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区别|吐槽《吐槽大会》:脱口秀还没到卖情怀的时候
也许是中国脱口秀界最著名的节目——《吐槽大会》第四季归来。第一期节目为“口红一哥”李佳琦证明了一件事:比起脱口秀,他可能更适合直播卖货;而李佳琦也为《吐槽大会》证明了一件事:不是请的明星越红、流量越大,节目就能越受好评。截至发稿,《吐槽大会》从第一季到第四季的评分分别是7.5、6.9、6.3、6.1,逐渐下滑。
《吐槽大会》第一季的口号是“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第四季改成了“吐槽,我们来真的”。有时候,越强调什么,就可能越缺什么。节目到了第四季,广告商纷至沓来,舞美全新升级,周边环节越来越多,明星咖位也从主打“过气”到汇集热点。不过,吐槽这门手艺练好了吗?
流量明星能否成就一档脱口秀?
作为《吐槽大会》的忠实粉丝,张郑明显感觉到,节目组有钱了。“看完(第四季)第一期,我特地翻出了第一季第一期,舞台变化很大,灯光都打得好看多了。”张郑说,“嘉宾请的都是当红的。但我没想明白的是,以前主咖和副咖之间都会有某种关联,吐槽起来就很自然;但这次,《野狼disco》和李佳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脱口秀主持人江小鱼,对《吐槽大会》第四季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硬着头皮看,中途差点睡着”,“李佳琦也许在直播间里很耀眼,但在节目现场的表演和反应是很无趣的”。
江小鱼说:“流量明星、热点人物,不是不能用,但首先要这个人适合脱口秀。观众想从脱口秀中看到的,是对现实生活一针见血的表达,否则,用流量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流量。”有趣的是,豆瓣上的确有一个“吐槽吐槽大会”的词条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区别,评分高达9.0。
关于请流量明星上脱口秀节目的做法,也有人持不同观点。“鲜榨戏剧”创始人李新说:“选择明星是正确的做法,因为他们是热点所在。做喜剧创作,一定要把得住热点。明星中也有特别有天赋的人,适合脱口秀舞台。”
北京脱口秀俱乐部创始人西江月说:“国外的脱口秀节目也有请全明星阵容的,明星能带来更多流量,看明星互相怼,观众很开心。也许明星说得没有专业演员好,但是利大于弊。”
《吐槽大会》第一季和第四季的制片人张英婕,从节目开播就一直关注着豆瓣评分脱口秀演员,也关注着观众的吐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张英婕坦言:“一档节目被广告商问到最多的,就是‘有没有热点和流量’。而在节目播出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李佳琦经常在热搜上,这对吸引观众进门肯定有帮助。”
张英婕承认,弊端也是存在的,“足够红的明星不一定足够契合内容,有的明星也许已经不红了,但经历很丰满,能够让观众记住。所以,节目会搭配着用,不会一集全部围绕热点,但也不会完全不要流量”。
关于观众所疑惑的《野狼disco》和李佳琦有什么关系,张英婕解释:“主咖和副咖之间一定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有一些关联比较隐性。老舅和李佳琦都原生于网络,都一夜爆红,成长轨迹也是相似的——在讲他们的段子里有提到,不要担心不红,早晚有一天会不红。”
“吐槽大会”成了“洗白大会”?
《吐槽大会》在第一季时,对明星的过气、抄袭、演烂片、主持抢话、唱歌跑调等都进行了犀利的吐槽,留下不少金句,比如“巧了,这些烂片我都还看过,为什么呢?因为都是我演的”“你要做音乐裁缝可以啊,但你自己买布去啊,别偷别人的啊”……无心插柳,这些有“黑料”的明星,在节目播出后反而获得了观众的理解,俗称被“洗白”了。
发展到第四季,“洗白”已经成为一个规定动作——节目单辟一个几分钟的幕后访谈环节,让明星自己来解释那些“黑料”的真相,比如,李佳琦卖的不粘锅为什么粘了。
西江月认为,明星有“私心”很正常,想要宣传自己的良好形象也无可厚非。也有人说,“吐槽大会”变成了“洗白大会”。
张英婕说,“洗白”可以理解为刷新观众认知,《吐槽大会》只是展示了明星的另一面。“大部分人了解一个明星,通过新闻、热搜、KOL,很多时候连原始素材都没看过,就投射到自己的情感中,然后发表倾向评论。我们在筹备每一期节目时,都会和嘉宾有几个小时的沟通。我们认为,在节目中呈现一个人的N多面是有价值的,给明星一个解释真相的机会。观众选择相信哪一面,那是观众的自由”。
也许节目的初衷是好的,但张郑觉得,《吐槽大会》犯了一个错误——倒置了因果关系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区别|吐槽《吐槽大会》:脱口秀还没到卖情怀的时候,“明星因为被吐槽,所以被理解,而不是为了被理解,才来上节目。观众又不傻,这种心态的转变很容易看出来”。
在江小鱼看来,明星来参加《吐槽大会》,就该接受自己是被吐槽的对象。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吐槽都很“懂事”,没有以前那种有锐气、有智慧的表达,“每个人说的都是被精心打磨过后的特别圆滑的笑话,让被吐槽的人听着特别舒服,彼此互相撒娇”。
江小鱼认为,一档脱口秀节目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它的整体风格和所追求的价值观,“你应该敢于表达、敢于‘得罪’人。现在就很矛盾:一方面装着好像谁都看不上,一方面又每个人都要夸一夸。一个名为‘吐槽大会’的节目最后成了‘表扬大会’,号称犀利,实则苍白”。
观众审美疲劳是系列综艺的不归路?
《吐槽大会》第四季第一期,主持人张绍刚的苏格兰裙装打扮,被每个人翻来覆去地说,成为全场最大的“槽点”之一。可是,男人穿裙子的“梗”,在10年前的央视春晚,小沈阳已经玩过了。有意思的是,小沈阳也上过《吐槽大会》(第一季第九期的主咖),穿裙子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他的槽点。
观众口味越来越刁,为续作带来了不少负面评论,“老梗让人看不下去”“商业互吹没关系,好歹也要好笑啊”“给三星是为了情怀”……一档综艺节目走到第四季,评分下滑是必然趋势吗?
李新说:“《吐槽大会》刚出来时,形式和内容对观众来说都非常新鲜,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中很少有这样的体验,看高高在上的明星被吐槽,会很减压。到了第三季第四季,观众审美疲劳,觉得不过如此。”
“观众被吐槽文化影响了3年多,抛出去的料其实越来越猛,但观众的敏感度越来越低,这是一档综艺节目正常的生命周期。”张英婕说。所以,节目在追求更深入的东西,“搜寻一些有争议的名人,挖出他的真实经历,也许能改变一些人的看法。观众在看搞笑段子之余,如果还愿意吸取一些人生感触,就更好了”。
只是有时候,节目想表达的与观众获取到的信息,并不一致。比如,观众觉得嘉宾之间毫无关联,而节目组意在隐藏关系;观众想看犀利吐槽,节目想展现明星另一面;而据节目方解释,让张绍刚穿裙子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区别,是为了配合主咖李佳琦的女性时尚元素……
《吐槽大会》的主创们,其实很清楚什么是吐槽的手艺。在第四季的访谈环节,脱口秀选手卡姆说:“《吐槽大会》第一季攻击性多强,多好看,到二、三季攻击性开始变得越来越弱,聊的东西都不是特别强的那种痛点。这一季我希望真正有以前的那种感觉,多讲点特别硬的,就那种明星嘉宾一听,‘哦,我再也不来这个节目了’的那种感觉。”
2010年,西江月创办北京脱口秀俱乐部,那是北京第一家,当时每个月也不过六七场演出。近年来,随着《今晚80后脱口秀》《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脱口秀综艺的普及和热播,现在200人的剧场,一周能演8场。
年轻的脱口秀欣欣向荣,但还远没到卖情怀的时候。节目也不妨接受吐槽,毕竟选择权在观众,选择相信什么,选择看什么,不能“我觉得”,只能“观众觉得”。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