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北美脱口秀内容|“网感”:“网生一代”观感呈现
2016年3月3日,北京,《奇葩说3》举行发布会,马东、蔡康永和高晓松率新老“奇葩”悉数亮相,现场“开撕”。供图/CFP
对于“网生一代”,网络综艺的诞生正是为了满足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他们的口味,而“网感”伴随网络综艺也成为热词。什么是“网感”?其并不简单是网络综艺自身标榜的特点池子北美脱口秀内容,也并非是综艺节目制作流程中的标准化配置,而应该是网络综艺发展过程中出自于用户的一种体验和评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年龄结构中20-39岁的青年人比例已超过网民整体的一半。作为当下市场的核心群体,年轻人当之无愧成为网络综艺主要的观看群体,所以,从受众角度定义“网感”的话池子北美脱口秀内容,更准确的说法是,针对网络年轻群体对内容喜好的思维和审美特点的概括。
无论是互联网综艺,还是传统电视综艺,近期都在讲究节目的“网感”,追根溯源是为了追求有可能变现的用户流量或观众收视。所以,当面对“观众”逐渐演变成“用户”时,众多电视综艺希望借助“网感”将被分流的年轻观众再次吸引到电视荧屏前。然而,在各种平台用心良苦地研究综艺“网感”之际,作为节目接受者与“网感”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
追求个性,电视人走近“网生一代”
“网生一代”的节目受众渴望追求个性化、消解权威所产生的距离感。近20年的互联网发展和对人们生活的深度介入池子北美脱口秀内容|“网感”:“网生一代”观感呈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原来单向接受者的角色,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而网络综艺节目要做到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就需要打造具有差异性、个性化的综艺内容。例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高晓松的《晓松说》和《晓松奇谈》等极具个人色彩的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都是将主持人自身优势最大化展现,满足受众对某一领域的深度需求。同时,运用不同于传统电视主持人“精英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消除权威性的优越感,说话风格兼具专业性和娱乐精神,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节目用户群体。
反观传统电视综艺主持人纷纷“下网”捞金开辟自己第二战场的现象,许多分析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风靡,导致主持人角色愈发边缘化。但从另一个侧面看,这恰恰是传统电视主持人自身个性和综合素质多元化的体现。例如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白岩松因“一本正经地吐槽”而被网友们封为“国家级段子手”;今年春节期间,朱广权因在新闻中对网友提问的一段神回复,一夜成为“网红”主播,由此可以看出年轻一代受众对于这种“严肃吐槽”式的语言表达是非常认可的。电视主持人因为平台的限制无法充分展现自身个性,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电视人对年轻人熟知的“段子”或喜爱的表达方式是有所了解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正如马东、何炅、汪涵、撒贝宁等人在网络综艺中依然如鱼得水,不仅让受众发现了他们的多面性,而且也保证了节目话题与品质的双优。
简单直接,“直面冲突”节目更受追捧
“网生一代”的节目受众喜欢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冲突性、对抗性强的内容所吸引。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习惯在多种智能终端碎片化传播环境中收看节目,而这种注意力稀缺、碎片化的特点,使年轻受众更容易被内容冲突性强、表达简单直接的节目吸引。例如今年复播的一档喜剧节目《吐槽大会》,“吐槽”本身来源于网络二次元文化,节目深谙当下年轻受众青睐的“互相挖苦”的交流方式并用明星将其放大化,使用幽默犀利的吐槽话题辅以创新的脱口秀形式,一经播出就备受年轻用户热捧。
反观传统电视综艺,节目自身要与普世价值观相吻合,暂时较难出现类似《奇葩说》这类观点犀利、主动表达的综艺节目。但不乏在节目中出现符合年轻受众的内容张力强、观点明晰、表达直接的元素。例如,《四大名助》中苦恼者的倾诉、四位“名助”与“罪魁祸首”之间的对峙、现场观众直接投票等戏剧化的内容使节目充斥着紧张感,使观众很容易产生立场上的定位,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投入到节目内容中去。
高度互动,重视自我表达和社群认同
对于那些互联网依赖性较高的“网络原住民”和“网络移民”群体来说,这些受众已很难满足于仅仅通过视听内容做出判断,而更希望直接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中去,即时介入节目发表自己的想法与主张,同时扮演受与传的双重角色。互联网提供的深度介入模式以及弹幕、分享、转发、点赞等功能恰好满足了年轻受众对被认同的渴望和自我表现被激发的成就感。以《奇葩说》为例,一档棚内的说话节目,没有苦情、励志元素,只是聊天,但却被网友称为“现象级”的网络综艺节目,原因正如节目的素人选手所说:“那真正是自己在说。”节目每期辩题都是通过网友参与调查投票选取,网友关注度最高的才能进入节目选题。同时,在话题讨论过程中,节目组也会时刻关注用户的反馈信息。另一档网络综艺《你正常吗》则将“是否正常”的判断标准交予观众,不仅赋予受众更大的主导节目的权力,而且使受众更进一步介入至节目内容中。
这种反映受众对社群认同感、刷存在感等互动的体验,正是“网感”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传统电视综艺较之网络综艺处于劣势的一点。不可否认,电视综艺的互动与网络综艺的互动之间存在着无法忽视的技术差距,但从早期的写信、打电话,到后来发送短信,再到现在关注微博、微信,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电视综艺一直通过不断尝试,保持与观众积极的互动关系。例如,去年暑假湖南卫视热播的《夏日甜心》,采用“互联网直播+互动”的全新形式,模糊了观众和用户的界限,使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可以为喜爱的女主播发放“甜甜圈”,使受众秀现场感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超越了传统综艺节目所带来的单一化感受。但是,就受众对于内容制作的深度介入,依然是传统电视综艺有待尝试的,尽管存在硬件技术和政策规范的客观限制,但年轻受众对于互动交流的需求将会是电视综艺节目借鉴“网感”的重要探索之处。
“网生一代”的年轻受众追求个性化、娱乐化,不喜欢正襟危坐的训导;喜欢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容易被张力强的内容所吸引;重视自我表达的话语权和社群化的认同感。这些总结,正是综艺节目希望借助“网感”能给予受众的观感体验。传统电视综艺节目,时下面临的一大窘境正是年轻观众的不断流失,借助“网感”,希望成为其回流这部分观众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年轻受众被节目内容吸引之际,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忽略收看媒介的界限,所以电视综艺输出者应该更加深入了解年轻受众的喜好和审美,将节目内容放在首位,使节目在传播过程中跨越平台的差异,真正成为吸引各媒介年轻受众的高品质节目。(张琼子:CSM媒介研究融合传播研究部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