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cue王一博|李诞黄渤调侃那英,《脱口秀大会》救了《一年一度喜剧大会》?
搜狐娱乐专稿(卫解/文)两周前,那英和周迅站在了舆论中心。
《脱口秀大会5》开播,那英抢拍大张伟的灯、周迅忘记拍灯,两人点评不专业、无法理解笑点等表现引发争议,二人的“灵气滤镜”和“真性情滤镜”随之破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19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官宣那英加盟,成为新会长。一时间,社交平台争议四起。
但那英的表现有些出乎意料,甚至迎来了口碑回升。这让李诞那句“米未是我的大学”重出江湖,“脱口秀大会救了喜剧大赛”的言论层出不穷,一场两个节目的拉踩大战开始。“那英们”背后的喜剧“共鸣陷阱”,不合理的节目赛制,以及被裹挟的“搞笑女人设”一年一度喜剧大赛cue王一博,也逐一被揭开。
那英,“翻身”了吗?
剧宣绒绒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开场十分钟脱口秀演员,就因为那英笑了出声。
和演员们的开场沟通时,那英直言,“在《脱口秀大会》看到演员们彩排时很好上台却垮掉了”,现场瞬间陷入“冰点”奇葩说,随后李诞一句“害不害怕”为那英“兜底”,瞬间引爆全场。
看着演员们长舒一口气的样子,绒绒没忍住笑出了声。“在李诞的救场和选手的反应下,连那英的发言也好笑起来了。”
随后那英一句“我什么节目都让过”,更是让绒绒瞬间激动起来,跟着弹幕刷了一条“记得你说的话”。那句催促着于和伟选择的“记得交税”,更是成为了名场面。
“这个什么都敢说的那英,好像才是我们在互联网认识的那英。”绒绒感叹道。
《脱口秀大会5》后,前剧宣刺刺对那英的观感并不好。
那英的表现让刺刺想起了冯小刚执导的《北辙南辕》。“就像冯小刚拍不出真正的百姓生活,那英也脱离人民群众生活太久,形成了感知壁垒。笑点很悬浮,在很多我get不到的点大笑拍灯。”
她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对那英的评价是:还行。
“她禁得起调侃,也能顺势做出反应。”在那英被李诞“逼”着说出那句“最讨厌XX的人”了时,她窥见了一点当年“内娱活人”的风采。
图片来自网络
刺刺能感觉到那英的真诚和放松,但也从她的言语中感知到了年龄差。
那英的大部分发言,在刺刺看来仍然是不必要的“上价值”,“她的笑点长在她的共鸣上,我就是随便笑笑,不想听人诉说感动,太正经了”。
那英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翻身”了吗?刺刺认为并没有,“但她勉强达到了及格线”。
是谁救了那英?
不得不承认,那英在《脱口秀大会5》中,被赋予了过高的期待和权力。
身为领笑员,她能全凭个人喜好拍灯,以一灯决定选手的去留;能靠在台上靠强烈的拍灯和反应,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投票。在被渲染出残酷竞赛氛围的《脱口秀大会》,她站在了评判他人一年努力结果的高点。
她还延伸出了新的权力。自己拍完灯后,那英会把手伸向旁边大张伟的灯。在“四灯全亮直通晋级”的赛制下,她一人拍两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cue王一博,可以说达到了“只手遮天”的效果。
拥有权力的同时,那英的“外行感”,让她没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她以一己之力做出的评判,与跟随《脱口秀大会》成长,对选手带上个人感情色彩的观众相悖,难以服众。尽管与上一届的宁静相比,那英和周迅已经做了功课,但显然,在观众眼里,他们仍旧不懂脱口秀。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里的她则不同。
在这里,她和所有观众平起平坐。
会长和现场观众每人都有一张“百分票”,投票在表演结束后统一进行统一公布,那英一人不足以影响大局。
对于“”这一喜剧新形式,观众尚未形成成熟的知识库和判定基础,和纯外行的那英差距不算太大。在观看节目时,大多人还处于摸索阶段,来不及去审判评委。
简而言之,失去了“特权”的那英,在这里更像一个普通的观众。
不必背负“特权”和压力,她本人的表现更加轻松自如。
出场直接表明小白身份,在开场互动被节目组整蛊,被李诞屡次调侃,“恼羞成怒”再现“最讨厌XX的人”名言,不再“端着”说话,尽管不够专业,但也没搞出幺蛾子。
那英表现被诟病,还源于她在综艺中的强大存在感。
她《中国好声音》中她转身的名场面频出,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她和宁静组成的“宁那贝儿”cp、“打麻将”冲上热搜,《脱口秀大会5》她一人拍两灯……
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她也做出了其他评委难以实现的夸张反应,她笑到起立,从座位上“消失”。可夸张的反应仍在,存在感却被削弱了。
因为观众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了同台的喜剧前辈身上。
马东担起cue流程的工作,黄渤做起了捧哏,吐槽、调侃、甚至“拉踩”,李诞从节奏把控者转变为参与者,不再需要刻意地关注大局观,开始把心思放在节目效果上,一次次“试探”演员和评委的底线,不仅自己做足了效果,还硬“逼”着那英和于和伟出了效果。
从剪辑来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更注重呈现完整的喜剧,重复切入实时反应的情况较少,现场笑声多以背景音的形式出现,使观看重点更集中在表演本身而非场外反应。那英的存在感,自然也就下降了。
当“不和谐”被忽视,尴尬也就被拯救了。
喜剧综艺,口碑与破圈不可兼得?
无论是《脱口秀大会5》,还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都陷入了话题度与口碑不能两全的境地。
前者话题出圈,光“淘汰”相关热搜就有八个。口碑却实现负增长,达到五季以来豆瓣最低分。去年被指出的嘉宾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后者评分高达8.6分,却还未出现上一季《互联网体检》同等传播规模的出圈作品,在社交平台几乎“查无此综”。
对“那英们”的声讨,就像是导火线一般,燃起了观众对喜剧综艺的思考,开启了“用脚投票”的反抗——喜剧一定要共鸣吗?
秉承着“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的意志,《脱口秀大会》靠平民艺术实现大众化,自然贯穿着共鸣。
疫情、失业、买房、催婚、性别歧视、升学压力等话题被一个个抛出、剖析、讽刺,观众们在在脱口秀演员的表演里看见生活,看见悲哀,为一次次试探底线的“地狱笑话”欢呼。
初出茅庐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则被困在了共鸣上。
虽然#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真的在演我# 话题登上热搜,但以“打工人深夜emo”为题的高分作品《黑夜里的脆弱》,被不少观众评价“不值得”、“夸张”、“看得难受”,票数倒数的《突突突突围》因“写实外卖”被热议,《排练风云》的三位演员在台上讲述人生经历,只得到观众“卖惨”的评价。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豆瓣小组内一年一度喜剧大赛cue王一博|李诞黄渤调侃那英,《脱口秀大会》救了《一年一度喜剧大会》?,一条“作品好坏和共鸣是否有关”的投票中,“无关”的支持率已有68%。
例证是第一季作品《父亲的葬礼》。在父亲的葬礼上,人马、行星等父亲朋友依次出现,以天马行空的“无厘头”实现了高分票数。
它的存在,证实在综艺市场遇冷的当下,喜剧综艺的制作,除了靠着“共鸣”获取流量之外,其实可以存在其他形式。
同时,“共鸣旗帜”也有反噬的危险。《脱口秀大会》这一季的表现,让观众们不禁疑惑,节目的举办,是为了行业自嗨,靠话题引流,还是让观众开心。
喜剧节目的出生,总承载着普及喜剧的责任和使命。而如今,《脱口秀大会》邀请的嘉宾与这一核心相悖,节目也已经被调侃成“笑果团建”。即不管演员表现如何,能进半决赛的大都是笑国员工,内部梗、离婚梗更能获得拍灯。
如此之外,“麻花团建”的《麻花特开心》,“德云社团建”《德云斗笑社》,也都纷纷面世。喜剧逐渐被划分成各个标签领域,更像粉丝和演员们“自嗨”,成绩也不太好看。前者豆瓣评分仅5.9分,后者虽由严敏执导,豆瓣评分人数也仅超《麻花特开心》千人,影响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