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综艺|深度丨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看米未的综艺版图公式
如果说《奇葩说》《乐队的夏天》是预制菜,那《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是自己种地、收成,再把菜做好端上桌。
守住优质内容
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专注做好一档节目,实际上是米未在保证创作规律和节奏之后,能够认真执行于公司及行业的方法。
这一年间,米未专注做了《喜剧大赛》这一件事,新一季的选角从去年年底就已开始,团队内部员工也在同时忙着第一季演员的影视内容和商业演出的安排。
马东坦言,除过综艺创作于米未之意义以外,节目发掘演员的初衷就是给他们找到更多的合适的舞台。
综艺创作自然重要,也是公司倾全力而为之的核心业务。
在《奇葩说》《乐队的夏天》等王牌节目之外又将目光投向喜剧赛道。
从喜剧大赛第一季开始,米未就明确了,无论成不成功,至少都要做三季的计划。
好节目要有持续输出的能力,同时还要让一批批优秀的演员们不断从中获益。
米未并不急于做上下游的开发。
喜剧大赛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因果的形成。
不做[角儿]的节目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核心喜剧类型是,这是一种美式短喜剧,意为[素描喜剧]。
事实上,回看马东团队此前所制作的《奇葩说》、《乐队的夏天》等热门节目,无论是辩论还是音乐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综艺,其综艺内核中都拥有强烈的[段子]属性。
也因此,做喜剧,应该算是马东团队天然自带基因。
或许也可以说,这档节目在短平快的荒诞性、无厘头之中,让人体会纯粹的喜剧本质。
这也就迎合了节目口号本身——没心没肺,快乐加倍。
不去深究个人思想形成背后的各种原因,马东的理解似乎更加符合当下年轻用户对事物的看法。
即个体感受为先,大于既定的标准、条框和体系,这种深层取向上的共通,也可以引出接下来的问题。
共创的重要性
经历过业务周期的公司而言,米未更加明白[有限发展]的意义。
要让节目面对所有人,让米未成为一个连接点,这就意味着不能抢、不能贪。
在马东看来,米未的价值依然是节目的价值,换而言之,为他们提供增量价值。
[喜剧的前提应该是好笑,之后再谈有无深度],这种论调针对节目中在意深度而弱化笑点的情况,强调喜剧大赛和戏剧大赛有本质的区别。
从第一季开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以共创为主要创作模式,每一部作品中,演员、导演和编剧都是[裹在一块儿]的,人人都贡献想法,也一起承担不论好坏的结果。
而第二季在既有的影视、话剧、音乐剧、脱口秀演员之外,又有编剧、表演指导等幕后人员加入其中。
而米未相信,好演员与好作品一样,需要在多方的培养、不断的实践中慢慢成长。
因而,来自各行业、各种身份的人集聚在一起,让不同想法与观点的彼此碰撞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综艺,自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呈现。
作为爆款喜剧节目的续作,节目组没有玩走捷径的[花活],预设[流量密码],而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内容]本身。
主创人员遵循共创的方法论,遵循创作规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不断地举办创作营、组合磨合各个喜剧小队,直到呈现给大众这个舞台上的第一个作品。
内容取材和表达要接地气
从观众的反馈来看,第二季在取材和表达离普通人更近了一步。
回想第一季,节目中有不少作品都在关注生活的横截面,如《互联网体检》对应的视频网站付费,都是平常所见但未必有亲身体验过的现象。
而看第二季中的很多作品,观众都会产生一种[这不就是在演我]的感觉。
比如《排练疯云》,大部分人都不会经历视频排练这种极端的情况,但在当前时代,语音、视频等线上沟通方式成为常态,或多或少都被信号卡壳、中断折磨过;第二季没有追求所谓的[升级],比如在形式、呈现上做过多的调整。
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
美国营销大师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所创作的《定位》一书里曾经提出过一个经典论调,叫作[与显而易见的真理反向走]。
毫无疑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综艺|深度丨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看米未的综艺版图公式,马东的米未在这一块的功力是炉火纯青。
乍一看,我们以为这是一档纯粹的喜剧综艺,就好比《欢乐喜剧人》、《金牌喜剧班》这样的节目。
仔细一看才发现不得了,这居然是一档披着喜剧外衣的《演员请就位》版《乐队的夏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脱口秀大会,它压根就不是一档传统的喜剧综艺,而是套用了《乐队的夏天》的模式包裹着喜剧外衣的戏剧人竞演节目。
赋能为主,不抢大热项目
来自不同领域的话剧音乐剧演员占据了这档节目的半壁江山,而戏剧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戏剧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化观众,更应该真切地考虑每一个人处于这个世界上的情绪诉求。
而喜剧或者欢笑本身,只是点燃这个诉求的一个导火索罢了。
所以我们在这个节目上能看到的,往往又不仅仅是喜剧本身,而是戏剧带给所有人的力量。
结尾:
高共情易传播的选题+新世代人群乐于接受的方式+极致且多样性的编导演创排=一档能够让戏剧人进入主流视野的优质综艺。
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喜剧选手们距离头部演员还有很长一段路,但喜剧市场确实展示出新的生机,包括喜剧编剧、演员们在项目中的话语权也有极大提升。
部分资料参考:
1.新声Pro:《米未专注做内容》
2.界面新闻:《爱奇艺需要米未》
3.棱镜:《脱口秀火了,笑果和单立人却还笑不出来》
4.财经无忌:《马东一年一度野心大赛》
5.娱乐自本轮:《让大笑有力量,让喜剧有温度》
6.Tech星球:《招商、口碑双跌,综艺「吸金」大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