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体育专场下半场|镜头下与球场上的周琦们——《吐槽大会》体育场下半场停播
《吐槽大会》是一个娱乐节目,还是网络视频平台的娱乐节目,它以节目效果为目的,以聚集话题争议为手段,以增加播放流量为核心,完全符合娱乐圈的综艺制作思路,也完全对应流量为根基时代的商业模式逻辑。
从这个角度出发,《吐槽大会》节目组并没有做错太多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在有意地消费体育界的话题性热度,用一直以来成绩不佳的“老梗王”中国足球,与“波兰人”“世界难题边线发球”“鸡蛋灌饼”“还没准备好上场打NBA”等话题度拉满的“新梗王”中国篮球,凑在一起并让二者产生碰撞。
为了最大化节目效果,节目组更是直接使用了足篮球两个行业中的顶级流量大户—-足球圈,出动了“全文背诵”的名言拥有者范志毅,篮球圈,则请来了诸多名梗傍身的周琦,凭借《这就是篮球》等综艺节目培养起娱乐认知度的郭艾伦,靠着颜值和“口吐芬芳”出圈的杨鸣。
这两手选人,便奠定了节目组娱乐为主、流量至高的出发点,也证明了自己的目的远远不是很多舆论所意淫的“后半段节目,实际上是让两个项目达成了共识,要在互相善意吐槽后携手努力,走出低谷”云云。
如果真的要反思两个项目的弊端不足,他们显然有着更合适的嘉宾人选—-即使出于谈吐机锋的吐槽质量考虑,两个项目的著名媒体人,如足球界的马德兴,篮球界的杨毅王猛等人,水准也完全有保证,且接触信息面之广,会比所处环境相对单一局部的教练员更能深入了解情况,更敢说,更能说,也更有的说。
《吐槽大会》没有选择他们,而是选择了更加自带名梗的范志毅、周琦、郭艾伦、杨鸣,已经说明了节目组的宗旨—-不求内容深度,甚至不求表演质量(事实上,也只有完全放开、且受到西方开放式文化影响的范志毅吐槽大会体育专场下半场|镜头下与球场上的周琦们——《吐槽大会》体育场下半场停播,真正拿出了不错的效果),只追求嘉宾身上自带的话题性与关注度,并让嘉宾自身携带的争议点成为其他人吐槽的内容,从而形成非嘉宾主观创造的被动吐槽效果。
这样看来,在节目组眼中,无论是表现神勇的范志毅,还是或发自本心、或尴尬遮掩而笑个不停的周琦与郭艾伦,甚至足球或篮球这两个项目,都只是利用工具。参加者有争议有名梗,项目本身成绩差惹众怒。排除两个项目中的死忠支持者,绝大部分路人观众想要看到的,正是这些项目参与者的拙劣表现,在节目上被再一次地揭开,并且在那些顶级“损人”段子手创作团精心编写的犀利讽刺面前无所遁形。
可以说,节目组一开始就是冲着“让嘉宾出丑”而去的。嘉宾在嘲讽之下尴尬了,就会引发“打得烂还不让说?”的玩不起式反馈,故作云淡风轻,就会被怒喷“厚脸皮”。球员们在节目上被戳痛处,以及戳痛处后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表现反应,都会让吃瓜看戏的大部分路人观众产生内心的较大影响,并给出积极的—或看得很爽的正面,或怒斥愤慨的反面—-反馈。
对于节目组来说,有了观众的积极反馈,就有了点击量和讨论度,这就够了。对于嘉宾,他们只是选取了最能引发观众G点、身上最带着不需要努力挖掘编写便可轻松带出的大量名梗的人选。与其说节目组是在选择了解行业、善于吐槽的机关枪,倒不如说是在选择最方便“被吐槽”的活靶子。打人不是节目效果,挨打才是节目效果。他们的嘉宾选择,已经确切无疑地表现出了这一点动机。在节目之上的所有相关嘉宾,无论是看似骂的很爽、表现出彩的范志毅,还是尴尬微笑、陷入争端的周琦和郭艾伦,都只是节目组的工具人。
更进一步来说,对于足球和篮球,节目组其实也是同样的利用方式。于是,就更不用谈什么”帮助两个项目互相激励,促成共识”了。
看上去,节目组是在消费着足球与篮球,消费着范志毅和周琦等人。但是,这并不代表《吐槽大会》对足篮球有什么偏见与针对。更准确地说,消费嘉宾,利用嘉宾,戳住嘉宾的名梗甚至痛处而被动地产生节目效果,是这个节目一贯的核心玩法。张艺兴的“努力努力再努力”,杜淳和印小天的“插刀教”,包贝尔的“电影抄袭”,张雨绮的“失败婚姻”,炎亚纶的“恋爱取向”,曹云金的“反叛师门”,都在节目上遭遇了火力扫射。
即使最近几季中的话题敏感度已经相对调整,但嘉宾想要毫发无损地走出录影棚,终究是不现实的。而对于足球,节目组也不是第一次使用,在此前便用中国体育骄傲的羽毛球代表林丹,产生对比效果,狠狠地挖苦了当时代表国足的冯潇霆。
《吐槽大会》,向来就是这么玩的,耍的就是娱乐,就是流量,就是过度消费,就是讽刺挖苦奇葩说,就是将节目效果建立在嘉宾的个人痛处之上。你很难说他这次是有意在针对足球和篮球。而嘉宾去参加这个节目,自然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被揭伤疤而专程受虐—–有的是为了不菲的出场费,有的是为了凑上节目的高热度增加曝光,更有的是为了借着被嘲之下的自嘲,反而实现相对洗白。而在场上,嘉宾在被戳脊梁骨的同时也会获得一种较为公平的“找补”待遇—-他们也会拿着同样够损的台词,对着别人狠狠地反击回去。
各有目的,互相利用,面子拉平,于是宾主尽欢。这就是《吐槽大会》的玩法,甚至整个娱乐圈的玩法,更进一步说也是名利场的玩法,它形成了一种根本利益与表面尊严的微妙平衡,完美运转。
作为周琦、郭艾伦和范志毅,参加这个节目的同时,他们也就被纳入了这个玩法中,成为了系统运转的部件,填补了那个“活靶子”的功能位置。进入娱乐圈逻辑的他们,至少在节目上,与其说是运动员,更接近于暂时的综艺人。会得到这样的结局,或许从程度上有些超出了《吐槽大会》和球员本人的预料,但在大方向上却是完全合理且正常的。
《吐槽大会》下半场胎死腹中,不再播出,或许是节目组躲避风头,压低自己难以继续掌控的过高热度,也或许是上级有关方面的强行命令,但无论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从客观上都是对足篮球有利的。然而,这并不是因为“下半场的吐槽被雪藏,不用再看项目被消费了”—综上所述,来到了节目,进入了娱乐圈系统,被吐槽被消费就是正常的,一切也理应仅限于这个节目的时间长度之内。有利的原因,在于节目播出后,引发的“外部效应”—-足球与篮球行业中的从业者,互相的针对。
事实证明,相当一部分的中国足球与篮球从业者,选手教练也好,媒体记者也罢吐槽大会体育专场下半场,其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情绪的掌控能力,都像体育项目传统认知中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那样,过于缺乏考虑了。随着事件的发酵升级,话题焦点逐渐变成了“足球与篮球谁更烂”“范志毅有没有资格评价中国篮球”“如果是孙继海上,有没有资格”的,两个项目针锋相对的全方位对比层面上。足球与篮球来自于从业者的敌意,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极端过。
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在节目上,范志毅与周琦互怼,是他们短暂地作为综艺人身份,被纳入娱乐圈逻辑体系时的表现。然而,到了节目之外,两个项目的从业者的互相攻击、对比,却是完全的体育圈之事。所有从业者,都不能看到范志毅和周琦在节目上的行为,便将其外扩到录影棚之外,产生分裂的阵营意识,在更广阔的非娱乐圈子中展开口笔大战。这样的高度升级恶化,于整体的中国体育氛围的团结不利,也已经超出了《吐槽大会》能控制的范围,或许也正是节目冷藏下半场–无论是谁做出决定—的根本考虑。
事实上,现在的话题度,已经无关下半场真正会说什么,双方的敌意已经来到了一种“抓住哪怕一句话就要大做文章”的程度。那么,如果热度继续暴涨,对于中国体育的影响将会更加延续。并且,它会带来一个更不良的隐患—-恰流量烂钱的投机者的大规模入场。
在流量时代,有大批的互联网平台内容输出者,想要聚集流量,增加粉丝,提高自身热度,并实现流量变现。在这样的动机下,“蹭热度”的行为屡见不鲜—–不管自己对这方面的内容了解与否,总之只要看到热点,上就对了,大放厥词就完事了,比起正确性,更在乎关注度。这样的动机,会让事件相关的言论、态度、观点,更加外行化、离题化,甚至极端化(不极端,便无法在海量的评论内容中获得争议性关注),从而将水搅得更浑,让本已经义愤填膺、互相打仗的足球篮球圈人士吐槽大会体育专场下半场,变得更加亢奋,扯开更大的伤口。
这一次,像“貌似篮球圈,实则流量圈”的徐静雨,“星际圈出发,带节奏王者”的黄旭东,都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入了这个话题。如果热度继续提升,那么不仅这二人会继续深度参与,也会有更多的流量玩家加入这个行列。届时,或许一切都将难以收拾。此时果断的完全冷却化处理,快刀斩乱麻,是唯一正确的举动。
《吐槽大会》是流量,是综艺,是娱乐,但离开了节目后的广阔世界,却是完完全全的、需要尽可能将流量/综艺/娱乐玩家们屏蔽出去的,纯粹的体育范畴。当周琦和范志毅们走出录影棚,他们在更长久的时间里要做的,依然只是比赛与带队,以及对徐静雨们的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