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三季选手|本科清华硕士哈佛的许吉如,为什么会在《奇葩说》上输?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问许吉如会不会参加《奇葩说》这个节目的录制,她大概率是要拒绝的。
这个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人,一路顶着各种光环长大。
成长路上最大的挫折,或许就是这段时间在网络上遭到的群嘲。
谁也没想到。
清华法学本科,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硕士。
在闪闪发光的学历背后,还有更多耀眼的履历:
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形象大使
2010年2月随中国代表团赴温哥华申奥
全国优秀团员
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高中组冠军
……
任何一条单拎出来都是可以吹很久的事,更别说她同时都占了。
《奇葩说》对许吉如的定位是“美女学霸”,这四个字倒也不算夸张。
论学历,清华+哈佛,几乎可以说是顶配;论颜值,算不上倾国倾城,但也端庄大气,笑的时候还有一点俏皮可爱。
从节目最初的宣传,到正式播出镜头的剪辑,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奇葩说》很想捧许吉如,给了她足够的发挥空间,刷了很多的存在感。
不过捧的效果如何呢?
“小红靠捧,大红靠命,强捧遭天谴”。
娱乐圈的真理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01
许女士煞费苦心地想进入娱乐圈,结果脚还没踏入一只,就先遭到了娱乐圈黄金定律的反噬。
这个圈子也不好进呐~
观众们最先知道许吉如,还是因为《我是演说家第三季》那档节目。
她因为一篇《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刷爆网络,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她也因此而成为了有为青年的代表。
她在演讲中多番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论证了生活在中国这个国家带给我们心里的踏实感和归属感。
言辞恳切,引人入胜,再配上她有感染力的腔调,观众纷纷被打动。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但凡提及许吉如的名字,总能和《国强则少年强》挂上钩。
她因《我是演说家》而火,不过只是局部范围内的小火。而且随着节目的落幕,她很快就被观众遗忘了。
紧接着2017年,她又以素人的身份参与到《我们来了第二季》的录制。
《我们来了第二季》的队长和常驻嘉宾,都是娱乐圈数得上的人物:汪涵、吴秀波、关之琳、蒋欣、陈妍希、宋茜、唐艺昕、沈梦辰。
其他几位素人奇葩说第三季选手,也来头不小,都是各自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
在这样一档明星云集的真人秀娱乐节目里奇葩说,素人嘉宾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所以许吉如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背景板,和众明星同台并没有让她获得如期的流量与关注。
于是,她便把目光锁定了《奇葩说》。
02
许吉如需要影响力和关注量,而“美女学霸”的人设也能给《奇葩说》带来更多的话题度,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双赢。
节目组知道观众想看什么,于是安排了许吉如先是和她的本科校友杨奇函辩论,再安排她和硕士校友詹青云辩论。
很可惜,这两场她都输了。
输给詹青云合情合理,毕竟一个辩论新手怎么敌得过江湖老手,詹青云在老辩手当中又属于出类拔萃的那一种。
输给杨奇函有点出人意料,但场面也不算难看。
在观点陈述环节和开杠环节,她都是以绝对领先优势压制杨奇函。
没想到在最后结辩环节,因为杨奇函一段异常 “走心”的发言,形势发生惊天大逆转。
只要是比赛,就会有输赢。
哪怕《奇葩说》一向自称是个没有规则的节目,但淘汰机制的存在,就注定有人落败。
但是观众不喜欢许吉如,却不是因为她场场辩论都失败,而是因为她在舞台上的整体表现。
论知识素养,论反应能力,论思维逻辑,论现场发挥,许吉如绝不是这个舞台上最差的。
但是为什么唯独只有她,成为最新一季观众吐槽的洼地呢?
《我是演说家》时期,大众对许吉如的印象还是:知性、大方、正能量。
而到了《奇葩说》时期,则完全是另一个方向:面目狰狞、刻薄、功利。
也只不过两三年的工夫,观众认知里的许吉如像是变了一个人。
辩论时语气过于凶狠,眼神过于凌厉,于是很多观众对她有了距离感和抵触感。
可是说到凶狠与凌厉,《奇葩说》第一季的 马薇薇跟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那个时候大家提起马薇薇,都直称“女王”,她的强势体现了她的气场。
还有人不喜欢许吉如是因为她“把胜负欲写在脸上”,过于急切地想要赢,就显得不够从容。
中国人讲究的是不动声色地赢,不显山不露水地把城池尽收麾下。这是一种姿态。
可是这是根本性问题吗?
把胜负欲写在脸上的何止许吉如一人,章娘娘、辛芷蕾哪个不比她表现得更明显,但是她们的这种“直白”非但没有被媒体诟病,反而成为了赞赏的点。
所以,同样的表现方式,为什么有些人获得赞誉,有些人则被群嘲?
归根到底,还是实力出了问题。
实力配不上,再大的野心也只能沦为笑柄。
03
聪明的人,这个时候会选择潜藏野心奇葩说第三季选手|本科清华硕士哈佛的许吉如,为什么会在《奇葩说》上输?,慢慢蓄力,观众对一个水平有限但态度端正努力上进的辩手还是很包容的。
只是学霸许吉如并没有耐心在这个舞台上打磨自己,她太想赢了,太想把对手打倒在地狠狠碾压,享受那种成功的快感和被众人称赞的喜悦。
她越急切,表现反而越差劲,越想证明自己,便越展露缺陷。
她此前的人生里,闪耀着太多的光环,“赢”是她的惯常模式,哪怕她在学霸云集的清华哈佛,她都是优秀毕业生代表,是校园风云人物。
所以她输不起,而输不起这种心态,让她也放不下。
《奇葩说》给足了她舞台,她每一期都出场辩论。但是场场皆输,而且一场比一场输得难看。
最难看的是当属最后一场。
本来按照节目规则,输了比赛的她要被淘汰,没想到隔壁组的罗振宇将手中的“在下不服”卡给了许吉如,给出的理由是“奇葩说的舞台缺不了许吉如”。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下不服”卡并不专属于罗振宇本人,而属于他的团队。
在没有集体协商的情况下,将有特殊技能的卡擅自赠予他人,已经引来了在场其他人的不满和非议。
然而,一个敢送,另一个还真敢收。
许吉如心安理得地收下了这张卡,还挑选了全场最弱的胡老师去。
许小姐的情商此时大概全被胜负欲所掩盖了,已然变成了负数。
无非两个结果:
她赢了。但是用了别的队的机会,去复活自己,而且挑最弱的下手,胜之不武。
她输了。白白浪费别人的一张卡,自己的败绩又加一笔,还是输给了自认为更弱的选手。
怎么样都不体面。
可是,心里只有输赢的许小姐想不到体不体面这回事,为了赢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最后的结果就是既输了比赛,又失了体面。
许吉如以文化人自诩,又怎会不自知“体面”对于一个文化人的重要性?
手里的沙子攥得太紧,只能让它流失得更快。
04
不过因为她在《奇葩说》这个舞台上的表现,就给她贴上“全靠包装”,“华而无实”的标签也并非客观。
她的才华不可置否,托福第一次考试117,“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高中组冠军奇葩说第三季选手脱口秀,《我是演说家》季军,这都是实打实的战绩。
不过优秀的人容易有个通病,就是觉得自己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应该是最优秀的。
不仅学习成绩要好,还要当班干部,要参加各种比赛拿第一名,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既然能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什么不能成为《奇葩说》舞台上的一颗新星,运气再好一点,拿都是有可能的啊?
但是同为语言类节目,演讲和辩论本质上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演讲可以事先准备,重现场气氛的渲染力和调动观众情绪的感染力。
辩论除却事先准确的部分,还非常考验辩手的现场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的。
许吉如一方面残存着演讲腔,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犀利”来强化她的辩论风格,这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形成了一种非常诡吊的画风,怎么看怎么拧巴。
许吉如或许需要一段时间过渡,才能适应《奇葩说》这个舞台的风格。
然而,她还没来得及适应,就不体面地离开了这个舞台。
如若能再次回归,希望她暂且放下那份胜负欲,以游戏的心态去打比赛,说不定可以走得更为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