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一季冠军|《奇葩说》冲出荧幕语言类节目重围 辩手综艺咖打嘴仗
央广网北京2月16日消息(记者张闻)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奇葩说第一季冠军,十几年前,可能很多人都看过国际大专辩论会,选手你来我往打嘴仗奇葩说,听得特过瘾。当年的辩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主要靠道德呢?
最近,辩论又火了,不过战场从荧屏转到了网络,比如说爱奇艺自制的综艺《奇葩说》,这是在网络上播出的,还有《超级演说家》,自去年11月份上线,到昨天第一季结束,累计点击率轻松破亿。不过《奇葩说》的辩题可和当年的国辩完全画风不同。比如脱口秀,该不该看伴侣手机?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这么接地气儿的内容,似乎每一个人都能上来说几句话。
3个月前,大热网络综艺《奇葩说》上线的第一句话就以反正常的样貌出现,我们常常说的本节目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变成了本节目40岁以上的人士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这么说话,开宗明义的就把节目的“奇葩属性”亮了出来,同时也暗戳戳的教了观众一手辩论的逻辑思维技巧。后来,大家在节目里看到了这些个打嘴仗的人。
用热情的网友给诸位身上贴的标签,他们当中有“金句女王”,有“麻辣熟女”,有“犀利娘炮”,有“正直暖男”。但总的说这些奇异的花朵,就分两类,辩手和综艺咖。2003年曾经作为中山大学国辩冠军团队主力辩手的马薇薇属于前者,起初参加《奇葩说》,她不适应的地方在于这么个辩法儿,没规矩。
马薇薇:规则非常的随意,这是我最不适应的地方。就是你其实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发言,什么时候不该发言,然后每次发言时间该多久,心里也拿不准。
而综艺咖肖骁开始则在抱怨,天哪,哪来这么规矩!
肖骁:我是一个不喜欢有规矩的人,然后我也不喜欢他们用一些规则来规范我。就是要一个人说完,另外一个人才能说,中间又不能打断,一开始还要什么陈词乱七八糟的东西。
到底是什么奇葩规则让奇葩选手感受如此不同。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谁说服了现场观众算谁赢。也许“首次奇葩说第一季冠军|《奇葩说》冲出荧幕语言类节目重围 辩手综艺咖打嘴仗,其次,再次”的严密逻辑会败给声情并茂的荤段子,但最终大家都还是得以理服人。于是随着节目的进行,辩手和综艺咖之间发生了化学而非物理反应,大家越来越“交融”,节目也越做越好看。
马薇薇:不是,你知道辩论之所以越打越小众,是因为双方辩手的知识储备,对辩题的准备深度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大家直接会进入一种小黑屋语境,就是问题越聊越深,那么这个时候你本身答辩论的和本身人家就是做综艺的,一起混着来打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他们一般关心,他们在意的点是什么。
事实上,走进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辩论奇葩说第一季冠军,进入新世纪后,荧幕上的语言类节目能突出重围都很难。而《奇葩说》自立项开始,就巧妙的利用了网络作为播出介质的先天优势,给语言松绑更让指挥他的思想也跟着一起信马由缰。节目制片人牟頔表示,正是辩论和网络语言类节目的相互选择成就了今天的《奇葩说》。
牟頔:话语的宽泛这种优势其实是在说话类节目里面最明显的,网络其实更追求的是观点的碰撞。什么类型的人讲什么观点,都能够被接受。如果是拿道德去干涉或者绑架这些选手,那他们讲不出这么多有趣的观点来。
当然也许会有人说,《奇葩说》的成功就源自那些网上能说电视上不能播的元素,不过牟頔的反驳那也是很在理。
牟頔:一开始我是被那个东西给刺激了一下,比如说肖骁说了一句脏话,我觉得这节目还挺逗的。但是真正能让大家坐下来,听个十三周、十二周的,我觉得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我带给你你不曾想过的观点,他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一些就是新的idea,另外一个我觉得很多人他走心的看完《奇葩说》以后,其实你能找到社会的包容性。现在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什么?最缺的不是观点,最缺的是容忍别人存在异类观点的这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