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脱口秀经典段子|李诞池子:脱口秀综艺的抢滩登陆
这是学研回归后的第229 篇原创文章
2017年的网络综艺,说是属于李诞和池子的时代也不为过,《吐槽大会第一季》、《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第二季》三档网络综艺让这两个人从素人迅速成长为拥有大批粉丝的网络红人,火爆全年。三部节目也让脱口秀这个一直不温不火多年的表演形式一炮走红,节目每集都会引爆很多社会舆论,热度居高不下、屡上热搜,再现了喜剧精神。“吐槽”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民众狂欢的新型网络生态,“滞销书”作家李诞和满身“知识点”的池子带领脱口秀实现了综艺突围。
互联网中的“秀”与“黑”·
互联网浪潮的袭来造就了一个人人手持麦克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借助多样媒介通过“秀”的方式展现自己。“秀”源于英文单词“show”,社交媒介上的“秀”实质为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表演。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推崇内敛、谦逊,“谦受益,满招损”、“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便是过往的经典形容。而近年来,“秀”的兴起成为了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中的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就社会交往的结构而言,其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我们在时间上的长短上丈量着与他人的交往历程,我们也在空间的方圆中划定着相互的接受可能。每人都是一面镜子,照亮了自己,也映衬了对方。作为一种主观去呈现完美自我的虚拟化行为,“秀”其实与我们个人身份的追求密切相关。而就中国的语境而言,追求身份又与追求面子其实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作为表演的同义词,“秀”其实饱含戏剧化的内涵,其精彩的展现离不开舞台、灯光、音响和观众的掌声。正如戈夫曼所言,社会中的成员每个人都传达两个方面的信息,一个是故意的信息,即给予;一个是无意的信息,即流露。“秀”的存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无意信息的流露,成为自我掩饰的面具,其被人“操纵”的形象呈现其实对于信息的全面展示是不利的。
“吐槽”一词源于日本漫才里的“突っ込み”的中文翻译,表演者的角色设定类似于中国相声中的捧哏,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网络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当下年轻人张扬自我、表达意愿的热门途径。《吐槽大会》的节目形式起源于美国的脱口秀节目Roast,其受众定位在于青年群体,节目的风格和内容都与青年的亚文化密切相关,“黑”正是亚文化的鲜明特性。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应,它强调“自我”,身披浓重的互联网色彩。青年群体聚集在一起纵然只是一方的社团行为,但是得益于其青年追求自我的个性气质,又让其拥有了别具一格的品味,获得了青年群体的“争先恐后”的关注热潮。此外脱口秀演员,青年一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青年亚文化也正是靠互联网传播与发展的。得益于新媒体的特性,青年一直追求的刺激与新奇在互联网平台得到了极大满足,青年群体的亚文化借助互联网形成了裂变式传播。《吐槽大会》便是迎合了青年群体的这一“胃口”,青年亚文化的典型符号弹幕、恶搞、鬼畜、表情包在节目中一应俱全并有所创新,使得节目成功获得了关注,形成较强的用户黏性。作为一种边缘文化,青年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丰富了社会总体文化,给予了青年更多发声的平台和沟通的想象李诞脱口秀经典段子|李诞池子:脱口秀综艺的抢滩登陆,这也正是《吐槽大会》的最大意义。
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
《吐槽大会》的好看,段子的惊艳功不可没。节目往往利用各种手法花式抖包袱引发观众共鸣,逻辑上貌似荒谬实际上却效果非凡:如张绍刚吐槽蔡国庆“行走的花篮,流动的祝福”是利用词语的对仗反差造成喜剧效果;如李诞吐槽吴宗宪“为什么是吴宗宪,哪怕是吴孟达呢!”利用相近词汇的联想造成笑果;如吐槽胡可“是中国著名的母亲”则用起昵称的方式讽刺其没有作品;如吐槽伊能静“过去是出淤泥而不染,现在是戏精”是采用了今昔对比;如张邵刚吐槽伊能静“爱哭眼角开裂”,又说到了李诞“可以借此机会眼睛变大”是采用转移视角法;又如张绍刚吐槽蔡国庆“娃娃菜变为外婆菜”则是旧词新意的表现手法;而最令人捧腹又深刻的便是连环包袱:如自李诞开始的“冻带鱼”梗,紧接着思文吐槽胡可:“看那边,冻带鱼”;胡可又自黑:“冻带鱼是冷兵器”;随后蔡国庆吐槽胡可:“胡可查沙溢冰箱,没有冻带鱼的男人是不会嫁的!”;池子又吐槽:“被冻带鱼打过的女神”。一个段子贯穿全场,在不同的语境下体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成功的赋予了词汇的新意,成为节目再造的全新的视听符号,也让笑料能够持续的在观众席“响起来”。此外,嘉宾在讲段子的同时也融入了各自特色鲜明的表演方式,使文字的描述更具有画面感,能指陡增,令节目增色不少。
《吐槽大会》每期邀请的嘉宾自身都极具讨论度,从“不叫我公主我不出去”的伊能静到“宇宙第一网红”papi酱再到“自带BGM吐槽”的郎朗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受众群体广泛又兼具一定反差性,常常带来令人惊喜的“笑果”,在给大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实现了明星嘉宾的形象再造。每一集除了节目设定的主咖光环,副咖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李诞和池子。李诞有着很深的文学情怀,看过他的微博其实就会知道,“183大诗人”绝非浪得虚名,文字中透露着大彻大悟的人生体会,他的梗也往往会引发人更深的思考,是一种高级的喜剧审美。就脱口秀而言,李诞在段子的前程铺垫做的是最好的,不温不火、断句明晰,前方一马平川又情节突转,随后抛出的笑料够足,对嘉宾的打击力度够大,观众场上才会反响不俗,最终实现段子、讽刺和启迪的完美融合。池子的表演方式每次都很“炸”,他的语速较快但又吐字清楚,小动作很多亦协调有序,整场秀具有极强的节奏感。他的“甩段子”的表演方式会让人在猝不及防中引爆现场并令人大呼过瘾。他还会现挂很多料,并能随着现场的气氛临时调整。正如每次的出场顺序,李诞负责开场点燃现场的气氛,而由于嘉宾每次表演的不可预测性,每次的中间位置便由池子担任,将场子再次炒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最后的主咖上场做铺垫。李诞和池子的每一次表演都让观众相信,脱口秀是有技术的。
理性自黑,方更从容
媒介技术带来社交方式的时空转变,大众由历史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演变成了网络上“脱缰野马”式的狂欢,人与人之间由以往的先认识再交流转变为先交流再认识。互联网的平台中众生平等,往日高高在上的明星不再掩饰自己,对自己的黑点一味地辩解与逃避李诞脱口秀经典段子,而是主动将自己的“诟病之处”掰开了、揉碎了用段子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妙语连珠,其吐槽更具针对性和具象性。这反而展示了明星的“真”,而最后主咖对于吐槽的解释更充满了编码式的符号化宣传,正如网友所言:自黑是最高级的洗白。相比于传统的“秀”,《吐槽大会》借助语言的魅力和网络呈现的技术特征,将人类的经历、思考、情感等独居自我色彩的价值要素以戏谑的方式集中在短短的几分钟进行展示,显示了“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和语境认同。其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凭借出色的段子和明星的口才获得关注,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主动的表达有效的弥补了长期存在的“秀”的技术被动型,增强了言语内容层面的主动性。作为一档脱口秀节目,内容是节目的招牌,《吐槽大会》以语言的叙说为主打的节目理念让喜剧类网络综艺将重点回归内容创作自身,言语之间的逻辑构思、表达方式都需要精雕细琢,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这种展示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珍视,也值得去探索。
然而,互联网技术释放了每个人的本真自我,也为自我的展现套上了精神的枷锁。什么可以展现,什么不可以展现,我们常常会久复思量才能做出选择性的展示,交往的秀场成为了自我的社会之镜。在看到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在技术在赋予自我能动性的背后,我们也可能失去自我的清醒判断。人的“自我”是在社会的相互沟通中不断确立与完善的。所以,某种程度而言,“秀”即是“黑”,“黑”即是“秀”。互联网中的“秀”与“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更为鲜明的个人观点回避了他人的评价,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实则是一种自我的“防御机制”,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浅层次认知的基础上的表演,其往往会掩盖更为自然的“流露”,而这种流露恰恰是人自身最为本真的表现。由此可见,对于这种“张灯结彩”般的招摇,我们不能盲目沉醉与乐观。
人类有四种情绪: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其中只有喜悦是快乐的情绪,这些都证明生活中的快乐难觅,我们更要倍加珍惜。进入新媒体时代,八卦新闻成为了大众日常娱乐的一部分。明星作为幽默演讲的自黑不仅是对自我槽点的剖析,也是对他人批评的一种包容,是幽默更是涵养李诞脱口秀经典段子,实现了信息与娱乐的巧妙融合。《吐槽大会》能够在眼花缭乱的综艺市场实现弯道超车,其彰显了新一轮喜剧综艺的热潮,更显示了汉语作为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创造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吐槽,是阐述见解与体会的有效方式,更是反思人生与社会的智慧表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