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脱口秀全集|来吧,这节目不怕你们笑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一个年轻人,来医院做入职体检。
这家医院很特别,提供的是互联网服务。
来了先得成为会员,成了会员又让你下载APP。
就连抽个血,还要让你购买加速包!
硬了,拳头硬了。
所谓的互联网服务,原来仅限于收费啊。
一项又一项额外收费后,终于等到了拍胸片环节。
谁料,胸片出来了,只有六十分之一,块。
想要看到完整版?
对不起,必须花钱购买“超前点播收片服务”。
忍无可忍,年轻人对医生发出了灵魂拷问:
不觉得你们吃相很难看吗?
???
好家伙,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狠起来连自己都吐槽?
台上演到这里,台下一片欢呼。
大家内心一定都在疯狂发弹幕:可真敢啊!
看到这是不是想问了,这到底啥节目啊?
虽迟但到,米未又杀回来了——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看到海报上的几张脸,瞬间明白了。
搞事笑,还得看他们的。
发起人马东。
2014年,把一群打辩论的素人送到台上“开杠”,《奇葩说》由此成为网综盛世的起点。
2019年,又把一群地下的摇滚人捧成了一票难求的巨星,《乐队的夏天》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破圈。
似乎,只要马东“攒个局”,一种行业生态就要由此改变。
今年,马东不玩辩论和摇滚,反而盯上了喜剧。
找来25组有天赋但没知名度的喜剧新人,让更多、更新的喜剧形式同台竞技。
嘉宾席上。
徐峥、黄渤,国产喜剧电影的门神,见证并参与了国产喜剧片的大好时代。
不光懂喜剧表演,也懂喜剧审美。
此段发言不仅针对黄渤颜值
还有凭《觉醒年代》圈粉无数的于和伟,献上了综艺首秀。
别看长着一张正剧脸,实际上,浑身都燃烧着喜剧魂。
当然,也少不了马东的老伙计李诞。
刚忙完《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总决赛黄渤脱口秀全集|来吧,这节目不怕你们笑,又来这里和马老师相爱相杀,充当气氛担当。
当然,对于喜剧,他也是国内现下最有发言权的几个人之一。
喜剧顶流齐聚,节目究竟好笑吗?
上来的第一个节目,就炸了。
开头提到的《互联网体检》,将我们深恶痛绝的互联网付费行为讽刺了个遍。
比如会员制、下载APP、购买加速包、平台广告、弹窗广告、超前点播。
一个个都精准狙击:
尤其直播带货里的浮夸套路,更是模仿出了精髓。
小护士拦住打折的主任:“这个折扣我们可是要赔钱的!”
主任一副豁出去的表情:
“赔钱怎磨勒?就是要给家人送福利!”
老铁们,脑海里是不是浮现了各路主播及其助理们奥斯卡级别的感人表演?
这一段,给徐峥黄渤们笑成了表情包;
节目外,网友们也表示“每一秒都感同身受”。
这正是(素描喜剧)的优势。
它很简短,不需要什么结构和剧情,只要抓住某个情绪,不断进行升级即可。
观众一旦共情了这个人,搞笑效果根本抵挡不住。
所以,李诞称它是,喜剧里的爽剧。
这段表演,上来就引爆全场,但是并没有直接晋级。
也就是说,笑声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包袱好。
场上,各自的争议也就出来了。
比如李诞认为《互联网体检》太直给,“看破又说破”。
基本上它想说什么,看前三句就能猜个大概。
也就是马东说的,“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喜剧,是不是爽就够了?
后续的节目里黄渤脱口秀全集,徐峥和于和伟这样的学院派对于洒狗血式表演就提出了异议:
洒狗血是爽,但并非“正道”。
如果走进正规的戏剧逻辑里,也许可以做得更好。
马东、黄渤和李诞的意见完全相反:
只要好笑,就是王道。
为什么要管它是什么表演逻辑和方式?
编剧尹琪看完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这样极嗨的表演现在的年轻人极爱,但如果有一天嗨过头了,他们就再也回不来了,喜剧也就毁了。”
马东反驳道:喜剧当一个专家挺悲哀的。
面对喜剧,我们是笑完就算,还是要回到高级与否的理智评判?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拉扯与疑问。
而究竟什么是高级,什么是高级喜剧?
这其实是个经久不衰的辩题。
这题的答案,各位老师们说了不算。
决定权,交给观众。
同样是,《一心不能二用》就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它只讲了一件事,一个人不能同时做动作和发出声音。
整个表演的游戏点,就在于“声画不同步”。
“声画不同步”并不稀奇,由人表演出来的“声画不同步”才稀奇:
更绝的是,这个点升级到最后,还来了一个未卜先知的反转。
概念看似简单,演起来太难了。
要保证每个动作都不出错,无异于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全程都是反惯性的。
最终,新鲜的设定和高难度表演征服了所有人。
《一心不能二用》成为了全场第一个直接晋级的节目。
第一期结束,得到全场最高票数和组委会满票的,是正剧喜剧《三毛保卫战》。
全程严肃又悲壮的战场氛围,分分钟让人入戏。
但你能想到,他们演的只是社畜头上的三根毛?
他们打的仗,是发量保卫战?
专业的表演,形象再现了当代人的脱发困扰。
被内涵到的徐峥,笑到打鸣,直拍胸口。
还有最后一句的“做毛不易”,也是巧妙到让人拍大腿的程度。
这断句梗不比谐音梗强多了!
《三毛保卫战》虽然笑点没有那么密集,但是它能让人看到非常完整的戏剧结构,还有饱含信念感的表演。
就像于和伟说的,居然用眼含热泪的表情吐槽大会,去演一根毛断了。
演得越像正剧,就越能体会到那种诙谐感。
它不止搞笑,更让人看到功力二字。
也难怪,主演宗俊涛,是赖声川麾下的话剧一哥。
用超过2000场的话剧舞台经验演一根毛,能不让人享受吗?
徐峥狂喜,说“这就是最好的喜剧”。
是不是最好,每个人想法不同。
即使是场上的观众票选,也无法代表个人内心的好笑序列。
但的确能说明,用正剧的方式表演喜剧是可行的,观众能够get到其中的魅力。
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使命就在这里:
拓宽人们对喜剧的认知边界。
在脱口秀火起来之前,我们对喜剧的概念就是小品和相声。
脱口秀火起来之后,我们对喜剧的定义又变成了小品、相声和脱口秀。
实际上,喜剧的类型远比这丰富得多。
开场两段,效果连环炸。
后续上场的,有漫才、音乐喜剧、正剧喜剧等等等等。
因为形式新,接受度也有高有低。
比如漫才,跟传统相声很像,但很少有人能做成功。
因为太考验节奏了,连李诞跟王建国试过后都果断放弃。
最终三组漫才表演里,只有胖达人的《大巴车上的奇怪邻座》证明了自己。
还有业界顶流的专业音乐剧演员,在音乐喜剧的尝试上也不如预期。
毕竟,“一言不合就开唱”,对于国内观众而言,一直是个挑战。
可这样的“碰壁”是有必要的。
不摸黑走路,怎么打开大众接受度?
换句话说,给他们机会,也是给观众选择。
辨好坏的前提脱口秀演员,是见得多。
喜剧同样如此。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
它只提供舞台,不提供标准。
如果有标准,也就是每人手上均等的100票。
不因为谁更资深,就拥有更多的赋义权。
也不强求所有人达成共识。
我想这也是马东作为内容王者最厉害的地方。
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再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马东未必很懂辩论,未必很懂音乐,也未必很懂喜剧。
但他总能以不看轻娱乐的态度,做出高于娱乐的东西。
这个东西,叫做开放。
开放的观点,开放的审美。
《十三邀》里,他曾对许知远说:
这世界上只有大约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另外95%的人就是在生活。
身为5%,却不迷信那5%的评价体系,始终看向95%的真实需求。
这是他始终对大众文化风向有敏锐嗅觉的原因所在。
但是,谁说他靠向95%的同时,没有做那5%的努力呢?
否则黄渤脱口秀全集,为何总是米未的综艺,带给我们超越娱乐的收获。
如果仔细看马东的成功,噱头和赛制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关键的是选人。
《奇葩说》之前,有几个人认识肖骁和姜思达。
《乐队的夏天》之前,又有几个人会去看五条人和重塑的现场。
马东,始终愿意把聚光灯给到缺乏它又值得它的人。
这次,节目开场同样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无名之辈”。
除了全能艺人金靖和单立人的小鹿,大部分人我们都叫不上名字。
而且,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个节目,不断cue台下的编剧。
每个表演结束,都请编剧谈自己的创作思路。
给与他们足够的重视,以及表达的空间。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好不好笑,能不能一直好笑,最终寄托在他们身上。
很有可能,这个节目里又会走出一批明星创作者。
像杨笠、何广智这些脱口秀演员一样,一个表达自我的普通人脱口秀,越来越多地赢得大众喜爱。
这样的普通人越多,大众对笑的刚需,才有可能被满足。
一档好的节目,永远把可能性,寄托在“人”身上。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