国内大多数选手都成了短跑运动员。无奈之下,笑果文化只能广纳人才,着手一场长期接力赛。
在战略上,面对东北的赵本山、北京的郭德纲,笑果文化也很明智地选择避开锋芒,以上海为中心,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去。在有粉丝基础的情况下,既能办好剧场,又能大浪淘沙筛选后备人才,笑果文化可谓是一石二鸟。深谙“猥琐发育,别浪”。
只是,如果漫才实在是“引”不“进来”的话,那笑果文化是否该继续强调“走出去”呢?
-END-
欢迎关注
传媒头条视频号
推荐优质行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