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侦探第八季什么时候播出|又一部国产上9分了
#影视杂谈#
写在前面
今晚聊国产综艺《大侦探》第八季。
这一季刚刚在豆瓣开出了9.3的高分,但哪怕到现在大侦探第八季什么时候播出|又一部国产上9分了,我还是很难把豆瓣9.3分,和一档做了7年、8季的国产综艺联系到一起,毕竟综艺的季数越多,往往意味着受众的阈值越高,因为综艺是最怕重复的。
但8季,要避免重复又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所以我纯粹是带着这种好奇,点开的这一季,看完我觉得我大概能理解这9.3是为什么了。
《大侦探8》
节目组很清楚这8季下来意味着什么,一个当然是我提到的观众的疲惫,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对症下药。
另一个,是他们也意识到了时间留下了很多无形富矿,7年的跨度,足以形成一种陪伴感,也就是所谓的情怀。
当然,如果一个综艺,只去聊情怀二字肯定是空洞的,观众需要感受到的不是节目组不停喊口号和重复自己,而是需要看到一个节目对情怀这两个字的自己的理解。
《大侦探》在这一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真正的情怀,是去保持人和内容的互相成就。
(以下有第一案严重剧透)
一
我们先说《大侦探8》如何去解决观众的疲倦的。
方式其实很“简单粗暴”,就是引入剧本杀的其他类型,以及其他行当的制作思维。
第一二期《落日公馆》,相比前几季,就是更直接地引入了电影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呈现奇观。
实景是最首要也最好用的一个方式,所以这一季在实景搭建上又一次升级,以前是找一个城堡,找一个酒店,差不多就到这儿了,这次是找一个真的人迹罕至的公馆,然后把整个公馆改造成最重要的诡计本身——
在案子一开始,玩家进场的时候,节目组直接把这个诡计的第一部分给玩家和观众看了,就是门口的那个巨大钟表。
除了钟表的数字是没有人看得懂的古文字之外,整个墙钟和普通的表盘没有任何区别。但在搜证的时候,大张伟发现一段拍摄于半夜的视频,这个视频偶然拍到了这个钟表的指针在飞速运转。
同时出现的,还有所有玩家时间线上的矛盾,每个人的时间线都是错乱的,以及公馆内所有壁龛和壁画,被处理成了隐藏起来的电梯,可以上下。
当这一系列疑点合到一起,最终他们推理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钟盘其实并非钟盘,电梯也并非电梯,而是这栋建筑中被改造进了一个6层楼高的天平,电梯的轿厢就是天平的托盘,大厅的钟盘是天平的指示盘,就像老式体重秤上会随着重力晃动的指针。
而尸体,就是在半夜让指针飞快运转的“天平砝码”。
这种建筑类型的诡计在桌面剧本杀游戏里比较常见,因为并不需要实体,仅仅是平面、剖面图就足以给玩家推理,所以只需要理论上的可行。
但实景游戏不同,要真的去实现一个可以实操的建筑诡计是很难的,尤其是《大侦探8》第一案这种巨型场地,诡计依托实体的建筑奇观化,这是前面几季都没有做到过的程度。
另一个例子是《落日公馆》下里,对角色“幻觉”的呈现方式,前几季也都有,但是这次比之前更加精细,甚至加入了很多话剧表演的成分,
第二案的开头,就是所有人被迷倒后产生的梦境,节目组直接弄成了一出沉浸式话剧,所有玩家从角色里跳出来成为演员,也成为线索本身。
还有“屠宰房”里出现了死者的残影,也做了蒙太奇,玩家只能看到一个死者突然出现,然后走掉,但观众看到的就是凭空出现和凭空消失,观众的临场感会一下子加强很多。
除了引入电影的逻辑,节目组还第一次引入剧本杀中的阵营本和机制本,玩博弈游戏。
第二案所有人的灵魂被互换了之后,不再像是前几季那样通过推理来找出谁是谁,而是把整个过程还给玩家自己,通过前面的故事设置阵营,用简单的博弈游戏,给这群原班玩家最大的发挥空间。
这里不多剧透了,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去感受,这确实是最适合原班人马的一种创新,把这群人的化学反应最大化呈现了出来。
二
再来说它自己给出的那个答案——人和内容的互相成就。
这句话在《大侦探》整个系列里咋理解?
先导片开场,节目组在玩家进场的地方,放了一面巨大的墙,上面写满了前8季的案件,所有人都自己停下来了,盯着墙上的案件碎碎念。
这就是这句话的一种成果体现,8季以来大侦探第八季什么时候播出,节目组在坚持原班人马的前提下,每一季都在用各种设计,让这些明星玩家尽可能成为案件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一个参与者。
这一点也在第八季被做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单这一句话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我们具体来聊他们干了点什么。
一个是社会议题和游戏的结合方式。
这个《大侦探》每一季都在用,但可喜的是,每一季议题的广度都在被尽可能扩宽。到第八季的第二案,居然已经开始涉及到国内综艺从未涉及过的“性别刻板印象”了,而且不是浮于表面那种喊口号,而是把它结合成杀人的原始动机——
一种必须去维护的家规,也就是规定男性必须有男性的样子,女性必须有女性的样子。
这种结合,还诞生了几个我觉得对于一部综艺来说,已经算非常立体多面的角色——一个自己爱穿爱缝制女裙,但对外依旧坚持“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的父亲;被有毒的男子气概从小教化,但在发现父亲的秘密爱好后崩溃成为杀人魔的儿子。
中间把案件和这种批判串起来的方式也很巧妙,他们用了一首歌,每一个死者身边被凶手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首叫做《落日》的歌的不同段落。
这首歌应该是虚构的,有点类似我们现实里的《玫瑰少年》——
《落日》
他说
落日是尽头
暮光是白昼的灰烬
暗色掩饰罪恶
一种标准成为了绝对 写下耻辱的定义
不服的独行应该被审判
不同的自我活该被嘲讽
苦痛的过往只能全部埋葬
但 万物皆有美好 自然从来合理
黑夜中酝酿新生
黎明折射无数种存在
曾经的磨难会变成力量
规训终将被踩碎
我们并不丑陋
生而为人无罪
案子里,不同段落的唱词鼓励了不同类型的人,而这些人也因为自己的不同,被凶手杀死,连歌手都因为这首歌鼓舞了太多人而被杀害。
家规和歌词,其实就是对应着社会规训和我们的反抗,这种规训不应该建立在对个体权利侵害的基础上,更不能凌驾法律之上。
于是案件中潜藏的普世情感,以及其所带来的共情,让参与者不止是会把自己当做玩家,而是成为表达者之一,这是《大侦探》所谓情怀的根源,也是大家会对着墙上的案件碎碎念的原因。
另一个方式在这一季里更绝,就是用人物设定,以及嘉宾的表演,来让玩家真正成为案件的一部分。
这点非常难,前几季我也能感觉到节目组在尝试,但确实在这一季里的第一案才迎来了最成功的一次。
第一案讨论的主题是“网络谣言和舆论控制”。
这点不是《大侦探》第一次聊了,但本身已经显得有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被节目组用角色设定以及玩家的表演,重新抬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这个角色和玩家,是张若昀扮演的张摇滚,也是第一案的凶手。
但有趣的是,这个角色被写成了一种双面性人物,他有着最惨痛的谣言受害经历,但也有着最心狠手辣的一面。
这种特性被张若昀精准地捕捉到了大侦探第八季什么时候播出,然后放大前者,撒谎,编造,用一段特别具有说服力的演说,把自己彻底放入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哪怕整个过程他都没有拿出一点证据。
这段表演,也最终也帮助他逃脱了指控,让整个侦探组投错了凶手。但其实当你知道了张才是凶手之后,去回看整个故事,你会发现有大量的证据是和张所口头描述的自己矛盾的。
比如他说自己在收到陌生人寄来的安慰信之后就放下了仇恨,但其实证据里,他在1月20日收到邀请的第二天,就买下了迷药;当晚拿到案件卷宗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愤怒揉碎;拘留所的证明说明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直都是暴力;搜出来的刀具说明他随身携带刀具。
也就是说,观众和玩家都被口头情绪化的“假故事”所骗,而代表“真”的证据反倒被忽略,所以,整一案从他的“逃凶”表演奇葩说,撒谎,到立意的托出,其实都紧紧扣在对真和假的讨论。
把对“网络谣言”的思考更进了一步,最终落到“用心去认识一个人,而非用耳朵”的结论里。
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让观众和玩家一起被骗一遍,而且这种拉观众入局“上当受骗”的方式,某种意义上破除了触碰社会议题时的说教感,这比单纯宣传反对网络暴力和谣言高级得多。
同时,这也暗合了这档节目普法的意义,就像一个观众在讨论区写的——
“法律是我们为了公共秩序,而让渡权利形成的公约,法律是构建文明的基石,个人不应有权利凭着自以为的正义向他人挥刀,法律的正义和尊严需要每一个人的维护。”
能让一个观众在一档综艺节目的观感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它能办到今天,能拿到9.3高分的原因,应该已经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