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包袱大会|课堂需要“抖包袱“——例谈教学环节设计艺术.pdf
乙:工厂的货还有卖不出去的?甲:没人要。乙:什么货?甲:帽子。乙:我要!我正好没帽子。甲:那帽子可大。(一番)乙:巾冒子大点戴着痛快。甲:分量重乙:那戴着多暖和啊}甲:你戴上受不了。(三番)甲:戴帽子有什么受不了的认我受得了。甲:戴上可就摘不下来了,(乙:什么帽子,甲:反革命帽子。(五抖)这就是相声艺术里的“包袱”,通过前面的四番,演员不动声色地一步步把笑料放入‘.包袱”,待时机成熟,出乎观众意料地抖出“包袱”,逗乐全场。整个过程让观众觉得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我认为,在我们的课堂上,也需要这种艺术,使课堂更为生动,教学环节设计更为合理有效。先来看两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当学生坐下以后,教师神秘地说:“现在,你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一转身,教师在黑板上非常随意地画了一个太阳,随意得近似小孩子的涂鸦。画完以启,座位上小手林立。“你说!”教师身体前趋,非常夸张AN教学月刊小学版加07注2上为地邀请道。“画的是太阳!”一位女孩子轻松地答道。“很好!”又是一声夸张的表扬。一些听课的教师发出一阵轻声的哄笑。(这老师蛮有“个性“嘛,提这么简单的问题。)“再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抖包袱大会,”一转身抖包袱大会|课堂需要“抖包袱“——例谈教学环节设计艺术.pdf,教师又用极其简单的笔划在黑板上画了几座山。
底下又是小手如林。“唔,很好,你来说!”教师身体向前弯成九十度,用更为夸张的语言和动作邀请。有更多的听课教师发出了笑声。(这样的问题,需要这么夸张教师语气一转说:’.好,那么太阳是刚刚升起来呢,还是要慢慢慢慢下山了?”这时候,全场有些窃窃私语。(大家已经听出点意思来了。)一小男孩犹豫地说“是慢慢下山。”“谁再来说?”一女孩子猜道:“太阳升起来了。”教师做思索状“太阳要升起来了?谁再来说?”一个小男孩子搔着头皮说:“我觉得太阳要下山。”教师两手做着夸张的‘的动作,用一种智者的口吻说:“究竟是要下山呢,还是要升起来?听}音乐来告诉你们。”听课的教师们又发出了笑声(会意的笑)。当教师示意全场安静后,用钢琴清晰地奏出了一段音阶:“唔,你说!”又是那种夸张、急切的语气和动作。可没有一人发出笑声。女孩说:“是要下山了。”教师缓缓地说:“太阳慢慢慢慢地下山了,美丽的黄昏来到了,让我们来唱唱太阳下山的音乐。”“轻一点,再轻一点。”不一会儿,这些“山”成了一个线条明确的旋律图形谱,[片段二]课进行了将近四分之三时,学生对于二部轮唱的歌曲《美丽的黄昏》已学得相当完整吐槽大会,教师把学生的歌声录了下来,进行回放。
听录音的时候,学生很专注,但很多学生脸上带有疲惫和迷惘之色,似乎完成了今天上课的任务,精神有所懈怠。这时教师一字一“老师今天特地带来一个宝贝!想跟大家玩玩,好不好!”“好,”兴奋的喊声显示出学生的情绪又开始被调动起来。只见教师用一块红色的丝绒布包着一个物件。(不要说学生,连听课的教师都眼睛一亮)“这可真是一个宝贝。”教师自言自语道:“请你摸摸看,然后猜一猜!”一女孩子仔细摸了摸,想了几秒钟,猜不出,坐下了。“谁再来猜恻一个男孩摸了以后说:“好像是个杯子好像是个碗。”这时底下听课的教师已猜得八九不离十了—估计是个铃档。果然,当教师敲响了乐器后,学生猜出了答案:是钟!教师跟学生一样兴奋地说钟,是老师带来的宝贝钟!”全场发出开心的笑声。笑过以后,听课者似乎有些失落—还是落入老套,为歌曲伴奏叹!谁知教师话锋一转说:“接下来我们来玩一玩找声音的游戏。听这个声音如果传得很远的,就坐着,如果这个声音靠近你了,就站起来。如果不停地在你耳边转啊转,举手,你将用它来伴奏,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闭上眼睛。”学生一个个都闭上了眼睛抖包袱大会,脸上满是兴奋和期待。随着铃声的不停游走,只见学生们一会儿起立,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举起手。
“好,你来用它伴奏!”随着一声夸张的吃喝,一个女孩一脸幸福地站了起来。这时,相信听课的教师也与女孩子一样开心。同样的方法,教师找到了串铃的演奏者。这里两个片段的教学设计,与本文开头相声中的艺术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襄包袱L重复中裹好“包袱”相声中安排包袱的一种手法叫“重复”。把假象进行重复后,巧妙地进行突变,制造逗乐效果。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两次出示简单的提问,并用夸张的语气和动作进行渲染,把听者(包括学生和听课教师)不知不觉引入好简单、好直白的问题啊,用得着这么夸张吗?因此,教师两次邀请学生回答并夸张地进行表扬都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哄笑。这时,作为学生,每次都能轻松地回答出老师的提问,已对老师的下一个问题心理毫不设防。这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定势的形成。同时,作为听课教师,他们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价值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他到底想干吗?一方面是疑惑的心理,一方面是期待的心理。殊不知,这两者所进入的状态,正是裹“包袱”者所期待这一状态越深入,“包袱”抖出时的效果就越好。夸张中裹好“包袱”相声中的夸张,往往把事物的正常规律或现象进行夸张分析,使包裹中的笑料不断增加。在第二个片段中,当学生和听课者都有些疲惫和懈怠时,赵老师以“猜宝贝”的形式出示一件乐器,让听者精神一振,但总觉有些夸张。
因为一般歌曲学完了,教师总会让学生用乐器为歌曲演奏,很少有人会在这一环节花那么大的手笔。这一出乎意料的教学环节,为教师的裹”增添了不少作料。二、抖包袱抖包袱是相声中最精彩也是最吸引人的内容。抖“包袱”时,要突然打破前面“合乎情理”的东西,制造幽默的效果。相声好不好,就看你抖出来的效果是否让人爆笑。而音乐课堂中的“抖包袱”,目的当然不是如此,或不仅如此,好的包袱,应该是抖出具有教学意义的效果,抖出音乐学科的特性。教师在他的这几处教学环节设计中,体现出这样的艺术:包袱”中抖出一个趣片段一中的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是导入图形谱,让学生进行音高、力度技能练习,为本堂课中的轮唱做铺垫的环节。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较难的内容,一节课中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特别是在这样的省级音乐课堂教学评比的公开课中,很少有教师愿意去碰这根“高压线”。所以当教师抖出“包袱”,问学生:太阳是刚刚升起来呢,还是要慢慢下山了?让音乐来告诉你时,大家恍然:前面简单的图画和问答、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为学生探索共享佗进入“难关”创设了轻松的情境。一幅简单的图谱,一串单调的下行音阶,这时却如同一幅美丽的黄昏图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样,在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低谷时,一个小小的铃档适时地出现了,当学生的感官疲惫时,赵老师摇着铃档,快乐地穿梭在学生中间,使得音响的听辨变得有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再次高涨,使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保持到课的结束,甚至从更大意义上来说,这种兴趣能让他们保持一生。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我认为,教师的“包袱”抖出了让学生乐学的趣,抖出了让学生乐动的趣,抖出了音乐审美的趣,这“包袱”于这堂课是 有利的。 包袱”中抖出一个实音乐课中“包袱”的好与否还在于抖 出来后是否真实可用,是否含有科学 的理念,是否与前后的教学环节紧密 结合,甚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 片段一中我们看到,教师在弹奏出第 一句旋律后,紧紧围绕“太阳下山了, 美丽的黄昏来到了”开展一系列练习: 唱谱、声音指导、力度练习(渐弱)、二 部轮唱等。越到后来,越能体会到“包 袱”在裹和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 是实实在在的。音乐课的过程就是音 乐艺术实践的过程。教师始终遵循这 样的宗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引领 孩子开展音乐实践活动。这一个“包 袱”中抖出的是教师音乐素质的实, 抖出的是教学内容的实,抖出的是学 “包袱”中抖出一个效“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 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 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 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这就 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要充分注重一个 教学的“效”,让最多的学生在有限的 教学月刊小学版2071 教学《月光曲》一文,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激发了他创作《月光曲) 的灵感?”学生 自主研读文本,记录自己的想法(7 你认为文中描写的哪个情景能打动贝多芬的心? 生:是这句话— “这首曲子多难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 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 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贝多芬是个音乐家,音乐家的 心是非常敏感的,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 听出言外之意,此时,他听出了什么呢, 生1:他听出了姑娘非常热爱音乐。 我从“多好”看出了她对音乐的渴望。 弹过几遍”看出曲子这么难弹,而且才听过几遍,她还坚持练。 生3:贝多芬听出了姑娘很崇拜他。 我是从“贝多芬自己”看出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姑娘的这句话,看 能否打动贝多芬! 师:这句话后面还有两句话,大家读一读,猜猜贝多芬又能听出什么? 生:贝多芬听出了姑娘家很穷。 课堂时间中参与音乐活动。片段二中, 如果按常规,直接让学生用乐器来为 歌曲伴奏,那么,利用这乐器的只能 是两位学生。如此的低效,前面的“猜 宝贝”活动只是画蛇添足。但教师却 随后设计了“找声音”的游戏,让所有 学生在找音的过程中参与活动,在活 动中感受乐器的音色,同时感受参与 活动的快乐,感受音乐课的魅力。简 A刊教学月刊小学版20 7.12上‘-几 师:你怎么知道姑娘家很穷的? 1:我是从“哥哥说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看出的。 生2:“茅屋”一词写出了她家的穷。
生3:第四自然段中“微弱的烛光” 说明她家的穷。 生4:从“旧钢琴”也能看出。 师:姑娘家确实很穷,但她没有放 弃对音乐的追求。让我们再来感受一 下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一个姑娘说 师:同学们,姑娘岂止是家里穷,她还是个(生情不自禁地接答:双 目失明的人) 师: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第四自然段说:“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 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师:一个十六七岁、正处于人生豆 益年华的花季少女,可是眼睛 (生:瞎了)一个面目清秀、青春靓丽的 女孩,可是(生:眼睛瞎了)春天来 了,我们的眼前花红柳绿,彩蝶纷飞, 姑娘眼前却是一片黑暗,因为她 (生:眼睛瞎了) 师:然而,身体的残疾丝毫不能阻 止她对音乐的追求,请同学们再读“一 单的游戏,使“包袱”抖出了教学环节 的有效,抖出了教学手段的有效,抖出 了学生学习的有效。这“包袱”于这堂 课是高效的。 “包袱”之于相声,是一种艺术,抖 出之时博听者一笑;“包袱”之于课堂, 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教学设计的艺术, 抖出之时让课堂更为亮丽。但要遵循 的宗旨是,课堂中的包袱必须为课堂 个姑娘说”(学生深情地读) [教学反思】 这是笔者在 20 年县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赛课案例。
《语文课 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教学 片段中,和谐的对话贯穿始终。 一、生本对话— 沉默是金 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的潜心 对话。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中,这是一个 缺失的环节。他们害怕生本对话会造 成课堂的冷场,故避而远之。其实,这 种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笔者看法 如下 1.“冷”中蕴藏“热”—学生思维 火花的激发与碰撞。 在本案例中,教师安排了长达 分钟的沉默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本 的交流之中。课文空白处密密麻麻的 笔记就是他们思维碰撞留下的痕迹。 这种自主的、原生态的对文本的解读 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是刻骨 铭心的,是任何教师的讲解都不能比 及的,你能说这是“冷场”吗? 2.“冷”中孕育“热”— 学生精彩 的发言与独特的见解。 服务,为教学内容服务。 一堂波澜不惊的音乐课也许是一 堂很完整的课奇葩说,但有了“包袱”的音乐 课,也许就会成为让人永远不会忘 记的课。好的“包袱”,它不等同于花哨 的赚头,不等同于肤浅的卖弄,更不是 单纯的搞笑。它是课堂引导者智慧的 果实1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31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