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奇葩说》官宣了最新阵容。
在真人秀与选秀综艺的包围下,《奇葩说》的回归绝对算是一股“清流”,但并不意味着大家会对它多一些宽容。
由于起点实在太高,《奇葩说》的每一次回归都伴随着各种批判,虽然节目还没正式开播,但根据目前已经释出的阵容与剧透,一场关于《奇葩说》第六季成败的大讨论已经开始……
没聚齐“马晓康”的《奇葩说》会掉粉吗?
10月23日,《奇葩说》官宣第六季回归奇葩说 第六季|《奇葩说》能走到第六季,真是一个奇迹,率先曝光的是本季的导师阵容,遗憾的是,万众期待的“马晓康”组合在本季再度“三缺一”,网友纷纷感叹:没有高晓松的《奇葩说》是不完整的。
作为一档“网生综艺”,《奇葩说》之所以如此“长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一季都完成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来维持自己带给观众的新鲜感,比如上一季请来了网红经济学家薛兆丰和脱口秀明星李诞,而这也成为了上一季最大的亮点。
或许是收到了上一季良好的反馈,这一季薛兆丰和李诞依然在阵容之列,除此之外,还有第四季导师罗振宇。四位导师加马东脱口秀,没有一个新面孔,但从类型上来审视倒也各具特色、样样俱全。
通过前五季,八面玲珑的马东是如何在节目中实力控场的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有所体会。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四位导师的组合。
在这个强调逻辑与口才的辩论类节目中,永远温柔的蔡康永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奇葩说 第六季,深谙人情世故和说话之道,总能在节目中打出让人流泪的“情感牌”。
上一季马东曾经说“在我心里面,薛兆丰教授,就是这个时代,应该有的知识分子的样子”,薛教授的表现也确实帮马东立住了这个flag。作为学界代表,薛兆丰没有感情的经济学家人设的确让节目增色不少,他不仅提供了节目中的“知识”,同时也贡献了“萌点”,绝对算一举两得。
客观来看李诞应该是所有人中最不会辩论的,也是节目中最具不确定性的。但插科打诨的李诞就是负责打破“规则”的,只不过这个“打破的限度”能否被大众所接受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阵容中比较尴尬的是罗振宇,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知识付费”出身的他其实和薛兆丰在定位上有些重合奇葩说,但是却不如经济学家人设更鲜明,比起“传播知识”,他更像是在“贩卖知识点”。作为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式”人物,观众真“黑”起来,究竟罗振宇和李诞谁更“黑”还真说不准。
新一季最大的变化其实是“赛制”,在以往节目中导师更像是评委,在审视这辩手之间的对决,但这一季为了增加对抗性与冲突性,节目改为导师带队辩论,这将输赢与导师本人捆绑,增加了导师的参与度。按照互联网惯例,一旦涉及“站队”,一场血雨腥风总是不可避免的……
“辩题”和“选手”——摆在《奇葩说》面前永恒的难题
作为一档密集输出“观点”的综艺节目,《奇葩说》对辩题的要求非常高,而这也成为引发观众“争议”的重点。
这些辩题不仅需要趣味性、可辨性,还需要社会性、话题度。而从事实来看,有很多极具话题性的辩题同时兼具敏感性,在如今的内容红线标准下,留给《奇葩说》的选项更少了。
从网络意见反馈来看,随着《奇葩说》“走向中年”,大家对辩题的不满正在不断增加,不少观众认为情感类选题过多脱口秀大会,节目辩题质量不稳定,诸如“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奇葩说 第六季,你支持吗”“键盘侠到底是不是侠”等精彩辩题更多地只是灵光乍现。能否在安全红线内,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辩题关乎《奇葩说》的颜面,也是成败的关键一环。
比起“辩题”观众对节目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选手”,因此选手的新鲜感与辩论水平几乎直接决定着《奇葩说》的成败。从上一季开始,选手的“青黄不接”问题就已经凸显,“老奇葩”与“新奇葩”割裂明显。
作为最早享受“奇葩说红利”的一批人,马薇薇、颜如晶等辩手出身的“老奇葩”已经拥有绝对的粉丝号召力,他们是《奇葩说》的明星也是选手,显得更为强势,也为“抱团说”埋下隐患。
在已经拥有icon的环境中成为新icon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需要更“亮眼”、更“奇葩”,这个目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经常被简单粗暴地翻译为“更出位”。
以第五季为例,节目中的“老奇葩”往往有“辩手背景”,因此发言通常延续着立论和逻辑,但后续入局“新奇葩”正在有意识地寻找走红的法门,比如在发言中密集地堆砌段子,于是便造成了一种尴尬的荒谬感。这使得节目整体的水准极不稳定,也成为了网友吐槽的重灾区。
第六季,能否出高水平的新选手是《奇葩说》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个问题要等到开播才能揭晓。
无论如何,《奇葩说》依然是网综史上的一大奇迹,在迭代加速的时代,虽然口碑争议不断,但它依旧具有不可取代性,从这一点儿看马东已经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