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脱口秀节目|崔永元:电视主持人格局从此被打破了
时间:孙玉胜就跟我谈过,这两人行吗?我说你让我试试。白岩松的节目日播就几分钟,孙玉胜也就同意了。
用崔永元的时候反对的声音更大,因为《实话实说》四十多分钟,周播,要砸就都砸了,我就哀求似地问孙玉胜,试试行吗?
遗憾 没能与兄弟们白头到老
新京报:采访中,《东方时空》的同事们都评价你非常严厉啊?
时间:我做《东方之子》的时候有30个编制,我用过大概200人轮换,最后剩下的都是人才。挑剔的人自然会得到更优秀的人,但让人走很难受也得罪人。我真是很难受,现在要说我的人生有点挫折也是报应,我断送了不少人的饭碗,所以现在我的饭碗也靠自己找。
新京报:你在组建团队的时候,最强调的是什么品质?
时间:我们当时的年轻人要么单纯要么有理想,看重自己的身份,也看重自己。我做的最核心的一件事,就是要求独立思考。我们有很浓的创作气氛,大家七嘴八舌脱口秀大会,可以反驳我。
新京报:现在回想起来《东方时空》的那段日子,你觉得有遗憾吗?
时间:我对《东方时空》的感觉有点像“小三”。我的原配是纪录片,但我的“小三”欺骗了我,我为它付出这么多还不能白头到老,最后还得找原配。以前认为大好的时候还在后面呢,没想到,我在电视节目上的作为居然没了。(沉默)如果当时我没有去做领导,现在可能还跟这帮兄弟在一起。
“孙玉胜就跟我谈过,这两人行吗?我说你让我试试。白岩松的节目日播就几分钟,孙玉胜也就同意了。用崔永元的时候反对的声音更大,因为《实话实说》四十多分钟,周播,要砸就都砸了,我就哀求似地问孙玉胜,试试行吗?”
崔永元:电视主持人格局从此被打破了
刚加入《东方时空》的时候,崔永元纯属“接私活”,出了不少点子。《实话实说》筹备时,崔永元对自己当主持人这事并不看好,但他的幽默睿智却深入人心,成就了日后中国最火爆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崔永元 生于1963年,1981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5年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之后客串策划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等节目。1996年以《实话实说》主持人崭露头角。后陆续担任《小崔说事》、《小崔说立波秀》、《实话实说》、《谢天谢地,你来啦》等节目主持人、纪录片《我的抗战》总策划。
和时间的“缘分”
1993年,时间在梅地亚见到了老同学崔永元,第一次对他提出制作新节目的构想,当时的节目名称还是《新太阳60分》,子栏目也分别叫《太阳之子》、《太阳焦点》。后来节目名字改为《东方时空》,小崔也就成了最早《东方时空》的策划。
崔永元在接受央视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的采访时曾这样介绍自己与时间的“缘分”:“1985年,我是和时间同班同学,上学的时候我们俩就比较熟悉,因为我半夜12点、1点睡不着觉,我们十点半就熄灯了,然后看书都看不了,很难受,基本上早晨的课都上不了崔永元脱口秀节目,所以我早晨10点多起来到水房去刷牙洗脸,老能碰上时间。”
在《东方时空》担任策划的崔永元出了不少点子,《东方时空》晨曲的想法,最早也是崔永元向节目组提议的。这个时候,崔永元尚在广播电台工作,在《东方时空》担任策划纯属“接私活”。
第一天到《东方时空》,办公室里还有一个实习的小女孩,崔永元就和她一起给玻璃窗糊纸。时间看见了他,说:小崔起来,你糊什么纸啊?让实习生糊就行了,我们还要重用你呢。
当时《东方之子》有一个老同志专门负责看报纸和杂志,在里面寻找线索,但时间嫌他找得不好,老骂他。崔永元自告奋勇去帮忙,找到了好多有价值的线索。后来崔永元对那位老同志说:你老觉得两个版的那人才值得采访,其实发现线索不是说别人采访好了你去追他对吧?
时间特满意崔永元找的新闻线索,希望他能继续帮忙找资料,崔永元那个时候也很忙,就推荐了白岩松。
从幕后到台前
加入《东方时空》不久,崔永元和周兵[微博]等人做了一个纪录片《真实再现》。后来,中央台差不多所有节目的特别节目崔永元都参与过,干的都是同一件事——出点子、帮着撰稿。
就在这个时候,时间开始寻找脱口秀主持人,而他的人选就是眼前的崔永元。崔永元问时间什么叫脱口秀主持人,时间说就是不要稿子,现场说。崔永元觉得这挺好玩。
最初,崔永元对于自己能当主持人这事并不自信,但看到白岩松登上电视荧屏之后,小崔感觉到,中国电视的传统被打破了,在接受《点燃理想的日子》采访时,崔永元曾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还不是说白岩松或者说崔永元从此改变命运了,它真的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电视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格局。如果我们要按照张恒[微博]、罗京、张宏民这样字正腔圆、受过标准训练、没有瑕疵的套路,我们以这个标准来套现在的中国电视业,我觉得70%都得下岗。”
《实话实说》开播的第一期是1996年的4月1日《谁来保护消费者》。《实话实说》底子好,就是因为一开始验收的不是中央电视台的领导或者是做电视的同行,而是社会学者、专家。他们对节目内容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根本不在意崔永元今天穿什么。
第一期节目的反响不错,崔永元却没能下定决心做主持人,时间说:你先干几期,等我们找到合适的再替你。崔永元这一干就干到了今天。
如果我们要按照张恒、罗京、张宏民这样字正腔圆、受过标准训练、没有瑕疵的套路,我们以这个标准来套现在的中国电视业,我觉得70%都得下岗。
敬一丹:在《东方时空》我从没当自己是女人
敬一丹是《东方时空》一周年时加入的。此前,她就已经是节目的忠实观众了。她清楚记得,节目是5月1日开播的,那天早上她特地上了闹钟,听到晨曲音乐时,全身直起鸡皮疙瘩:原来早晨的节目还可以这样!在她看来,那时的《东方时空》气质更人文,《百姓故事》是她最喜欢的,经常让她心里一热,而《焦点访谈》则比较锐。敬一丹记得当年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提到主持人的“失语症”,“我知道观众期待我在主持的位置上,该说话时不能失语。现在我还经常想,我有没有辜负他。” “说人话”积攒观众缘
新京报:《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和传统意义上的“主播”还是有很大变化,第一个感觉就是“说人话”。
敬一丹:“说人话”是《东方时空》早期的一个特点,也是节目组对我们的要求。现在我们更偏新闻资讯,是为了给大家传递更多消息,但真正能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却比以前少了。但我总觉得,资讯不能代替思想和情感。《东方时空》当时挺有观众缘,就是因为“说人话”。
新京报:听说主持人去前要“试镜”。
敬一丹:“试镜”是必经过程,就是自己选择话题阐述论点。这样的“试镜”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短短几分钟内把事情说清楚,还得有价值,又符合栏目个性,同时要展现自己的个性。
新京报:最早《东方时空》的主持人评论版块是最好看的,话题都是你们自己找的?
敬一丹:没错,在最早的这三分钟版块里,是我们主持人的言论空间,也让我们这些早期的主持人得到极大锻炼。现在回头看,白岩松、水均益、方宏进[微博]和我(那时候小崔是星期天的《实话实说》)通过“三分钟”有了很强的言论意识。
那时候我们最敏感的就是:谈什么?有时话题在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中建立起来。比如我们说过“高考的时间”,连续几年都在谈,后来高考改到6月。
新京报:哪个话题让你印象最深?
敬一丹:我记得97、98年有个话题《看家的女人》,表现大量农民工外出后,家里的留守女人。还有一期话题是针对下岗妈妈的,我当时说“妈妈的角色永远不下岗”。那段时间像这种弱势群体都是我的话题。
4
《东方时空》20年纪念是为了出发
1996年的白岩松(右)还很青涩,他在年会上玩得很High
时间
如今当了领导的时间(上图)很怀念当“连长”的日子(下图)
今年1月,“东方时空七君子”20年后重聚。左起:《金曲榜》(音乐电视)制片人王坚平、《生活空间》首任制片人梁晓涛、总制片人孙玉胜、编辑组制片人孙克文、童宁、《东方之子》首任制片人时间、《焦点时刻》首任制片人张海潮
时间至今仍然怀念当时评论部的氛围,每个人想的都是“一切为了节目”
在评论部,时间做得最核心的一件事,就是要求独立思考,大家都可以反驳他
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自成一派
敬一丹 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主持人,曾经主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等大型直播节目。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并多次荣获“金话筒”奖
白岩松 1989年被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3月,经崔永元推荐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担任主持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至今,现任《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主持人。曾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白岩松最早主持形象曾“吓坏”台领导
如今的白岩松人至中年,学会最多的是自我反省。图为其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来央视前,柴静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在《东方时空》的磨炼,为柴静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图为她在汶川地震现场采访(上)及对话清华“出走”教授陈丹青
在《东方时空》的磨炼,为柴静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图为她在汶川地震现场采访(上)及对话清华“出走”教授陈丹青(下)
曾经“咄咄逼人”被观众视为“冷酷”的柴静,如今更多是个从容的倾听者
黄小茂 资深音乐制作人。曾担纲制作了崔健的《浪子归》、艾敬的《我的1997》等专辑。1995年,担任《东方时空》“95新歌”音乐总监。曾历任凤凰卫视音乐总监、华纳唱片中国区总裁等
老狼《恋恋风尘》MV就是黄小茂导演的
高枫《大中国》MV截图
丁薇《断翅的蝴蝶》MV截图
李玉 山东人,大学毕业后曾做过主持人,后辞职到北京加入《东方时空》为《生活空间》栏目拍摄纪录片。2001年开始转而拍电影,已拍摄《红颜》《苹果》《观音山》等影片,其影像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她早期拍摄纪录片的影响
李玉现在拍电影的很多手法都是当年拍纪录片学来的
《东方时空》节目创办20年,元老讲述最初的故事
东方晨曲奏响,唤醒电视圈内圈外人
1993年5月1日,央视的新节目《东方时空》在早晨亮相。《东方之子》《金曲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四个风格不同的栏目让观众眼前一新,“看完《东方时空》,就像刚从南方的早市上拎回一条扑腾腾的活鱼和一捆绿油油的青菜。”一位观众这样评价道。在这之后的日子里,台前幕后的那些有活力的人开启了中国电视“把宣传变为传播”的变革,这个节目改变了观众打开电视的时间和收视观念脱口秀大会,也改变了一大批年轻新闻人的命运轨迹。
最早的《东方时空》让电视人站在观众的角度上去看待新闻。“关注老百姓”是其最核心的理念,在当时,把电视台采访者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视角拉为平等,是这个节目最大的创举。早期团队成员之一张洁回忆说:“当时《东方之子》是拍成功人士,制片人时间的要求是平视,不能是仰视。《生活空间》的理念定位之后,天然有一种俯视的倾向,制片人陈虻也要求,必须要把俯视变成平视。平视的后面是对每个个体的尊重,这是这个节目最革命性的东西,也是我本人收获最大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活空间》里的那些关于普通百姓的纪录片,一度成为中国观众真正的纪录片启蒙,而“音乐电视”栏目里播放的原创MV作品,不仅捧红了一批新歌手,其中的拍摄理念,至今看来仍然前卫。1996年,《东方时空》大幅改版,整体节目向新闻资讯类过渡,虽然这次改版有褒有贬,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东方时空》已经走向“正规”。
从《东方时空》里成长起来的白岩松,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回忆起当初的时光,他感慨,在节目1000期之前,他们经历了一段“回忆里都会觉得不正常”的时光,他说,这个“不正常”一点都不含贬义,后面的“正常”也不含贬义,“一个栏目的成长如此,一个时代的成长也是如此崔永元脱口秀节目|崔永元:电视主持人格局从此被打破了,为什么每一个时代写故事,大家都愿意写它早创的时候?”
20年过去了,当年一起创业的兄弟们,大多数人都已经慢慢成为了白岩松自嘲的“既得利益者”,如何能不成为拦路者,白岩松觉得,“做一个怎样的中年人,有时候比做怎样的一个青年人要难得多”。他感到庆幸,自己拥有了一段“怎样去做一个最棒的青年人的时代”,自己也做到了。他说,如今不该是“守在中年人的岁月里回望自己曾经有个多么牛的青春,然后感慨青春不再”,而是应该继续思考“能不能做一个很牛的中年人”,再往后“我怎样做一个更牛的老年人”,他总结道:“这才是东方时空的精神。”
在这个节目创办20周年之际,我们寻访了大量曾在或仍在《东方时空》的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回忆也构成了此次的主题:纪念,正是为了出发。C10-C24版策划、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玮
在第一期《东方时空》节里,《东方之子》的人物是济南钢铁厂厂长马俊才,《金曲榜》是杨钰莹的《谁也不知道》,《生活空间》是“夫妻关系大家谈”,讨论男人该不该留私房钱,《焦点时刻》采访的是影星下海现象。早晨六点多,整个栏目仅有的三十来人全聚到二楼的机房。9年后的年会上,新闻评论部自编自演了一个节目来纪念这个时刻,敬一丹字正腔圆地朗诵:“开播了,开播了,开播了!激动人心的一刻到来了!《东方时空》晨曲像一声清新嘹亮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观众。”如今敬一丹笑言,那次年会上的主持被大家开玩笑说是她最好的一次主持。
创建者之一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回忆,创办《东方时空》时,最大障碍就是人的问题。早间不是黄金时段,没人能对这个节目的前景予以承诺,台内的职工也没多少人愿意离开安逸稳定的原部门,去一个注定要起早贪黑的节目。所以人才的聚集从一开始就面向台外和社会。孙玉胜发现,这扇大门一旦打开,才知道大量精英其实已经在央视周围徘徊多年。
现在回忆起来,大家不约而同把当年《东方时空》比作电视界的深圳,一种强大的感召力让他们从四面八方会集而来,新闻改革的实验正从这里开始。老员工徐斌说,在某种程度上,当时怀揣着理想的他们,对电视、对新闻有着对艺术般的向往。
1启动资金20万借款开播一月还清
1992年八九月,央视希望开辟早间节目版块,经过反复商讨,抽调孙玉胜、梁晓涛、童宁、王坚平、时间、孙克文、张海潮七人,研发创建《东方时空》。这七个人是《东方时空》最早的灵魂人物,后来大家称他们为“七君子”。
初创时,《东方时空》没有一分钱经费,也没有一台电脑,所有的报告都是孙玉胜手写的。节目开播前,向台里借了2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借钱办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是破天荒头一回。1993年元旦,当时的新闻中心主任李东生建议孙玉胜写个报告给台里,把早间节目的特殊政策固定下来,孙玉胜认为这个建议意义深远,他执笔写的报告用上了“承包”这个词。节目开播一个月后,迅速用广告收入还清了这20万元借款。
但在当时的《东方时空》,员工收入并不算低,据老员工回忆,基本工资是六百,最终月薪差不多能拿到两三千,而且播出的片子多,就能拿更多。
2招聘人才 来自各地的高智商打工仔
原本在云南电视台过着安稳日子的张洁,偶然看到了《东方时空》,后来成为《东方之子》其中一员,在第一年的年会上,他听到白岩松说:“为什么我们能做出这么牛的节目?就是因为这个栏目解决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智商打工仔。”张洁说:“我当时一下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节目的“文化北漂”中,有记者、编辑、纪录片导演、老师,还有诗人、学生、演员和无业者,早期的成员都是互相推荐来的,时间是崔永元大学同学,他就把崔永元拉来当策划,而崔永元又介绍来师弟白岩松。张海潮把盖晨光拉进《焦点时刻》,盖晨光又和水均益是同学,就把水均益也拉到《东方时空》。
水均益毕业于兰州大学外语系,被分配到新华社,1993年初开始参与《东方时空》节目策划,在采访中水均益说,当时每走一步,都会被人拿来当范本,“可是当时我们根本没有任何依据,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走。”白岩松之前在《中国广播报》做音乐版块策划,他回忆说,《东方时空》当时只是给了一个蓝图,“和骗子的唯一区别就是认识人推荐的。”后来执导纪录片《故宫》的周兵[微博],当时也是毅然辞去在兰州电视台的公职,孤身开始了北漂生活。
老员工徐斌回忆说,很多人觉得那段日子是一种简单的快乐,“有个同事把1994年的登机牌全留着,一共57张,等于是一年有半年在跑,大家没觉得苦,而是干活的快乐和冲劲。”
3竞争机制 每月第11名卷铺盖回家
加入《东方时空》后,大家面临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观摩。张洁回忆,“当时有好节目,就组织大家都来学习观摩。节目组每个季度都评奖,大家都很在乎这个奖,如果获过一次金奖崔永元脱口秀节目,职业自信马上建立起来了——换句话说,就不太容易被节目组开了。那个时候评片子非常激烈,同事话语间不留情面,刀刀见血。”同事间也会吵架打架,但吵完就完,还一起喝酒。
没钱没房都没让他们退缩过,只有一件事让编导们寝食难安:在制片人体制下,编导们每月都进行10名以内的排名,第11名得卷铺盖回家。《东方之子》的编导张朝夕在一次排名中排到了第11名,他好不容易求得第二次机会,一个月之内编出了十几个节目,终于得到了时间的认可,留了下来。“那时我真的是战战兢兢,如果做出的片子不被团队认可,我马上就失业了,但我也不能回兰州了,因为我已经辞职了,如果我拎着箱子走在大街上,都不知道该去投奔谁。”周兵对此记忆深刻。
《生活空间》的编导高长力对那段痛苦日子也又爱又恨,“片子播出了才给你报销相关费用,我的片子连续被毙了两个之后,所有的摄像都不跟我合作了,跟你白干活儿啊。”高长力跟着北京市面上卖冬储大白菜的板车,最终做出了一个名为《大白菜便宜了……》的片子,这个有着丰富百姓生活气息的选题马上通过,后来大家每次介绍高长力时都会调侃:“他是卖白菜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