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崔娃|天天狂怼特朗普的美国当红主播崔娃,出人头地,全靠拼妈!
最近常爸特别喜欢看一档美国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叫 Noah,我们叫他“崔娃”,就是下面这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也是美国当红男主播。
由于喜欢崔娃的节目,进而就对这个人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产生了好奇,不看不知道,别想到崔娃这么牛:
20多岁时,他成为南非第一批同时拥有白人和黑人粉丝的喜剧演员之一;
2017年和2018年,他两次入选“纽约媒体35位最具影响力人物”,还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也许你是因为这次疫情才知道他的,的确,这小伙砸天天怼自家总统特朗普,立场相当“客观正派”,尤其那些调侃,实在很拉国人的好感。
“特朗普说这是外国病毒,好像这病毒不会说英语一样。”
“现在美国比中国严重了,是不是要改名叫‘美国病毒’了?”
“在这个严峻的时刻,我们却只有这么个人(特朗普)。”
……
风趣幽默,聪明乐观,正派磊落,坚守底线,这么温暖的人一定从小家教很好,不缺爱吧?!
谁知一查,对于他的过往人生,我只想到了一个词来形容:“地狱模式”。
种族歧视,单亲家庭,童年生活又穷又难。
有多穷?曾经好几个星期,都靠吃虫子过活!
有多难?亲妈都不想让外人知道有他这个儿子!
母子俩逛个街都要保持距离,妈妈还刻意解释:“这不是我的孩子。”
平时很少出门,家里来个人,他还要躲到床底下,不能让别人看见。
长大后好不容易自己从南非奋斗到美国,结果妈妈却说,这事儿还不如9岁的弟弟当选学生会主席来得高兴……
缺吃少穿,童年都在各种躲躲藏藏,这要是一般人,估计一辈子都要怀恨在心,痛斥原生家庭的罪孽了吧?
可这个崔娃,名利双收后,却专门写了本自传《天生有罪》表白老妈。
小时候被妈妈各种“虐”,长大后却成了妈妈粉,怎么回事儿呢?
这就要从崔娃的身世开始说起了。
混血儿的尴尬境地
1984年崔娃出生于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母亲名叫,是科萨族人,黑皮肤,父亲则是瑞士和德国混血的白人。
崔娃自传的书名,其实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出身:“天生有罪”。
崔娃出生的时候,南非正处于严重的种族隔离中,黑人与白人结合是违法的,可以说他是父母犯罪的铁证。按照当时的规定,母亲要入狱5年,而他则要进孤儿院。
为了保护三个人的安全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崔娃,父母只能想尽办法掩饰关系,所以才会有上面那些形似虐待的情况。
崔娃被关在屋子里和躲进床下,都是为了防止陌生人或警察发现。
因为崔娃的肤色明显更浅一些,妈妈在大街上遇到警察盘问,只能否认:“这不是我的孩子。”
崔娃想念父亲,三个人只能隔着马路遥遥相望,崔娃和母亲在一边,父亲则在另一边。想要靠近点,妈妈就要装作佣人,崔娃才能和父亲待一会儿。
有一次三个人一起去公园,父亲走在后面慢了点,崔娃大声喊:“爸爸,爸爸,爸爸!”父亲只好惊慌失措地跑开了。
即使后来出来见人,崔娃也很尴尬。
黑人认为他是白人,排斥他:“你是什么鬼?”白人认为他是黑人,看不起他:“你这口音是什么鬼?”到了私立学校读书,因为穷同学嘲笑他:“你妈妈怎么不来接你呀?你家怎么没车呢?”
用崔娃自己的话说,他是在“不被爱”中长大的。
不被爱的时候如何自爱,是崔娃面对的第一道人生难题。而妈妈,用自己的智慧,给出了完美解答。
妈妈解救第一锦囊:你是自己唯一的度量衡
“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含义,因为人生不设限。希望你可以自由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成为任何人。”
从一开始,崔娃的妈妈就没打算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走寻常路。
虽然周围的人大都只会说科萨语(南非11种官方语言之一,使用人数约16%),但妈妈为了让崔娃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从小就教他英语(南非的严肃媒体、高等教育中使用的语言基本都是英语)。妈妈四处搜罗各种书籍,所以家里常常出现别人捐赠的图画书、章节书,以及其他妈妈能弄到的所有书。
妈妈在给崔娃读书的同时,一直不忘锻炼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你如何将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她不顾黑人限制,冒险带崔娃去溜冰,去看露天电影,开车去乡下兜风,去免费公园里玩耍,在大树下读《圣经》。她唱《生日快乐歌》,从来不用原调,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或者即兴编造。
她告诉崔娃:“世界是你的牡蛎(The World is your ,意思是世界任你驰骋),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无比重要。”她让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孩子,在精神层面上一点不输给当地精英阶层的“白人”——相信世界是自己的,应该为自己说话。
周围的人都觉得妈妈疯了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崔娃,他们质疑:“既然他永远不会离开黑人区,告诉他这些有什么用?”
回答,“即使他从未离开过黑人区,他也会知道黑人区不是整个世界。”
在妈妈的影响下,崔娃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种“不让他人影响我”的习惯,让崔娃每一个选择都基于“热爱”,遵从内心。所以他总是能带给人们新鲜感和惊喜,他的言论总是带着国际化视野,这些都得以让他在单口相声和主持界脱颖而出。
除了教孩子如何独立思考外,妈妈还教会了崔娃如何面对苦难。
妈妈解救第二智囊:所有不愉快的经历都会变成人生故事
因为没有钱,曾经有好几个星期,家里唯一能吃的东西就是一种类似晒干的毛毛虫。
崔娃忍不住抱怨说:“我们好苦啊!”
妈妈没有掩饰,反而给儿子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我小时候饿急了会去河里捡点黏土吃,土能填饱肚子。然后再回家吃饭,一吃就饱了。”
她讲得流畅自然,丝毫没有怨恨,这让崔娃也不好意思抱怨了。
把苦难当成故事,一直都是消解苦难的方法。
一天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崔娃|天天狂怼特朗普的美国当红主播崔娃,出人头地,全靠拼妈!,遭到了来自前夫的枪击,四发子弹,一发打中头部。
崔娃接到弟弟电话的时候,惊慌失措,衣服穿反了也没有发现。他手里拿着车钥匙,却满地找钥匙。他像疯子一样跑到医院奇葩说,看见妈妈被一群人围着,周边都是血。那一刻,崔娃以为自己要失去妈妈了。
幸运的是,子弹避开了关键的脊髓、神经、大脑、眼睛,打到眼眶后转向,切掉一块鼻孔后,整个子弹就都飞出去了。她不需要进行大手术,只要一周就可以康复了。
一周后,看到妈妈在康复室里,身上还插着管子,打着点滴。崔娃忍不住哭了。
妈妈:”嘘,别哭,宝贝。”
崔娃:“不,妈妈你中枪了。”
妈妈:“不吐槽大会,想想好的方面。”
崔娃:“中枪有什么好的?”
妈妈:“至少因为我鼻子受伤,你成了全家最好看的人啊!”
而这次崔娃却一点儿也笑不起来。
事后,妈妈谈及此事,说:“我不会为过去而哭泣……我与我的过去和解了。”
与苦难和解,把挫折看成人生故事,也成了崔娃克服艰难的办法。
如今,他也可以把妈妈被枪击的事情当成故事说给别人听,调侃妈妈偷偷停掉了社保,调侃自己听到私立医院账单时的纠结。
他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挫折都看成故事,比如约会失败,就会安慰自己:“啊,我又多了一个节目素材。”
他把人生的经历都看作自己走到今天所积累的财富:“所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都变成了故事,所有那些未按规划实现的事情造就了今天的我。”
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是妈妈送给崔娃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事实上,妈妈自己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妈妈解救第三智囊: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出生于南非索韦托,那里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贫民窟。在家里人看来,她天生叛逆,无所畏惧,是个典型的“麻烦制造者”。
9岁时,她被父亲送到了姑姑家,与14个堂兄生活在一起,一待就是12年。在这期间,她就像个佣人一样照顾家庭,还时常吃不饱。就像她给崔娃讲的,有时候饿疯了就会吃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姑姑家附近有一所宣教学校。在这里,学习了英语和阅读,这成为她日后可以走出当地黑人妇女“宿命”的资本。
等长得足够大了,她在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除了赚到钱每天还能饱餐一顿。那个时候,对黑人女性来说,出路只有三条:女佣、女工或娼妓。但没有选择任何一条。
她回到索韦托参加了秘书培训课程,学习打字。21岁那年,因为“取消劳工限制”运动,黑人被允许在较低的职位任职。在约翰内斯堡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找到了秘书工作,后来还当上了经理。
崔娃形容妈妈的艰难“就像盲人开车一样”。
也从不畏惧所谓的规则,看不惯的自己就去打破。就比如,生崔娃这事儿,其实是先要求的。崔娃爸爸并不同意,但坚持要一个孩子,还承诺自己抚养,不要婚姻。
事实证明,说到做到。她真的自己养大了崔娃,即便后来种族隔离制度被取消了,还是坚持:不想结婚。
对感情拿得起也放得下。第一任丈夫家暴、酗酒,为了爱情,她选择了隐忍,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可当对这段婚姻死心时,她也毫不犹豫地带着孩子离开。
她还教育崔娃要善待女性:“你如何对待妈妈,以后就会如何对待女性。”
她没有为了财富、名誉而选择屈服,在崔娃眼中,妈妈只坚持内心所爱。听到儿子在纽约扎根,最关心的也是孩子能不能幸福地活着,而不是能赚多少钱。
妈妈虽然没有像崔娃一样走出南非,走向世界,但她却完成了从依赖到独立、跳出原生家庭循环的蜕变,让小小的崔娃就看到了即使生在黑人区里,也可以过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人生。
崔娃说:“今日我所能成就的一切,是被一代代人的肩膀顶起来的。”而这些人当中,妈妈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我们公号后台经常会有粉丝问常爸,孩子出生在四线小地方,周围的资源跟北上广深没得比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我们应该怎么养孩子呢?
其实崔娃和妈妈的故事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崔娃的妈妈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出身和相信阶级固化这些事,为了自己和孩子,她懂得抓大放小,付出的都是实打实的努力;
没有把孩子框定在大人的舒适区内,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尽情探索世界;
没有试图向孩子掩饰生活艰难的真相,而是教给他们看待困难的视角,用乐观消解苦难。
越是在底层,越需要读书改变命运。英雄不问出处,到什么时候都会是颠簸不破的真理,而现在的日积月累,日后也终究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
崔娃说:“妈妈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机会的世界,但她仍在努力探索这个世界。”不能免俗地说一句,在今天,有很多机会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这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