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脱口秀节目有哪些|“相信直觉,但更相信理想”——白岩松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十八年
图:2001年白岩松至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座
2001年,33岁的白岩松受邀来到河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做了关于“新闻理想”的报告,当时的场面热闹非凡,讲台的周围,白岩松的身后都坐满了人。会后,白岩松给新闻传播学院的院刊《直觉》题词——“相信直觉,但更相信理想。”
2001
2001年的白岩松已经声名大噪。这一年,他参与了中国申奥成功、加入WTO的报道,又在十一月份创办了《时空连线》,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痛并快乐着》。
也在2001年脱口秀大会,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刚刚建院一周年,也刚好是河北大学的新闻专业成立二十年,那个时候,白贵教授刚刚接手新闻传播学院,并开始了十五年的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生涯(2015年卸任),2001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已经有了第一批本科生,编辑出版学专业也刚刚建立并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时隔十八年,白岩松和河北大学再续缘分。
2019年6月10日,由白岩松发起的面对年轻人的高校巡回演讲活动《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在河北大学正式落地,53岁的白岩松再次来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坐在临近演讲台的前排,时间不同,场景不同,有一些十八年前参加了那场讲座的老师和学生也坐在台下,聆听着这位“老友”的“新思想”。
图:白岩松《对白》节目现场
图:对话当年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时
展示十八年前对院刊《直觉》的寄语
十八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婴儿成长为成年人,也足够一个成年人迈向成熟期。这十八年里白岩松都做了些什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又在怎样地发展呢?
新千年,也是万物生机的时间,2001年这次的相遇之后,他们又都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
2003
2003年,白岩松先后开始主持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专题节目《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新闻评论节目《央视论坛》,同时担任新闻脱口秀节目《新闻会客厅》的制片人。
2005
2005年,白岩松担任了著名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主持人,《东方时空》也为他开了特别节目《岩松看台湾》。白岩松在中央电视台的地位,可见一斑。
图:白岩松主持新闻节目掠影
也是2005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北京大学、南华大学建立“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当时的院长白贵教授担任副理事长,秘书处常设办公地址就在学院办公楼里,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国内学术交流中渐渐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次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图: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成立旧照
图:第一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掠影
2007
2007年,“岩松看xx”已经成为新闻评论的一大特色。白岩松先后主持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看世界》特别节目《岩松看日本》和《焦点访谈》连载节目《岩松看香港》。
2007年对于河大新闻传播学院也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学院的新闻学专业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全国800余个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中仅有的20家具有此项称号的专业之一。
2010
2010年,白岩松担任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解说,获得第11届中国电视榜“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称号;12月,个人著作《幸福了吗》出版。
2010年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院飞速发展的一年,不仅获得国家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权,还获批全国首批出版专业硕士授予权,为14所高校之一。同年,我院在新闻专业基础上建立的“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河北省6个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之一。
2011-2012
从2011年到2012年,白岩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主题演讲,获得一众青年粉丝。2012年,白岩松担任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解说,频出的金句被网友称赞。
2011年10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院三十周年院庆大会在河北大学新校区隆重举行。同年,学院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不知不觉,新闻传播学院逐渐发展成熟。
2012年,新闻传播学院的成员壮大新闻脱口秀节目有哪些,2011年获教育部批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于2012年开始正式招生。学院学科发展也再创辉煌,新闻学专业获得河北省和国家两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013-2015
2013年~2015年,白岩松先后出版著作《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和《白说》,《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印刻了他二十年央视成长记录及社会时代史、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而《白说》则成为了他后来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书。
图:白岩松出版著作书影
在这两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并开始向外发展。
在教育部2013年公布的全国新闻传播学科排名中,新闻学专业在全国排名为并列第8,并被纳入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实力第一梯队。
2014年由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带领,由当时的院长白贵教授任中心主任的河北大学伊斯兰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被授予“河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称号,这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面向国际的一步。
2015年对于新闻传播学院来说,是一个“国内国际两开花”的年份,新闻院正式创立河北大学中美媒介研究所,为新闻学师资培训和学生培养的国际化提供平台。
2016
2016年新闻脱口秀节目有哪些,白岩松在国际盛会上露面众多,不仅担任里约奥运会的解说,主持新闻频道推出的里约奥运会特别节目《1+1看巴西》,还主持G20杭州峰会特别直播节目。
2016年的新闻传播学院向着“科技化”发展,申报创建了“全媒体数字实验班”,探索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实践模式。
2017
2017年,白岩松与《新闻1+1》栏目组“合作”出版了书籍《万事尽头,终将如意》。
也是2017年,新闻传播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达成“合作”,签订了“新闻学本科双学位合作项目”(“2+2”合作办学计划),进一步提升了新闻学专业国际化发展的水平。另外,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公布的“新闻传播类各专业大学竞争力排名”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全国170余所院校中排名第11位,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科专业影响力再一次彰显。
图:我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项目启动仪式
2018
2018年白岩松当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同时在第12届明星作家榜上白岩松以350万版税位居第3名。2019又被国务院批准为201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2019
2019年,优酷《对白》节目组询问白岩松首站想去哪所高校,他答:“河北大学”。
十八年前各自拼搏各自进步,十八年后的相遇又是另一幅模样。节目录制时有个很特别的环节,大屏幕上投放了十八年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李延超、李涛、宋超和白岩松的合影。十八年后这三位学子得知白岩松老师再次来到河大,特意录制了视频,对白岩松提出了新问题。
“媒体人的归宿在哪里?”
——“无论是传统媒体人还是新媒体人,人的归宿都是坟墓。”
“在当下如何理解新闻理想?”
——“新闻理想就像保暖内衣,冷暖自知。”
图:《对白》现场白岩松对话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
十八年过去了,合照上白岩松的浓密黑发已经开始发白,三位学子当年稚嫩的脸庞也透出了成熟的气息,容貌有变,不变的,是对新闻的持续思考。十八年成长,白岩松在国内的声名日上,三位学子也在国内知名企业或媒体担任要职,身份有变,但是思索与热爱却不曾变。
图:我社主编赵静同学
在《对白》现场与白岩松对话
“我所关注的是先去做,也许意义会诞生,谁知道呢?但不重要,也许在这场上的三千人就是受益者。”白岩松在回答我社赵静同学关于《对白》这个项目意义的问题时如是说。
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人,也许可能明白前方的未知之路,但努力地、尽力地去行动,也许一些未在期待中的东西就会出现。
正如他说,“去做吧,做就有意义。”
十八年岁月,见证了白岩松蒸蒸日上的事业以及他个人在新闻上的坚守;同时也见证了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不断向前,学科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成就。在这十八年里,有一些老师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度过,由学生变为教师。我院的谷雨老师和金强老师就是这样。
十八年前白岩松的那场讲座,十八年后白岩松的又一场讲座,面对这样的时间跨度,十八年后又相遇,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我们对谷雨老师和金强老师进行了采访。
01
谷雨老师
Q
您为什么来听这场讲座?是为了弥补十八年前白岩松老师来学院讲座时,您在上课没去成的遗憾吗?
答:
十八年前的讲座虽然下午有课,但是老师大手一挥课程暂停,当我和同学赶过去的时候,图书馆报告厅已是座无虚席,连门口大厅里站的都是人,河大电视台看此情景在门口的楼梯架设了“直播”电视机。我和一个同学挤进会场站着听完了报告。因为正在上摄影课,用学校的胶片相机拍下了那张白岩松后面席地而坐很多同学的照片。这次听讲座一是作为学生时代的一种回忆,毕竟那是一段美好又难以返回的时光。另外就是这些年来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发生了很多深刻的转变,希望听听岩松老师身处其中的感受和思考。
Q
十八年前您是学院学生,十八年后您是学院老师,也算是见证了学院的成长,对于这个身份的转变和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慨吗?
答:
从学生到教师,我观察着学院、媒体、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院综合实力和实践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岩松老师的讲座上我们也看到了当年与他合影的师兄们如今成为行业的精英,校友群里星光灿烂。18年前我们最常说的是“渴望年老”,18年后当真正开始“老”的时候,当然也会怀念那个看《参考消息》和《南方周末》期期不落的过去,但是也欣然迎接如今新媒体迭代、新技术涌现、新概念层出、新岗位出现的现在。
Q
时隔十八年,白先生又来我校。期间我院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您能具体说一下您眼中感受到的变化吗?
答:
18年间变化很多,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课程越来越丰富,教师规模扩大了,实验室条件也有极大的改善,学术和实践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的学生更加的自由和活跃,毕业生涉及的领域更广了,从这个角度看也印证了岩松老师在讲座中提及的“行业+媒体”的观点。
Q
您觉得我们学生需要向白岩松先生学习的地方有哪些?
答:
我认为,新媒体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它有很大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站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讨论新媒体时代,我觉得岩松老师的演讲有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尤其是他丰富的从业经历,让很多问题有了新的、更具方向性的视角和解答。
Q
对我院学子未来的学习有什么期待呢?
答:
我希望同学们的学习是多元、包容的,不仅限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课堂之外在网络上、实习岗位上、实践创作中提高专业水平;不满足于得到现成的答案和百度百科式的知识,无论是热点现象还是媒体案例,尝试自己复盘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无论未来工作在哪个领域,一定要有视听表达的能力,掌握一两种影像生产力工具。这也是我们带领同学们走访多家媒体所得出的共同结论之一。
02
金强老师
Q
十八年前您大几?得知白岩松要来河大是什么心情?
答:
我是1999年入大学,18年前21岁,应该是大二或者大三,跟你们现在年龄差不多。
得知白岩松来比较激动,因为那个时候名人来校讲座情况并不多见。大家那个时候的新闻理想还是很强大的,几乎每个人都是充满动力和激情的,只是那个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便,大家也就是在周围采采风,用跟学院借来的相机,在一些很小的区域转转,练练摄影。当时白岩松也是比较有名的,他33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Q
您觉得十八年前新闻学院是什么样子的?十八年来新闻学院的变化大吗?主要变在哪里?
答:
首先,咱们学院简称“新闻学院”,是不太正确的,正确的简称应该是“新传院”,我们不能够在名称中忽视“传播”。
当时,2000年刚刚成立学院,白院长任第一届院长,那个时候白院长44岁,也就是比我现在的年纪要大一些,感觉一切都欣欣向荣,全院上下团结,学院在学校内也形象健康,积极活泼,所有重要的学生“部门”,几乎都活跃着新闻传播学院的身影。老师们虽然大多数名气不大,地位不高,但是很有活力,很有干劲儿,是拧成一股绳儿的“心贴心”的团队。那个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很主人翁,比如当时的刊物《直觉》,在全校都是很有名的,大家都以在这个刊物上发表和阅读这个刊物为荣,文笔最好的那部分同学,才可以加入到这个杂志。总之,我还是很怀念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身上还藏有白岩松所说的“集体的大无畏精神”。
十八年来,新闻传播学院的变化应该说挺大的,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可以说都抓住了,这些我是从2006年7月从上海硕士毕业后开始深切感受到的,从那时起,以教师的身份开始用心做记录,现在光学院例会记录就写了三本了。转变可能从2012年,新闻传播学院整体搬到新校区开始,当时主要是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三届经历了这个事情,当时也可以说是沸沸扬扬,主体精神是“不想搬”,搬过来之后,当然我们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具体就不细说了。不过又经过了这七年左右的积淀,也基本适应了,2012级就是从新区“诞生”的,但是之前的同学,肯定都是更留恋“老校区”。
现在可以说新闻传播学院“打江山”的时代过去了,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开拓进取,因为我们的确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有很多新任职的老师,也有一些调走的老师,不变的应该就是新闻传播学院从建院之初,树立起的那种“精神”。
Q
十八年,您从新闻学院的学生变成老师,除了身份变了,您觉得您哪里还变了?
答:
我是从06年才变成老师,到今年是第13年。如果说变化,可能也就是随着职称的变化,而感觉到应该承担更多的任务。
还有就是随着四年一届的学生毕业,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会出现“节律”,比如今年的15级毕业了,我就熟悉一些,接下来的16、17、18级可能又整体上不太熟悉了,然后到19级可能又熟悉一些。带一个班4年,就会呈现这样的周期性变化。
个人的变化还在于心态吧,这都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身在媒体专业,最大的变化还是在于感知到的媒介的变化,由此带来的“+1”式的变化。白岩松讲的变化,我们都是亲历者,起码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我们的感受都几乎一样,他的总结都很到位,我都表示认同。
Q
十八年后白岩松再次来到河大演讲,有什么感慨?
答:
其实一开始没太大感慨,当出现我同学的画面时,一下子就似乎回到了18年前。白岩松能够这么长时间坚持在新闻事业中,足以正面他的实力和魅力。
我个人的感慨也就是,坚持和用心,干一行爱一行,还有就是他说的“自律带来自由”。至于当时的演讲画面,由于我的位置不太好,所以几乎看不到他的正脸,也就是说,没有在那个他的大“气场圈儿”中,因此就感觉缺乏交流感。
当然,我觉得学生们的问题都提得挺好,我是认真听了的,对白岩松的回答都很满意。
Q
对于这次讲座内容,有什么感悟?
答:
白岩松的警句很多,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人新闻脱口秀节目有哪些|“相信直觉,但更相信理想”——白岩松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十八年,也是很有“原创感”的人。而且他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都很好,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非常合适的媒体人的样貌。简单说就是“通”了的人。
此外,他还传递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以及健康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不是说着玩儿的。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同样要注意,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身体是本钱”,何时何地都不过时。让“真”“善”“美”同时与你相伴,让“行胜于言”。
Q
对新闻传播学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答:
我个人还是希望学院更上台阶,从各个方面都有更大的抬升。比如,我希望学院有一栋楼,让我们在学院里有独立的坐标。我希望学院能够赶紧拿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能够快速地提升留学生教学。希望学院能够在雄安新区设立相关机构,学院能够走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前列,学院能够继续盘活京津冀资源,代表河北冲击“双一流”。
同时我还希望学院的学生们能够多关爱母校、关爱学院,也常回来看看。希望老师们身体更加健康,希望在校生们能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业,并能够鼓起勇气走出去,冲击更大的目标,希望你们更加出色、优秀。
“相信直觉,但更相信理想。”十八年前白岩松给河北大学的新闻学子们如是期望。
2008年白岩松的老“战”友陈虻去世,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他最后写下“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在《幸福了吗?》关于这段描述里他又写道“只要继续走,就有可能!我依然愿意乐观地看着前路。”“去做吧,做就有意义”。
从“直觉”到“理想”,从“理想”再到“行动”,十八年的沉淀,对新闻与传媒的思索,都在向我们传达,行动吧,路在脚下。
记者 | 闫雪晴 陈薇 王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