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漫才组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快乐至上的喜剧实验,直面生活的本心追求
广告宣传广告制作服务方案,(完整版).doc
×
「顺着笑声寻找,“快乐至上”可以通向喜剧吗?」
最近,炙手可热的喜剧赛道上,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后文简称《喜剧大赛》)从天而降。
主创团队是米未传媒,在此之前已成功制作出《奇葩说》、《乐队的夏天》等大火的综艺,《喜剧大赛》算是他们在擅长领域的“新”尝试。充分发挥内容创作上的优势,精准定位年轻人受众,延续了浓浓的“米未风”。让不少观众看后直呼:“马东还是信得过!”
25支喜剧小队在此集结,献上风格各异的喜剧竞演。评审团则集齐了徐峥、黄渤、马东、李诞、于和伟五位喜剧红人,几乎可以直接召唤神龙。还有现场的百名观众一起,大家共同票选喜欢的作品,一路晋级。首期节目播出后,在24小时内获微博热搜35个,主话题阅读1.6亿次,拿下豆瓣开分8.0的成绩。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豆瓣截图
喜剧的概念我们都不陌生,节目讨巧地保留某些戏剧的原始形态,又积极迎合互联网的传播环境,直接打出“没心没肺,快乐加倍”的,仿佛在说:
我摊牌了,只是想让你开心。
节目外,“是兄弟就砍我,我是渣渣辉”的洗脑循环,或“下辈子别再做毛了,做毛不易”的精巧构思,让一个个爆笑段子开始满天飞,在互联网上二次收割了不少笑声。
节目用坦诚的心态,向各路喜剧人敞开舞台,在这个“笑声”的多元实验场中,邀请全网观众一起,为“新”喜剧的发展开辟一条道路。但《喜剧大赛》终究是一场比赛,票选机制和淘汰赛制背后,快乐能成为引航喜剧的灯塔吗?
观看喜剧,直视生活本来面貌
在某视频平台上开播没多久,第一个破圈的作品,就讽刺了视频播放平台的运作模式。试想,当你想要看综艺休息一下,打开视频播放平台后,却率先观看了90秒的广告。但接下来的节目中,喜剧演员和你的内心一起,将节目播放中的“广告植入”和“超前点播”等操作吐槽了一个遍。除了拍手叫爽,不禁疑惑“有人在我头顶安监控了吧?”。
广告IKEA宜家家居-官方网上商城
×
微博热搜截图
讽刺不仅停留于作品中,而是直接延伸到生活的当下,与看节目的观众来了一个实时互动。当讽刺同步上演,观众因此发笑,随手转发吐槽让热度不断攀升。
大量作品直戳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痛点,熟悉的感觉像是在倾吐自己的生活。
喜剧艺术通过“陌生化”我们的生活,让稀松平常的事物变得有趣。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其重点在于
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
于是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就是被“陌生化”的生活,高分作品《三毛保卫战》反映的就是掉发问题。当我们为自己日渐秃滑的头颅担心时,作品从头发的视角出发脱口秀大会,歌颂它们的心声。“脱落是头发的宿命”,离开时纵有万般不舍,却耐不住为甲方熬的夜,也躲不过凉席的暗算。释怀于与头发的惺惺相惜,立志以后对它们好一点。
喜剧作品《三毛保卫战》片段
喜剧是艺术形式,内核就是生活。
马东在节目中说,喜剧是一面镜子,当人们捧腹大笑过后,会有一瞬间看到自己的影子,照见的正是生活。它帮我们聚焦生活中的“差势”,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供一种解读与面对生活的方式。
喜剧作品《好闺蜜》引发众多共鸣,讲述了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女孩的相亲故事。面对不熟悉的相亲对象,社恐的她不敢表达心声,讨好型人格作祟,始终无法讲出真心话。面对与他人的难以沟通,她用手偶玩具代替内心声音,试探着开始与他人的接触。
故事的最后,男孩也用手偶玩具代替话语,这场闹剧成为两人共通的桥梁。
广告旧房翻新,应该找哪家装修公司?
×
喜剧作品《好闺蜜》片段
生活中的差势无处不在,喜剧给了我们戏谑地去看待“差势”的机会,提供了一种面对周遭差异的可能。在寻求共鸣的同时,引来观者的会心一笑,这一笑便形成了所谓的“恐惧解除”。笑作为一种获得新知后的反馈,表达了一种释怀脱口秀大会,哪怕是还有很多人在跟我一起面对的宽慰。
喜剧以“陌生化”的手段呈现生活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漫才组合,却让我们笑着直面生活,它用最温柔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本质。好莱坞喜剧教父史蒂夫·卡普兰在《喜剧这回事》中这样定义喜剧:喜剧是一种阐述人类生活真相的艺术。观看喜剧,让我们直视生活的本来面貌。
从笑声出发,探索喜剧的边界
近年来,对喜剧艺术的探索相当多元化,《喜剧大赛》的独特之处便在于:“新”喜剧。这个“新”体现在形式,也体现在社会环境的变迁和传播环境的改变。
人人更关注“我”的环境下,对于社会和生活的批判,也在为服务于个人情绪的“快乐”让位。于是喜剧的内核开始发生变化,“觉得好笑”成为第一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喜剧类型涌入大众视野。
《喜剧大赛》高举“专为喜剧打造的综艺”大旗,对各种喜剧形式进行了普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漫才组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快乐至上的喜剧实验,直面生活的本心追求,试图给大部分“看不懂门道看热闹”的观众进行一些喜剧类型的科普。
除了,还有漫才、默剧、“狗坨子”、默剧等喜剧类型
除了喜剧类型的拓展,叙事策略也开始多样化,不单局限于对个人生活或感情的关注,转而探讨人与社会、技术之间的关系,直接关切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一点上,《喜剧大赛》作品的呈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漫才组合,是极具先锋意识的。如《戏精导航》、《互联网体检》等直接采用数字技术的运行模式作为作品的叙事逻辑,将随着科技发展异化的社会与人的关系,用“人化”的形象展现出来。
广告为什么人死后要把衣服都烧掉?我爷爷道出了真相,并不是封建迷信
×
喜剧作品《戏精导航》片段
喜剧以其艺术形式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将社会矛盾用具象化的表达直观呈现,这是戏剧的表演形式具备的天然优势。
在节目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学院派的精彩演出,也可以看到无厘头的登峰造极。刘能赵四式的笑点直给,让人禁不住发笑。生理性想笑难以抵抗,笑完却讲不出原因。现场的一位喜剧内行对这场表演做出了评价:关于这场表演,除了一个短暂的开怀大笑,什么意义都没有。
编剧与马东针对“狗坨子”式喜剧的探讨
生理性想笑没憋住,笑完甚至感觉羞耻。《三狗直播间》一种无厘头的表演风格,狂撒狗血的夸张情节过后,只剩并无意义的叙事内容。有人看完茫然无措,有人却笑到捶腿,像编剧这样给出严肃评价的还有许多网友。
关切社会现实一直被视为喜剧的内涵,那没有“内涵”、却让人发笑的就不是喜剧了吗?
当喜剧不再以是否好笑作为评判标准,而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挺悲哀的。就像马东说的,喜剧不需要门道,好笑就可以了。形式的条条框框让喜剧路越走越窄,《喜剧大赛》试图通过“好笑就行”,将喜剧的门槛放低,也使喜剧的内涵充盈起来。
喜剧的类型与模式都不再重要,当我们不再拿着范本寻找喜剧,而是从笑声出发,便可以边走边去探索喜剧的边界。
喜剧方程式,快乐不是唯一解
“反内卷”、“反焦虑”的网络狂潮中,我们对快乐的渴望空前强烈。在充斥着压力的社交平台上,快乐成为价值高昂的社交货币,能够破译“如何获得快乐”的公式,就像掌握了流量密码。《喜剧大会》也毫不含糊地想要分得一杯羹。
《喜剧大会》直言不讳地打出“没心没肺,快乐加倍”的标语,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将“好笑”作为评判标准的目标,力图让喜剧无限接近于纯粹的快乐,向观众输送正向情绪。
但每期节目中,除了舞台表演,作品背后的创作过程也被放大,对内容、技术与形式的探讨,可以占到一半以上的时长。
不得不承认,喜剧内容专业化的同时,快乐不会是唯一的追求。
广告皇帝为羞辱皇后,把45岁太监赐给她,新婚当天她却激动大呼快乐
×
节目配图
归根结底还是一场比赛,评审与观众的票选机制决定了作品的去留,快乐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的可能被削弱。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无法用任何一种方式去遴选、评判,也因人际间的差异性而有意义,成为社交场上价更高的社交密码。对此的趋之若鹜,也让真正的笑点,越来越难以创造。
将喜剧与快乐捆绑,看似合情合理,但配合以商业化的综艺运作模式,存在着“一面想要专业地谈喜剧,一面又想通过欢笑放低喜剧门槛”的尴尬,难逃打着“快乐”的幌子争夺流量的结局。将
喜剧与快乐之间无限趋近的对等,实则是对快乐的
消费
,也是对喜剧艺术的束缚。
过度的自由就是不自由。
诗人余秀华在《无端欢喜》中说,“没有目的的东西大多是美好的东西,因为它是纯粹的,纯粹是快乐的根本。”
当喜剧一味地去追求快乐时,我们会不会离快乐越来越远?
笑声戛然而止,我们开始怀念陪伴我们成长的喜剧人。《编辑部的故事》用情景喜剧的方式陪伴了一代青年人《今夜百乐门》也曾给众多观众放声大笑的机会;赵本山上春晚的21年,小品成为观众每年必守的节目。
《编辑部的故事》与《今夜百乐门》
那个喜剧时代已经过去,现代喜剧艺术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喜剧大赛》创造的多元实验场给喜剧人们提供了内容创作的空间,也给公众创造了思考喜剧艺术发展之路的契机。但不论喜剧如何发展,不变的宗旨都是创造快乐、传递快乐,而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喜剧的意义在于包罗万象,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笑意与新奇。上帝赋予我们善于思辨的大脑,却没有剥夺我们追求最单纯的快乐的权利。在这个充斥着娱乐的时代,制造“笑点”已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有幸遇到快乐,就坦然面对本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