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脱口秀段子5分钟搞笑|别笑,脱口秀是个严肃的事!
via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最近,每周三周四的早上,编辑部的讨论话题都格外统一:昨晚的脱口秀节目。跟上海一票难求的脱口秀市场不太一样,身在北京,大家还没形成下班去看脱口秀的习惯,每年的脱口秀综艺就是我们最集中接触脱口秀的机会。
除了讨论谁的段子最炸,编辑们还会(变态地)分析段子的逻辑、节奏和文字梗。还有同事已经兴致勃勃地准备报名参加线下开放麦了。毕竟,李诞说过,每个人都可以讲五分钟的脱口秀。
但在好笑之外,脱口秀还有一些别的什么,等待我们去辨析。可能是所谓一切喜剧的底色,或者调侃的边界,又或者是最简单的文字技巧与规则。
今天我们分享的文章,来自单向空间编辑总监罗丹妮,是她“观看”脱口秀的另一种方式。
一个文字工作者
能从脱口秀中学到的
罗丹妮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怪毛病。
就是,眼睛总得看点什么带字的东西才行。我指的是不看书、不看手机的时候。
等公交的时候看站牌、坐地铁的时候看广告、打号的时候如果不幸忘了拿手机就只能盯住门背后的三行字(如果幸运的话可能是两行歇后语)。
我是从小就有这癖好,字儿认得不多的时候,就喜欢找来带字的东西看。比如,收在爸爸写字台抽屉里的《夏普 SHARP VC-K88 录像机使用说明书》《车间工作手册》,“工作”和“手册”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就一直是有强关联的两个词。
所以第一次听李诞说中学生脱口秀段子5分钟搞笑,他竟然写了个几万字的脱口秀工作手册时,我立刻要过来读,第一个想法是:脱口秀演员是个严肃的工作啊!
打开文档,三万多字一口气读下来没停,边读边画线、做批注,有点像看着视频直播的公开课兴致勃勃地发弹幕,很多“工作准则”“注意事项”就像是对我们这些每天跟文字打交道、天天想选题写文案的内容编辑说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观察和看的区别,工作和生活是否需要界限,如何从生活中取材,怎么做到真实地表达和情绪的交流,风格是怎么回事,品位要怎么培养?
我兴奋地跟李诞说,这个册子只作内部交流太可惜了,它的读者大有人在,我们把它作成书公开出版吧。
接着,说干就干中学生脱口秀段子5分钟搞笑|别笑,脱口秀是个严肃的事!,半年的时间里,针对前面李诞已经完成的十八条,前后出了三四版访谈提纲、做了两轮(我们中间还换了人、换了采访思路)、几十小时的一对一访谈,最后,从四五十个问答中挑选出了最后的十几个,希望做成一本对所有内容创作者有启发的小册子。非常奇妙的机缘,读客的董事长华楠读到了这个小册子,爱不释手,找到李诞,提出了要把这本小册子做成一本畅销书的设想。
时隔半年多,这本手册终于在读客小伙伴的积极推动下面世了,我终于可以跟我的编辑同行们分享下在这本“脱口秀工作手册”中我收获到的编辑心得。
1. 创作是一份调动你一切人生的工作。一份即便调动了一切,也常常创作不出来的工作……选择了这个行业,想要做得好,请尽早放弃分开工作和生活这种有害的想法,请尽早学会在工作中享受生活,在享受生活中工作的办法。
对于编辑来说,读稿子、改错字、写文案也许是能在“工作时间”完成的,但那些所谓生活的部分,比如,准备食材做饭、看综艺节目消遣、读闲书放松、与朋友家人聊天……每一部分,都是在做选择、做表达,都是在以某种方式体验、感知自己或是他人的情绪、心理、思想——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真实需求、趣味偏好、现实处境,也就是了解你的读者。你就是你要做的那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如书中所说脱口秀演员,“创作工作也只是一份工作。它只是一份跟你的一切分不开的工作”。
via 《黄阿丽:小眼镜蛇》
哪怕只是一行文案,也是一种创作吐槽大会,策划一个选题、一场活动,也是一种创作。它动用的是你在生活中“看”过、“听”过了海量的信息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后形成的你自己的趣味、视野和表达。你觉得,什么是我们今天值得关注的问题,哪些人的作品是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和成本去发掘、去认识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播我们坚持的价值、理念?我们要避免哪些做法,对什么样的套路说不?
请相信我,这些“工作”大都是在生活中完成的。
那如何写好一个段子,不,一段文案、一篇稿子呢?
2. 请仔细检查你的稿子,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把字词删到不能再删……去找比你厉害的人帮你改稿……天天写……能不能做到每天起来先写五个段子再去玩手机呢?
所以,实习生朋友们,请不要对一篇新书信息已经被责编、编辑总监、主编改了三遍面目全非感到惊讶,在交给他们之前,你理应再多改几次的。作为编辑,要让自己的文字(如果有的话),配得上一本书封面后面的内文部分,尽量不要让作者看到那些宣传文字后脸红、尴尬、愤怒……,这是作为编辑的最低“创作要求”。
via《校对女孩河野悦子》
3. 你在台上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看法,归根结底,就是在讲你的价值观。……你的观众也不是自然人,而是与你的价值观共鸣的集合,这些人互相之间以及与你可能都天差地别,但他们都与你脱口秀表达出的那种价值观产生了一种共鸣,这一小部分价值观只是那个观众人生的一个侧面。我们要找到的就是这无数侧面的集合。
一个编辑,做什么样的书,在一本书的封面上写什么字、用什么素材,版权页的信息怎么写,新书海报使用什么字体、图片来源是哪里,新书视频的标题是什么……我相信,只要你是认真想过再做以上这些事情的,那么,关于以上工作的每个细节都暴露了你的选择和偏好。往大了说,就是在讲述着你的价值观。编辑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准确地找到能与大众读者发生共鸣的畅销书——恕我直言,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编辑/一个人能做到的。我们无法想象大众。我们要尽力去做的,可能只是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然后找到能够跟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共鸣的某个读者的一个侧面。这些侧面的集合越多,成为畅销书的可能就越大。但你真无法提前预知这件事。
对于一个脱口秀演员来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这场一定要炸,那准备就永远是徒劳的。如果你的目标是我要变成一个越来越强的脱口秀演员,那就请永远都好好准备”。
我要说,如果一个编辑做一本书的目标是一定要爆,那很可能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的;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越来越强的编辑,那每一本书都不会是徒劳的。每一本,都是在为下一本做准备。正如脱口秀是一个行业,不是一次演出,如果你已经打定主意以此为生,那就要明白,“你玩的从来不是一把一结算的游戏,你是专业的,不是爱好者”。出版业是一个行业,不是只出一本书。更何况,一本书,从策划、签合同,到组稿、翻译,编辑、印制、上市推广,没有两三年是看不到一个结果的。一个编辑,不自己完整做个三五本书,可能连入门都算不上,逞论成为一个成熟编辑、优秀编辑。
4. 不是你去找观众,而是要让观众来找你。狠狠地操练自己,你越强,找到你的观众越多。而不是你能讨好的人越多,你的观众越多。
炸场是副产品,正如名利也是副产品。
追求炸场,追求名利,你会一无所获,或者更惨,你会变成一个庸人,甚至一个坏人。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表演是为了让观众笑的话,你就成了手段,你变成了工具。拿自己当手段,你顶多掌握二流手段。拿自己当最终目的,你才有机会掌握一流手段。你是你的目的。
在这里,我要做一个简单的查找替换,把“观众”改成“读者”、把“炸场”改成“畅销”,完全适用。如果我们以做出来的一本书卖得好不好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请相信我,绝大多数编辑(特别是刚入行的)都迟早会陷入迷失状态。跟脱口秀演员不一样,至少他们讲的段子是属于他们的,对编辑来说,作品永远都是作者的,这一本做好了,皆大欢喜,有可能赢得信任,下一本继续合作;但也极有可能因为这一本做好了、作品被更多人关注了,在糟糕的业内生态环境下,维护这位作者的难度变得更大,签下新书的成本更高可能性更低;作为编辑,要时时做好因为不可抗力被作者放弃的心理准备。
而如果一本书卖得不好,编辑先期投入的绝大多数劳动几乎会瞬时成为“不可见”,毕竟,那些跟文本紧密相关的查漏补缺和锦上添花一样,最终都会消失在高高摞起的一沓沓二校样、三校样中。大部分读者最后看到的,只是屏幕前的一张封面展开图。
via《重版出来》
所以,一个编辑能从一本书里获得的最可靠的东西,比较悲观地讲,仅仅是一个读者能够从一本书里获得的——它本身带给你的阅读体验,知识的积累,情感的教育、抑或智识上的启发。此外,就是那些具体、繁琐、芜杂的编辑事务能带给你的一切:对有的人来说,这些是对自我的消耗;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些是对自我的成就。——全看你怎么理解你的人生。
这样,你也许多少能理解,为什么我认为,要保持身心健康的第一条工作法则就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作者不是你做成一本畅销书的工具,营销部市场部的同事也不是,你自己,更不是。先把自己仅仅当成一个读者,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和作者;如果找不到,就去一个出好书比较多的地方工作,帮他们编书,出错的几率相对小一些。
5. 风格,就是你的天赋加上你的经验。
你的风格,就是你的人生。
脱口秀演员拼到最后是拼人格魅力。风格,就是你的人格魅力。
如果说“风格”是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他能成强到什么程度,那么“品位”、“选题思路”可能就是一个编辑的职场心魔。我到现在都很难忘记自己当年选题屡屡不过的挫败,一直被批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选题思路不清、题材多变,没有在一个特定领域深耕的能力”。直到后来,我被迫接受了自己的这个缺点,就像李诞说的,“我甚至觉得,风格更可能来自你的缺点”,“做一个真诚的人,尽可能善良,不掩藏痛苦,也不羞涩于快乐,放心地把自己交给舞台,交给同伴,交给世界,那怎么找都找不到的风格,也许就会来找你”。我原本就是一个读得泛、读得浅的人,常常是跟着自己喜欢的作者拉书来看,不太限定题材和方向中学生脱口秀段子5分钟搞笑,基本上是问题导向,而不是专业导向,今天的现实生活和我自己、身边人的精神处境几乎是我所有思考的起点。既然确实缺乏深入一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和耐心(虽然到现在我还常常对自己抱有幻想,觉得或许还可以),那就放弃做一个牛逼编辑的虚荣心吧。你也许没有办法选到一本在相关领域最有分量、最前沿的书,也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准确地判断一个作者的位置,但至少能做出一个现阶段可以做出的选择和判断,然后尽可能诚实地呈现这本书的全貌。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你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慢慢地,你就会发展出一套你自己的读书方法,编辑思路。至于这一套东西,灵不灵,牛逼不牛逼,其实多多少少都是其他人的评价和“后见之明”,对你自己接下去开发一个新的选题,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启发还远远不止这些,但没必要都一一阐发了,还是留给读者多一点悬念为好。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当一个行业开始有一本大家传看、讨论的工作手册时,就说明它是一个朝阳行业。我期待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版本的,《XX工作手册》。
– 今日话题 –
你喜欢看脱口秀吗?为什么?
作者 – 罗丹妮
本期编辑 – he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