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错别字|《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比到这会儿,这三对矛盾绕不过去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比到这会儿,这三对矛盾绕不过去
影艺独舌
2021-11-27 02:23
0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越播越有味道。
刚开播的时候,吸引观众的是噱头。网友还是抱着看玩意的心思点进来的,过去喜剧综艺拍了那么多,这档节目又有哪些不同?
船行中流,泾渭分明。虽然走的仍然是喜剧竞演的形式,但它却提供了更新鲜的形式和更年轻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还有些现象需要思考。还有些浑沌需要明晰。
高级与好笑
“高级”与“好笑”,这对生活中少有关联的词,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不断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些打眼就高级的喜剧,没有那么好笑;而笑到令人羞耻的表演,又不具备所谓的“高级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为高级喜剧?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反面找答案。即什么是低级喜剧?
常规来讲,大众习惯将之与“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挂钩。当年相声圈曾开展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反三俗”讨论。这次讨论的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当今社会对低级喜剧的一种指向:过度娱乐、迎合观众的就是低级。
基于此,高级喜剧的定义就明晰了。它必须要为观众传达某些事物,或讽刺社会丑恶现象、或击中人性弱点、或提供人生启示。同时,还要保证戏剧故事的完整性与结构的逻辑性。在故事形式和人物设计上,做到高明、巧妙、有趣。
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在不少观众的心目中,好笑是第一位的。虽然过度娱乐看起来很low,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好笑。甚至在更多的时候,低级喜剧能给人提供一种莫名的欢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就有不少意义不明却颇多欢乐的作品。像《三狗直播间》《大巴车上的奇怪邻座》《先生请出山》,都曾笑得我不能自拔。
喜欢低级喜剧,有错吗?并没有。
高级不高级不是观众需要关心的事情,荧屏前的他们也影响不了创作。
“喜”到什么程度才算喜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向来探讨已久。世界戏剧史三千年,不乏一板一眼的喜剧类型。莎士比亚的欢乐喜剧,哥尔多尼的正喜剧,契诃夫、丁西林的讽刺喜剧,用如今的视角来看,其实也没那么好笑。有的现在看来还有些乏味。
说到底,喜剧还是要具备当代性。喜剧创作者,创作的永远是当下观众喜欢的东西。否则奇葩说,倒不如去旧纸堆里捡垃圾。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没有人再对古希腊的滑稽戏感兴趣;今时的我们,不喜欢过去的“高级喜剧”也无可厚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好笑也不是免死金牌。文艺工作者除了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说为了逗笑观众,选择过分媚俗,忽视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导向,却也大可不必。
荧屏与剧场
在现场看戏剧表演,和透过电视屏幕上看表演,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如果读者经常走进剧院看戏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错别字,应当会明白这种迥异性。即一个是“散点透视”,一个是“焦点透视”。在剧场,舞台是一个整体,虽然观众的注意力无法包揽全部内容奇葩说,但只要环境发生变化,就能牵一发动全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剧场的立体声效果脱口秀演员,演员现场表演与开谢幕环节,以及和其他观众的反馈营造出来的氛围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错别字,再顶级的家庭影院也无法比拟。
即便是目前最流行的NT live(“高清戏剧影像”),和现场的差距也是很大的。只要镜头对准了舞台,所呈递的效果就不再是整体,而是镜头拼凑成的细节集合。观众能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却丢失了戏剧的真谛——在场感。
正是基于这种差异,所以弹幕中经常会出现对打分表示疑惑的观众。
有的似乎太高了,比如王梓的默剧,纵然形式新颖,但好像也没那么有趣。有的似乎太低了,比如“三板大斧子”社团工作主题的《谁杀死了周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所有观众都置身同一媒介的话,差异感应当少很多。王梓的默剧《空手道高手》,武六七的《漂流记》,放到小剧场必然能令人眼花缭乱,可如果是线上打分,可能首轮两人就被淘汰了。《谁杀死了周日》反之亦然。
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错别字|《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比到这会儿,这三对矛盾绕不过去,网友可以走进剧场去看看戏,必然能有不同的感受。
煽情与共情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完美地契合了共情与狗血之间的尺度。准确地踩在两者的平衡点上,哪怕凌空一脚踏出,也不越雷池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十年,是“煽情型”小品流行的十年。无论谈什么话题,到了最后创作者一定要加上一段“催人泪下”的情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喜头悲尾”。彼时,只要舞台上BGM一响,观众就明白,要来了,我要准备好掉眼泪了。
“煽情型”喜剧为何能如此盛行?本质是因为喜剧创作者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很长一段时间内,“感动”被视为最高级的情感。一部喜剧,如果结局不能上升到崇高,那它就不“高级”。谁都知道喜剧的“本质”是悲剧嘛。
好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参赛选手足够年轻。他们与厌恶“煽情型”喜剧的网友,属于同一年龄阶段。自然也不愿在作品中掺杂太多的“说教”。
但不煽情就不能共情了?也不尽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瞧,展示视频网站霸王条款的《互联网体检》,讽刺当代人被手机“绑架”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以及描摹年轻人理想难遂的《最后一课》,都赢得了观众的青睐。甚至还让人心甘情愿地流泪。这不比“BGM一响黄金万两”有趣得多?
【文/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