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说说那些广播稿

综艺节目 admin 2年前 (2023-03-27) 90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说说那些广播稿

蹒跚学步写作路(二十九)

说说那些广播稿

作为一种有声的新闻传播工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播以其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等优势,风靡一时,赢得了最广泛的受众。那时,大家在广播里听新闻、听天气预报和水位公报、听歌曲、听相声、听广播剧、听电影录音剪辑,特别是听评书的情景,至今印象深刻。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收听刘兰芳等评书表演艺术家播讲的长篇评书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什么《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很多书目都播讲过,对于普及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晚上没有听到,第二天中午放学后,大家都是急不可耐地赶回家,收听中午的重播。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对广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电视普及后,广播逐渐失去了新闻传播主体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红火。但是在不方便收看电视的时间、场合,广播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村小学教书时,晚上学习之余,就是打开袖珍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综艺节目“今晚八点半”。后来的一些年,我有时一早一晚也会收听一下广播。

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说说那些广播稿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我在乡政府从事文字工作时,单位让我搞点新闻报道。特别是1994年,也就是我刚从村小学来到乡政府的第一年,单位还给我下了任务,要求每周要发表一篇新闻稿。我以前没有搞过新闻报道,对于能否完成任务,心里没底。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为了尽可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争取完成任务,对每篇稿子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说说那些广播稿,我一般都会抄写两三份,来个一稿两投、三投,有些稿件往往会被好几家媒体采用。当时投稿的对象,主要有《武昌报》、《湖北农民报》《长江日报》,另外还有武昌县电台、武汉电台等。因此,在刚去乡政府的头两年,我在市县两级广播电台上也发过一些稿件。

报刊用稿都有实物,便于收集和保存。跟报刊不同,广播用稿是播出即完,一瞬即逝,如果电台不给作者寄发用稿通知,作者就没有可以保存的实物,也很难知道稿件播出的信息。从搜集到的信息来看,早年我在广播上大概发表过六十篇新闻稿。其中,武昌县电台的40篇左右,武汉电台的20篇左右,湖北人民广播电台1篇。

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说说那些广播稿

成都电台脱口秀节目_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_电台点歌节目稿

县电台档次最低,用稿门槛也最低。一般来说,只要投稿,大部分都会被采用。但因为那时稿子都是手工抄写,每多投一家媒体,就要多抄写一份。因此,对自我感觉新闻价值大、报刊采用几率大的,往往只投报刊,不投电台,这样可以减少誊写的工作量。只有自己感觉稿件很一般、报刊难以采用的,才会投给电台。不管档次高低,只要采用了,总算是完成了一篇任务。不过,到了九四年年底,即使不算在电台采用的稿件,我当年实际在报刊上的用稿也超过了单位年初所定任务的一倍。

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说说那些广播稿

因为档次低,对县电台的用稿,我不怎么在意,也没有像发在其它媒体上的稿件一样逐篇登记。被县电台采用的稿件,大多都会被武昌报等报刊发表。有时少数新闻价值不大、质量较差的稿件,在报刊上没有发表,但是被县电台采用了。因此,县电台在我这里,只是一个拾遗补缺的工具或途径。记忆最深的一个例子,就是《天女散花–水稻抛秧现场速写》这篇稿子。应该是1995年,武昌县在水稻生产上推广“旱抛再”模式。所谓“旱抛再”,是指一种采用旱育抛秧技术的再生稻生产模式。旱育抛秧,就是不用在秧田里育秧,而是在室内用塑料秧盘育秧;秧苗到龄后,也不用农民躬身弯腰一棵棵栽插,只需把秧苗直接抛到整好的水田里,这样可以节省育秧秧田和插秧人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对于旱育抛秧,我只在乡里开会时听说过,并没有到过抛秧现场,没有见过到底是怎样操作的。但当时这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这方面的报道。我想,既然是“抛秧”,那肯定是捏着秧苗尖子,直接将秧苗往田里抛洒。于是,我按照自己想当然的理解,写了这样一篇稿子。估计这篇稿子的描述与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武昌报》等纸质媒体没有采用,只有县电台采用了。可能他们跟我一样,也没有真正见过抛秧,不了解实际情形,稀里糊涂就播发了。反正这些稿件播过即完,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即使不符合实际,也出不了什么问题。要么是这种技术还没过关,要么是这种生产模式的效益不高,赶不上种双季稻,“旱抛再”并没有大规模推开,过了一两年后,就没有什么动静了,大家还是照老样子种双季稻。

在县(区)委宣传部每年的新闻宣传考核中,县级媒体,不管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其用稿都不纳入计分范围,即使你发得再多也不起作用,加上广播稿采用了无迹可寻,大家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县电台的广播,因此过了两年后,我就再也没向县电台投过稿子了。

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说说那些广播稿

对于武汉电台,虽然比不上报刊杂志或者电视,但它是市一级媒体,被它采用,多少有一点分值。但武汉电台服务对象主要以城市工作、武汉市民为主,对农村工作报道少些,我们这些主要报道农村工作的乡镇通讯员在那上面用稿相对困难些。1994、1995年这两年里,武汉电台大概采用了我20篇稿件。能被采用的,都是一些比较及时、比较应景的,或是角度比较新颖的稿件,如《韩继宽开办“托鸡所”》《舒安乡农民连续三年增收不增负》《张塘村农民陈立炮植树致富》《陈建平发展多种经营摆脱贫困》等。

被电台采用档次最高的一篇报道,也是在电台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报道,是2000年5月29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感人的颂歌唱不完》这篇稿子。

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说说那些广播稿

2000年春末夏初,我省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抗旱救灾成为全省各地各级工作的主题。我们这些机关工作人员,就曾经参加乡里组织的在梁子湖湖汊张桥湖开沟挖渠的引水工程。乡里主要领导要负责全乡的抗旱工作,当然更加繁忙。当时,乡里一处重要灌溉泵站祝庙机站因年久失修瘫痪多年。为了早日启动泵站,党委书记黄祥胜同志天天同村干部,水利、农机等部门技术人员一起,督促、指导泵站抢修。很不凑巧,那段时间他患了痢疾,但是又不能休息,天天要到抗旱一线。由于闹肚子脱口秀,一天要上好多次厕所,就需要很多手纸。为此,他每天下乡时,都要带一大卷手纸。我把这些写成一篇报道《感人的颂歌唱不完》,寄给《江夏报》等媒体。正好我那段时间有时会利用吃早饭的间隙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上面关于抗旱的报道比较多,我就把这篇稿子也给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投了一份。

5月29日早上八点多,我刚打开收音机时,就听到里面正在播发我那篇关于黄祥胜同志带着手纸下乡抗旱的报道。我以为事后湖北电台会有用稿通知的,结果什么都没有。

以前在武汉电台发稿子时,每用一篇,他们都会寄来一份用稿通知;就是我们县电台,尽管不是用一篇寄一次,但每半年或年底还是会将累积的用稿通知一次性寄来,也象征性地支付点稿费。档次最高的湖北电台反而不如他们,既没有稿费,也没有用稿通知。如果不是那天凑巧,我都不知道这篇稿子他们到底用了没有。这是我最后一次向电台投稿。从此之后,不要说投稿,连广播都没有收听过,收音机彻底成了搁货,之后被当成废品扔了或是卖了。我与广播电台之间的联系彻底断绝了。

注:“今晚八点半”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的著名节目之一,创建于1987年1月1日, 是一档综艺类广播节目。节目以听众点播的内容为主,涉及音乐、曲艺、电影剪辑、人文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该节目已于1998年12月31日停播。

成都电台脱口秀节目_电台脱口秀节目广播稿_电台点歌节目稿

喜欢 (0)
[打赏点吧]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