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六季辩题|“为娱乐”的奇葩说,不负责“为真理”的终极追求

奇葩说第六季 admin 2年前 (2022-11-01) 138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奇葩说第六季辩题|“为娱乐”的奇葩说,不负责“为真理”的终极追求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奇葩说》第六季播到现在,豆瓣评分从去年第五季的7.5重新回到8.5奇葩说第六季辩题,讨论量也经常登上热搜。好多人都说,《奇葩说》“活”了。《奇葩说》活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它精准的定位——”为娱乐“的《奇葩说》,不负责”为真理“的终极追求。

《奇葩说》走到现在,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批评。有一项最主要的批评其实说得很中肯:《奇葩说》看重和鼓励的是选手风格各异的性格、辩论和表演,而不太重视辩论的逻辑性、严谨性,更不是以“真理越辩越明”为其追求。从第一季马薇薇那句“没有爱的陪伴,不如养条狗啊”到姜思达不走寻常路的穿着打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到肖骁的口出狂言,再到“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陈铭,《奇葩说》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些职业多样、个性独特、说话方式各具特色的奇葩们,而对具体的辩题确实记不得多少、也谈不上收获了多少思考的启发。

但是,这不是《奇葩说》的过错和失误,反过来应该是我们对这档节目的期待过高。作为一档说话达人秀的网络节目,要点击率要流量是节目的生存之道。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显然,它得具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是轻松愉快的谈资的特色奇葩说第六季辩题|“为娱乐”的奇葩说,不负责“为真理”的终极追求,而精英式的严肃辩论只能赶走大量抱着放松心情图个乐呵的观众。青年朋友们白天上班都快累死了,晚上回来如果还要进行费脑筋的脑力活动,想必他们大多数是没这个耐心的。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讨论一下与生活贴近的话题、调侃一下沉重的生活压力、再适时地给予一点点启发,这样的节目显然更受观众的青睐。网络真人秀的节目,即使融入辩论的元素、冠以说话达人秀的名号,本质上还是要给大众以娱乐,给生活以休闲。《奇葩说》不是大专辩论会,不需要负责“真理越变越明”;正如肯德基早餐只负责给上班族提供一个快捷轻松的选择,不能以广东10点慢悠悠吃的早茶的标准来要求它。

当然,不做过高要求,并不是说放任节目向low的方向滑坡。正眼相看,《奇葩说》讨论的辩题虽然常常被泛娱乐化地发挥,但是它们贴近生活,反映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心中所想,其实相当有价值。比如第四期的辩题“大学要不要设立恋爱必修课”,关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多个方面,与许多大学正在进行的恋爱课程进校园的讨论不谋而合。正方提出“恋爱课不是教学生恋爱技巧,而是教学生如何在恋爱中保护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反方则回应“如何恋爱的确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之所以缺乏对恋爱的了解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正是因为我们上了太多的课,而错过了真正的人生”。双方的观点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切中了问题的很多侧面,对开阔观众的思路大有助益。对于一档说话达人秀的网络节目而言,能开阔思路、启发思考,不也是好事一桩吗?如果非要责备节目还不够专业、不够严肃,不能提供真正逻辑严密观点深刻的辩论,只能说责备者将“营养快线”饮料真当成了牛奶、苹果本身,其实是对《奇葩说》期待过高啊。

客观地讲脱口秀,《奇葩说》六年来将本有些式微的辩论带入大众的视野,在弘扬辩论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即使不能说《奇葩说》是一档卓越的节目,也至少还算网络上较好的节目吧。

辩论作为一种语言的游戏,古往今来,要么像苏格拉底一样,启发别人认识自己、为真理而辩,要么像智者学派一样、教人如何打赢官司、为实际事务而辩。然而,《奇葩说》显然不是为追求真理,也不是为了法律、政治、经济等实际事务而辩。当这些表面的理由都不存在时奇葩说第六季辩题,一定有深层次的动力推动者《奇葩说》的成长——在今天,那就是资本市场和大众文化的力量。

实际上,这正是奇葩说之所以只能“为娱乐”而非“为真理”的深层原因。资本对利益的追求要求节目尽可能地满足大众文化的欲望,这样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在这种逻辑之下,节目的重点当然放在了明星导师、奇葩选手、自由的表达这些能成为噱头的东西上面,而对那些受众面窄的复杂思维敬而远之。于是乎在马东高晓松等创作者的观念引导之下,资本提供动力,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提供目的地,《奇葩说》便在既定的铁轨上开始行驶了。这辆列车驶向的是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市场,因此对它合理的期待就不是“为真理”的终极追求。如果能在列车上多看一些风景,它的公益性目的就得以达成。

文/喻子豪(中国人民大学)

喜欢 (0)
[打赏点吧]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