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复活选手|豆瓣评分8.4!《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何成喜剧赛道最火爆节目?
尽管名字很俗气,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却毫无疑问提供了年度最多创新指标和最多意外惊喜。这档在豆瓣评分高达8.4的喜剧综艺,不仅以黑马之姿成为了年度喜剧赛道最火爆的节目,更因其“难以复制的乌托邦综艺”气质成为业内业外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做对了什么”、“凭何出圈”、“如何戳中了本届观众”,将众多“腰部演员”和“脚腕子演员”推到聚光灯之下的同时,《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也奠定了其在喜剧赛道的江湖地位。
心无旁骛共创,纯粹方见喜剧本真
即便前几年竞相上马的喜剧综艺过度消耗着选手与作品资源,但是观众市场本身对于喜剧内容的需求依旧旺盛脱口秀演员,让人真诚发笑成本越来越高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优质喜剧内容的稀缺而非节目数量的泛滥。
相较于其他热衷于火线上马、极限创作的流水线式喜剧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从官宣运作到开始播出的周期就接近半年,确定参赛的喜剧人和编剧需要至少心无旁骛地付出半年时间。
在录制前三个月的“工作坊”时间里,喜剧人和编剧一直驻扎在米未的公司里,他们一起创作排练,一起为团队而战。每隔一段时间,喜剧人和编剧们拿着作品到楼下临时搭建的“小剧场”,提前接受不同现场观众的检验、投票,最终选拔出创作能力、协作能力、表演能力最突出的喜剧团体。这种看起来完全违反互联网时代效率优先的工作模式,却实实在在创作出了最为鲜活的作品。
除了给喜剧人创作了一个纯粹的创作环境,《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从主题排位赛便提出的 “社团共创”的模式,亦是成为了节目里灵感井喷与佳作频出的秘诀:
三大社团在合作伙伴们的相互支撑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复活选手,将成员们灵光乍现的创意与奇思妙想进行归拢与升华,不断探索与碰撞各种创作思路的可能性,最终在整个社团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提升创作与成长的效率,最终精准实现“1+1>2”的效果。
正如徐峥在谈及“共创”这个话题所说的那样,“(共创)既把大家全部带出了自己原来的安全区,又把大家放在了一个共同创作的安全区。”推动所有成员参与进节目的“联排共创”,最终让不同领域的成员之间的相互衬托汇聚成影响彼此的能量,从而碰撞出新鲜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不仅聚焦演员之间的“共创”,演员与编剧之间的“共创”同样是其特别突出的重点。让鲜少被关注的幕后工作者不止藏在幕后,而是将其推向台前,分享其创作的理念。这种对创作者的尊重,最终构成了这档充满了理想主义浪漫与真诚的喜剧综艺。
不向流量低头,大咖甘当铺路石
与许多以竞技为主的喜剧节目不同的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没有采用“明星+专业喜剧演员”的传统模式,也没有走网综节目依托“流量”来“留量”的惯用套路,而是致力于将存在于国产喜剧领域的“腰部演员”、“脚脖子演员”给挖掘出来,给更多普通的小演员机会。
在最初的二十五组演员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复活选手|豆瓣评分8.4!《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何成喜剧赛道最火爆节目?吐槽大会,也仅有近年来蹿升势头凶猛的金婧能够算得上耳熟能详,其他演员绝大多数甚至连百科词条都没有。但这些对于观众而言相对陌生的面孔,其实都是在各类喜剧领域里的低调实力派:
宗俊涛和杨雨光是赖声川“上剧场”的绝对主力;王梓被称为“中国默剧之光”;蒋诗萌更是曾经三次参演春晚小品。即便是最终问鼎三甲的“逐梦亚军”、“皓史成双”和“大宇治水”,也几乎都有丰富的影视或者舞台表演经验。
在扎实稳定的共创模式内容支撑下,这些具有喜剧表演专业性的“素人”演员,给舞台带来了足够的惊喜感与可看度。
即便是曾经一度被观众所担心会“抢戏”的马东、徐峥、黄渤、于和伟、李诞这几位“大咖”,也在节目里保持了适度的分寸感。
他们自觉地站在聚光灯之外,将舞台中心交给这些热忱真诚创作与表演的喜剧演员,以及那些从生活的热点与痛点里挖掘创作出来的作品——所有的一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复活选手,都是为这些平凡而具备自觉性和能力的演员和编剧们提供一个职业生涯发展向上的阶梯。
演完《志胜一击》后史策说,这个故事中徐志胜这个角色说明真诚和善良的人会得到爱情;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在印证了,真诚和善良的付出会得到美好的结果。
在最终决赛的舞台上,包括像宁浩的坏猴子影业,制作《好先生》、《小欢喜》等热门电视剧的柠萌影业都带着合同来到现场向节目里诸多的优秀喜剧演员发生了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