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年度身份大赛:当喜剧小品遇见乙女游戏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admin 2年前 (2023-03-14) 351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年度身份大赛:当喜剧小品遇见乙女游戏

丑陋的角色和玩家是争议的焦点。作为一门以讽刺为生的艺术,喜剧的犯罪界限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艺术夸张”是否可以被认为是冒犯和诽谤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

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一方的论点都不能完全说服对方。

不过问题来了,这部作品的初衷真的是刻意讽刺乙女玩家吗?如果不是,它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脱口秀大会》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可能是当今青年群体中最知名的两个喜剧品牌。这两档喜剧比赛节目由小果和米薇两家文化公司出品,在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独家播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喜剧行业的总体水平。

这些在喜剧行业极为重要的平台,不仅为新人提供了梦寐以求的曝光机会,也意味着他们有一个值得期待的职业前景。能够出现在这两个节目中,意味着主创们一定经历过一场残酷的竞争。正如姜雷所说,“千里之一”。面对如此宝贵的机会,参赛者有多大可能会选择故意讽刺并最终激怒一个群体?

更重要的是,虽然我们常说喜剧是一种进攻的艺术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但它隐藏的核心却很少被人注意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喜剧舞台都在招手。

征求批准

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年度身份大赛:当喜剧小品遇见乙女游戏

我们经常忽略的是,每个人都在看自己的喜剧。人们谈起喜剧表演,往往习惯性地把演戏作为评判作品水平、决定观众喜不喜欢的核心因素。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

但事实上,《欢乐喜剧人》、短视频等平台上的很多喜剧表演,人气丝毫不亚于专业表演。决定我们观看《脱口秀大会》或《相声有新人》的主要不是行动,而是基于身份的识别。

这些当代喜剧节目,往往表明他们的宽容和宽广的立场,往往包含明确的身份。《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标题开头播放的主题曲唱出了它所关注的生活:“熬夜脱口秀,秃头,失恋,发胖,生活很悲伤。我不想上班,但我想赚钱,你我都一样……爸妈唠叨,你年纪也不小了,老板同事都盯着你看,让人喘不过气来。”——一切都指向当代大中城市的脑力劳动青年。本季第一集,六期节目的主题分别是家访、外卖、分手、加班、网会、都市生活。用劲爆的表演,喜剧舞台尽最大的努力来唤起观众的认可:我在玩你的生活,我在为你说话。

“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身份”

客观地说,想要获得认可并不是这类节目的错。在几乎所有喜剧的结构中,都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一个是喜剧,另一个是认同。作为笑点,滑稽的位置必须在舞台上表现出来,而识别位置要么隐藏要么明显。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

日本喜剧形式《漫菜》是两者的典型代表。这种艺术形式在两个表演者之间有着严格的角色划分:一个负责荒谬,另一个负责严肃的咆哮。两者清楚地显示了“有趣身份”二元对立的结构。当吹哨人用平常心为观众说话时,台上台下就架起了认同的桥梁。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的漫画节目

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年度身份大赛:当喜剧小品遇见乙女游戏

我们可以在大多数喜剧节目中找到这样的任务。经验丰富的编剧往往真诚地给观众一个认可的地方。这个位置可能很有趣,但大多数时候它不是有趣的主要来源。坐在台下,我们担当了这个角色,轻松地看到了别人的聪明和屈辱。而扮演滑稽角色的角色往往是我们生活中也讨厌的对象。《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的热播节目《偶像服务生》在这件事中被反复提及,因为它也选择了一个吸引年轻女性关注的主题。但不同的是脱口秀演员,负责漫画的孙天宇,演的不是选秀节目的狂热观众,而是有很多“内娱特色”的选秀艺人——在《偶像服务生》,观众不需要寻找一个有趣的位置标识。

“今天我陪你吃饭!”

在某些情况下,喜剧和身份的角色由同一个人承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脱口秀。

严格来说,脱口秀“脱口秀”的词源与中文意思不符。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常说的脱口秀节目其实就是《单口喜剧》,直译为单口喜剧。既然是单口相声,演员就必须同时承担两个位置的任务。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切换音调。表演者是“我”,但小丑可以是我故事中的人。随着语气的切换,搞笑的桥段被搭上了谈话中的人。你可以回想一下有多少脱口秀是以这句话开头的:“我不知道你的父母(或者老板、室友、男朋友和女朋友)是不是这样……”妈妈和小气老板明白了,满意地笑了笑。

另一种方式是自嘲。你自己可以搞笑,但自嘲的重点是叙述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多荒谬。这种呈现在舞台上的自嘲,往往是一种带着一丝嬉皮笑意的无奈:拖延、买基金、逛街……叙述者在表演着欲罢不能的状态,既表现出心理和节目中的行为荒谬的分离——荒谬的行为负责搞笑,头脑清醒的负责识别。

结合起来,这两种方式在呼吁认同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脱口秀大会》第5季后,以“当代年轻人”为起点,创造了无数微博热搜。但这种二元运算实际上是基于纯语言程序的高度灵活性。

在纯语言节目中,表演者可以自由地跳进跳出,时而演戏,时而旁白,切换只需要一句功夫。

跳出跳入

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年度身份大赛:当喜剧小品遇见乙女游戏

草图是另一回事。这种形式更接近于严格意义上的“喜剧”,不允许大型叙事的存在,只能将剧本中的人物从头到尾演绎。如果做得好,短剧也可以完成将搞笑和身份的角色交给同一个人的任务——但这是更具挑战性的单人表演。这样的表演出现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第一期:演员李豆豆一个人完成的节目《再见》,展现了一个失恋的女孩在家等前男友来接东西。客观地说,表演也很夸张,女主的精神状态也不稳定,但这部剧还是很成功的。

《《再见》》的成功,除了演员在表演中对自己行为的恰当自嘲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年度身份大赛:当喜剧小品遇见乙女游戏,还在于其无可争辩的安全主题——失恋。在我们的文化中,心碎的人可以接受和原谅各种困惑和恍惚——分手后做任何事都是正常的。但即便如此,这部剧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批评。问题仍然是主题。如果从“我们女人要不要像她一样没有男人”的角度来看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部剧显然有诋毁女性的嫌疑。

《再见》

正是因为整个基金会都押在了主播身份上,所以当主播失败时,这部剧的喜剧效果会大打折扣。

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

一场戏不仅意味着冷场,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进攻。对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来说,这一刻就发生在《男友来了》的舞台上——当这种把搞笑和身份两个位置合二为一的高难度操作,遇到剧本不足,几位经验不足的演员,差的结果几乎是必然的。从喜剧的角度来看,《男友来了》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这种表演模式的潜在困难和危险。想象一下,你参加了一场名人模仿秀,模仿最多不会让你感到无聊。但是脱口秀演员,如果你被要求看着别人模仿自己,你不仅不会笑,而且会被激怒的可能性有多大?

有点自嘲或许还好,但从表演上来看,《男友来了》的女主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自我意识。她不是装傻,而是一副很傻的样子:她真的给妈妈介绍了四个纸人当男朋友,真的分不清游戏和现实。你当然可以称之为艺术上的夸张,但这种夸张显然已经超出了常人所能接受的界限。抱着这样一个被观众认可为玩家的角色,让人反感和愤怒,并不意外。

游戏玩家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游戏玩家比心碎的女孩更具争议性。

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

如前所述,失恋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经典话题。即使一个女孩在舞台上尽最大努力夸大她失恋的失态,台下的人们也会给她一个会心的微笑,不太可能将她视为“真正的疯子”。但显然,乙女游戏玩家和一般游戏玩家在我们的文化中远未获得这种认可。在喜剧舞台之外,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耻辱。

从游戏的角度来看,乙女玩家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种强调代入感的游戏品类,能否成功将玩家代入剧情,是游戏生存的命脉。为了做到这一点,很多乙女游戏会尽量避免直接显示玩家形象。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这个节目与这种建立身份的努力背道而驰。

在社交平台上,乙女游戏玩家的标签往往会带来偏见和笑声。在一些学者和游戏行业从业者的分析和观察中,这类群体往往面临双重边缘化——既不符合女性在传统观念中的约束和期待,又面临男性主导的游戏领域。玩家群体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被社交媒体放大的行为,还是对这个群体内部“疯女人”形象的认知和反馈,敏感度都更高。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同时,也正是因为乙女玩家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更加活跃,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他们对《男友来了》的不满才足以产生足够大的影响,最终被推上热搜。搜索。

其实不只是乙女玩家,更多的玩家群体也加入了批评的行列《男友来了》——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被贴上标签和污名并不算太陌生。在很多叙事中,“玩家”仍然是一群自制力差、工作不择手段的人,游戏被定义为罪恶之源;玩家对游戏角色的喜爱往往被视为无理的疯狂。长期以来,无数玩家试图证明游戏是一种“正常”的娱乐方式,玩游戏是一种“正常”的爱好,但收效甚微。

从这个角度来看,《男友来了》更像是玩家对自己群体长期以来的标签的反击和宣泄:当亚文化群体在现实中频频被误解时,他们如何看待“喜剧作品”?加强夸张和讽刺?

或许正因为如此,一向被认为以男性玩家为主的NGA社区,也对此次事件表现出了理解和同理心。有评论直接打了个比方:“类似于小品,剧情是死宅给游戏角色喊老婆,长得不好看的角色cos出现,做出各种迷惑行为。”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_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NGA社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危险的把戏

平心而论,我认为这些创作者不一定有故意冒犯的嫌疑。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

女友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_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颁奖典礼

更有可能是主创在思考和思考创作的过程中,在他的眼中发现了一个“金点子”:滑稽又能引起共鸣——比起认可,他们更喜欢用这个词。但粗糙的脚本和生涩的表演不足以让他们完成这个高难度的操作,问题就出现了。至于为什么是《恋与制作人》,大概只是因为它是国内B游戏中最成功、知名度最高的一款。

在大数据时代,身份——或共鸣——是每个人都在关注的宝藏。从微博到抖音,我们看到它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粉丝奇迹。但鲜为人知的事实是,虽然成功的召唤身份可以是奇迹,但召唤失败的后果同样悲惨——无论召唤者是谁。《恋与制作人》2018年春节期间推出的广告与这部喜剧作品的主旨一致。结果不仅被骂上了热搜和官方道歉,还经常被玩家称为黑历史。

《恋与制作人》2018农历新年广告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这个故事:心急如焚的魔法学徒想要召唤神明之力,却被他放出的恶魔袭击。召唤识别是一种危险的伎俩。

喜欢 (0)
[打赏点吧]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