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体育专场下半场|《吐槽大会》体育专场停播,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一场因「体育」或者「中国体育」而引起的吐槽,会发展成现在这般闹哄哄的驴唇不对马嘴的局面。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所包含的三个层面,被大家混为一谈,让「晋西北乱成一锅粥」了。
哪三个层面?
首先,「吐槽」或者说「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本身是一个层面;
其次,《吐槽大会》作为一个综艺节目,是第二个层面;
再次,中国足球也好,中国篮球也好,乃至整个中国体育事业也好,本次《吐槽大会》所涉及的对象,是第三个层面。
然后,这三个层面的要素,通过制作方的糅合,以一种极端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给呈现了出来,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点讨论。很多观众便也将这三个要素当成了一回事,来依此发表各种高论。
这几天上纲上线的讨论特别多,那我们也不妨来拔高一下,由浅入深,看看这三个层面的事情之间,究竟有哪些强行被舆论造出来的关联。
首先,不管是「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还是大家在网上的发言,这类行为最浅显的一面是什么?那就是「观点」。谁都可以发表观点,你的、我的、高的、低的、正的、反的,都可以。
那么,「观点」再进一步是什么?是「立场」。
「立场」跟「观点」,经常被大家误认为是一回事。一有了什么瓜,经常就会被问站哪边、什么观点、什么立场,但实际上这俩并不是一回事。
因为,「观点」可以非常主观,但是「立场」代表了什么?代表了「利益」。利益决定了一个人的立场。
简单说,立场这个东西,没有那么多的主观性。不管你的观点怎么想,但是鉴于你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所以你的立场,往往是客观环境决定的。
那么,把「利益」掰开后又是什么呢?是「实力」。比如人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谁的屁股决定谁的脑袋,不是说说而已。但这饼还没掰完,还有最后一层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是「实力」是什么?
说得直白点:权力跟金钱。
那么,按照这样的分析方法,再来回看《吐槽大会》的风波:不论吐槽中国足球还是中国篮球,这是「观点」。而《吐槽大会》要追求的,是曝光,是收入,这是他作为一档综艺节目的「利益」。
但中国的足球也好,篮球也好,体育的事业也好,那是什么?那是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其重要的社会地位,能因为吐槽了两句话或者搞了一个综艺节目,就能改变的吗?
所以,即便世界如此喧嚣,但按照这样的分析,你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复杂。
那么,既然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儿」,就有两个「不要过度」,第一个是「不要过度反应」,第二个就是「不要过度总结」。
「不要过度反应」——就是不要觉得说,一吐槽就颜面尽失了,就被社会批判了,就要变天了,就要出麻烦了,不要有这样的看法。同时吐槽大会体育专场下半场|《吐槽大会》体育专场停播,反映出了什么问题?,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些不能接受吐槽的,对此反应特别激烈的人,未必就会继续给中国体育拖后腿,更未必比那些能够大度接受吐槽的人能力差,水平低。
换句话,能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吐槽大会体育专场下半场,很多时候是个人的选择,并不代表大众。比如有人借此发表高见,即「中国人就接受不了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这个我们就「被代表」得太厉害了。看到一些个别现象,便上升到中国文化层面的高度,这样的套路我们其实都或多或少见过吐槽大会体育专场下半场,真的没必要。
另一个,就是「不要过度总结」——什么意思?比如出了这个事儿之后,很多人特别是体育圈子的人就感慨,「出圈」很重要,然后赞美一番「范大将军」,风采照人,能说会辩,比其他运动员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才能让体育「出圈」——这恰恰错了。
在此,请你一定牢牢记住:中国足球或者中国篮球,不是因为上了吐槽大会才增强影响力「出了圈」。而是因为这两项运动,本身就已经长期且持久地「出了圈」,是凭着自己已有的足够的社会影响力,才登上了《吐槽大会》。
因果关系,千千万万别搞反了。
2001年,范志毅荣膺亚洲足球先生
当然,也不能全然责怪体育人的敏感神经,只因为中国体育产业这几年的发展,实在遇到了太多太多的问题。所以,很多从业者也都在思考,中国体育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思考的出发点完全是好心。
但是,把体育简单与娱乐做对比,并就此将中国体育的病根归纳为「出不了圈」,然后觉得只要能「出圈」,未来就能解决各种问题,不出圈就一切完蛋,那就想得太远了。这,就叫「过度总结」。
毕竟,不要说这次中国体育靠《吐槽大会》「出圈」了,比如这次因反击《吐槽大会》被群嘲的王仕鹏,当年帮助中国男篮绝杀斯洛文尼亚的经典比赛,算「出圈」吧?
金元中超时代,各支球队天价买大牌外援国脚,算「出圈」吧?
中国男足进过一次世界杯,算「出圈」吧?
北京举办了一次夏季奥运会,更算是史无前例地「出圈」吧?
但是,这些中国体育大事件纵使成功「出圈」,又帮助产业改变了什么呢?
所以,真要是想总结脱口秀演员,我们说得大一点,中国体育的病根,完全不在于能否「出圈」,而是压根还没有成熟的产业基础。
无论什么产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理论,对于体育而言同样如此。尽管国内社会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样有了多次的提高与转型。但中国体育却走得太慢了,仍然停留在过去时。
甚至,我们都不得不略带讽刺地承认,被我们吐槽得最狠的中国足球与中国篮球(再准确点说是中国男足与中国男篮),仍然是中国体育里职业化、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两个体育项目。其他诸如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尽管国字号成绩出彩,但市场化程度,却完全无法与这两个大球相比。
除了那句「脸都不要了」,范志毅还说过一句名言:先把自己的打法搞清楚。所以中国体育现在国内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能不能「出圈」,而是如何建立产业基础,通过市场供求,形成最基本的消费关系。没有生产,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自然各种商业模式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与之相随的,便是体育的社会职能,也将同样止步不前,并且将继续肉眼可见地萎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