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超越班第二期|《无限超越班》:新意满满,诚意不足
随着演员竞技类节目大爆,综艺市场上对这类题材一直保持高度关注。
演员竞技类节目一直在避免同质化,寻求新的突破口。
近期由浙江卫视、优酷联合TVB打造的一档全新表演竞技类综艺《无限超越班》,正式拉开序幕,此次节目由成龙担任召集人,尔冬升、惠英红和吴镇宇担任监制与辅导员,引领一众实力港星演员坐镇,与年轻的演员们共同合作翻拍TVB经典老剧。
当下疲软的影视剧市场既需要新鲜血液的刺激,也需要成熟工业体系的引入。
《无限超越班》能重现TVB经典IP,重聚实力港星,在当下其实是十分不易的,节目在满足观众怀旧情怀的同时,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影视剧市场有了更多的期待。
节目在首轮考核中无限超越班第二期,不仅让“新生”演员与前辈艺人共同出演《金枝欲孽》、《冲上云霄》、《使徒行者》等几大经典IP,同时还延续了无线训练班的“红白卡”传统,红卡表示新人演员得到了认可,白卡代表被鼓励,根据演员们的表现分配红白卡。
但可惜的是,《无限超越班》在寻求新鲜血液之时,并没有很好地平衡内容与创意,使综艺原本想传达的情怀被打了折扣,过于刻意的环节安排,反而让惊喜少了些“质感”。
在TVB上班什么样?
与以往竞演类综艺不同,《无限超越班》一开始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排练和竞技流程上,而是营造普通的上班日常,要求演员们作为普通上班族打卡上班,并通过面试竞争岗位无限超越班第二期,让观众耳目一新。
演员这个职业其实很特殊,在多数人眼中看来,演员自由、灵活且体面,但实际上,演员表面的光鲜之下其实需要更多的练习和付出。
《无限超越班》抓住了职业的痛点所在脱口秀,尝试用新颖的上班形式还原无线电视艺员的训练模式,发掘出演员在全新的规章制度下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比如第一天就上班迟到挨批评的范世琦对比有时间观念的刘耀文,通过两种反差引出TVB训练班的严苛,强调守时的重要性。
而像沈月因面试焦虑而局促不安,薛凯琪利用剪贴版展现自己的演戏经历,不同于角色之外的真实慌张感和新鲜感,使演员自身的特点构建与展现地更加立体。
“打工人”的角色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TVB的艺训模式亮眼而突出,演员职业更加规范化,“无限超越班”的概念迅速在观众心中立足。
然而,这样的内容仅仅在第一期就戛然而止,节目并没有持续挖掘TVB的“培训”与“坐班”制度,反而走入以往的“竞演”怪圈,大篇幅的表演片段占据了节目的主要内容。
从节目第二期开始,《无限超越班》的表现形式与《我就是演员》几乎如出一辙。
参赛演员表演经典剧目,专业演员和导演组成的评审团进行演技点评,根据当场的表现给出红白卡,以此作为比赛机制。
“简历”、“面试”、“格子间”的概念并没有延续到正片中,核心的艺训模式在后续的节目中“脱节”,这让冷眼倍感遗憾。
其实,对于《无限超越班》来说,常规的比赛模式并不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演员成长中的亮点。
一方面,处在成长期的演员们演技并不成熟,大篇幅的表演片段会影响节目整体的观感效果,也很难很好地体现出演员在演技磨练过程中的成长。
比如节目第三期,惠英红、佘诗曼和薛凯琪、周洁琼共同出演《宫心计》,相对稚嫩的周洁琼面对两位前辈时,发挥空间较小,表演相对不平衡,在经典IP的影响下,只会放大参赛演员的弱点,而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演技磨练的路径。
另一方面,竞演的内容与节目的整体逻辑也相对割裂。
事实上,《无限超越班》与《我就是演员》的底层逻辑并不相同。
《我就是演员》考核的是“成熟”演员们面临不同的角色与挑战,能否展现出不一样的演技。而《无限超越班》则应关注的是“年轻”演员的超越与进步,带领荧幕前的观众认识到表演与好演员的魅力。
因此,竞演只是节目需要呈现的一个方面,竞演之后的复盘与学习才是《无限超越班》应该更加注重的部分。
在真正的片场中,一段表演需要反复地打磨,演员需要充分理解故事,调动自身情绪,演绎角色,审视表演状态,反思问题,与导演编剧共同挖掘人物情感,再次诠释。
同时,一段好的表演除了演员对角色的诠释,还有剧本、导演、舞台灯光等的加持。如何灵活应对现场的复杂情况,呈现出表演的最佳状态,也是演员需要考量的。
节目前期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表演-点评”的链路,却缺少了点对于表演本身反思和学习的过程。
而节目后期年轻演员跟随尔冬升、惠英红来到横店进行群演训练,在一次又一次的NG中磨砺演技,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冷眼更希望这样的演技“打磨”可以从一开始就作为节目的核心看点。
比如第一轮竞演过程中范世琦与沈月共同出演《使徒行者》,两人就因为不懂如何找镜头导致表演不佳,其实节目完全可以针对不懂摄影机占位这个点,设立一场对应片场意外的课程。
像《演技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节目中于正作为编剧陪伴在选手身边,他会从编剧的角度沟通剧本问题,教选手们如何呈现故事。这也能让观众更为直观地体会演员、导演和编剧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角度对故事的理解。
内容和模式上的可能性让真人秀的存在有了更多的意义,创新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新鲜感。
《无限超越班》完全可以发挥内容的优势,借此机会为观众们输出一个明确的“合格演员”的行业标准,以及引导观众看到表演之外的更多魅力。
这是一档节目在除了提供娱乐外,能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
TVB的精神才是节目的灵魂所在
TVB作为演员的黄埔军校,旗下的无线进修班走出了无数知名演员。从理论到实践,从剧本的整体把握到人物的细枝末节,TVB专业的课程和残酷的训练能让年轻演员迅速成熟。
在这种模式下训练出的演技和敬业精神也成为TVB演员长盛不衰的原因。
如果说《无限超越班》践行TVB精神,想要传达香港黄金时期“无线艺员训练班”吃苦、专业和严谨的精神,同时注重资深演员以老带新,关注薪火相传的可贵,让大家看到新一代演员们的面貌,那么它现在呈现的可能还不够。
在目前看来,《无限超越班》中,没有任何一位演员展现出了曾经TVB演员们为了等待一个机会所付出的努力,也没有看见青年演员们在前辈们带领下逐步“成长”的演技,以及展现演员回归表演的初衷。更多的是TVB老戏骨们的教诲、争吵、各类“原班人马重聚”的怀旧戏码。
这难免让冷眼替观众,对《无限超越班》的定位发出质疑,节目想传达什么样的价值?又或者说,观众想看到的TVB到底是怎样的?
很明显,《无限超越班》只是在表层上传递出对香港黄金时代的怀旧情绪,但并没有很好地挖掘出TVB的精神。
在冷眼看来,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节目中“导师”和“选手”在功能定位上的“失衡”。
对于TVB前辈来说,豪华的导师阵容在节目中只是作为陪衬,背后缺少对港剧和TVB演员故事的深刻挖掘。
面对同样的经典剧集,这些TVB演员从主演到导师和助演,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但我们在节目中更多看到的是导师对于青年演员演技的指导和点评,却缺少对于他们对自身感受和时代故事的呈现,这让节目的“怀旧杀”很难触及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而对于青年演员来说,节目没有激发出演员们对表演的渴望,演员内驱力不够,让观众看不到演员们对演戏的热爱。
比如节目第七期让演员体验“横漂”生活,感受底层演员的不易,但剧组的设置仿佛是围绕群演而展开,没有足够的真实性。
这样的“横漂”反而让节目有种“为了漂而漂”的刻意感,既没有真实地挖掘行业状态,也让演员对演技和情绪的探索浮于表面。
在冷眼看来,《无限超越班》其实可以再聚焦一点儿,不仅仅是“表演”,而是让“表演的超越”成为节目的核心。
首先,除了演技比拼,节目或许可以输出更多的理论学习和演技课程培训,让“无限超越班”有更多的超越意义。而演员们在幕后的表现也能为台前演出做铺垫,让观众更全面认识到他们为演戏付出的努力。
例如,节目中成龙的加入既有亮点又有深度,成龙大哥对后辈们讲述自己的入行故事,手把手地教给年轻演员如何做动作,如何与摄像机互动,如何调动情绪等,都给了年轻演员很大的帮助。
在冷眼看来,这样的“迷你”大师课会比大篇幅的表演片段更有看点,既将演员职业的“笑与泪”展现地完整和深入,也能突出年轻演员的成长和“无线训练班”薪火相传的传承感。
因此,节目不妨给TVB前辈增加更多的功能性。
导师可以不仅仅是评委、陪演,而是可以成为真正的授课老师,通过上课复刻真正的TVB艺训班,而“授课”本身也可以突出进修班的特点,让导师带出更多的TVB故事。
其次,增加竞技的残酷感,给选手的表演和进修增加更多阻碍,让前辈的经验和表演的机遇看起来“来之不易”。
若节目可以模拟TVB的人才涌入的模式,增加更多年轻演员的加入,甚至设置只有两个舞台,多人争夺一个角色的残酷赛制,且能让观众看到新人演员们为争取心爱的角色,产生正面碰撞,那么竞技给演员们所带来的真实压力,由此对演戏产生的真实情绪,则更能触及观众内心。
而竞技本身也可以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比如只有得到“红白卡”的学员才能得到TVB前辈授课的机会,而成绩一直垫底的学员则直接面临淘汰的危险。
让前辈的经验成为演员表演的内驱力,让行业残酷的真实贯穿节目始终,TVB的精神则会更有深度和厚度。
其实,《无限超越班》通过创新,让大家看到了竞演类综艺的另一个突破口。
但节目如果想真正践行TVB精神,让大家看到新一代演员们的面貌,并不能只靠单纯的复刻经典、制造冲突,而需丰富赛制与模式,通过创新优化内容,挖掘TVB真正的故事。
或许要切实地表达出TVB时代“演员”二字的意义无限超越班第二期|《无限超越班》:新意满满,诚意不足,才更能直击人心。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
文/黑豆、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