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剧情介绍:陈情令剧情解析:认知俗世/事是最真实的修行
在生活中,我们的眼睛容易停留在表面。我们的心灵被我们自己的需要、冲突和白日梦所占据,我们很少退后一步,去冷静地观察其他人内心所发生的事情。
我们偶尔也会给咖啡店角落相对而坐的爱人罩上一个画框,创造出一个电影瞬间,从他们的笑脸上看出他们内心的厌倦,或者从他们痛苦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各自对对方心存的希望。但是,我们一般很少这样做,而且就算做也只是片刻之间的事。然而,在故事的仪式中,我们却能连续性地看穿人物的面孔和活动,一直探究到其不可言传、无人知晓的内心深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找讲故事的人的原因,因为讲故事的人可以充当我们的导游,带领我们超越事物的表象,而探究出事物的真相……到达事物的所有层面陈情令剧情介绍:陈情令剧情解析:认知俗世/事是最真实的修行,并不仅是停留片刻,而是一直到达线索的终点。讲故事的人能够给予我们生活拒绝给予的愉悦,就是那种坐在黑暗的故事仪式之中,透过生活的表面,看到言谈举止后面的真情实感所带来的愉悦。
——引自,故事
在有用这件事情上,中国人很早给了史学这样一段评价“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以资于治道”。娱乐业兴起发达后陈情令剧情介绍,关于流行与经典似乎仍然是千百年来未能解开的迷题。宋代柳永的靡靡之词,如今却是婉约派的代表佳作。而作为上个世纪的街头文化,本世纪霹雳舞已经将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网络时代后,这没有本质改变。上世纪好几十年前了,当时的星爷正在完成从星仔起的蜕变,当时他的无厘头喜剧正是那个年代恶俗的代表作。在港片最辉煌的年代,这个票房保障的星爷拍了一个系列扑街的影片——大话西游。然后又过了一些年,到了BBS那个年代,未曾想当年那个票房扑街、口碑扑街的电影竟然成了星爷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了,从此之后星爷真的封爷了,不再俚俗也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标志性人物。直到今天大话西游开启的名著、传说改编模式依然是非常吸睛的创作方向。而星爷的无厘头电影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中的一部分。
移动网络时代后,这亦没有本质改变。只是相比从前那些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个时代创造着数量最多的文化产品,而能有幸公开发表传播、成为茶余饭后谈资对象的却是越来越少了。丰富的信息和产品为所有人都创造了更加舒适的圈子,圈子越舒适、壁垒也越厚重、优秀的作品出圈也就更难了。
然而不管文化是如何从流行变成经典,不论文化是如何教化变成了娱乐,我们对于好故事的渴求,就如同人类一直以来的探索,以不同的方式向自身内心的发问。好的作品就是那种坐在黑暗的故事仪式之中,透过生活的表面,看到言谈举止后面的真情实感所带来的愉悦。
开启陈情令这个专题,只是因为很偶然地发现居然这样的一个题材话题剧本,居然能够把在屏幕前的观众也当做了一场实践:在认知放松的情况下,经验和常识这些所谓的专业素养是否还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就是一个可以在你的电视机前进行的实验:原著告诉你、网友告诉你、编剧也不否认的事实就真的是事实吗?尽管只是一个有关剧情反复求证的无聊之事,但也是个有趣的大型社会行为实验秀:
在耽美原书党的影响下,大批具有优秀逻辑能力的直男们选择了直接弃剧;在冗长的50集剧情拖延下,大批具有思考习惯的观众被打断连续思考和整体思考的能力;在年轻的演员可视化的颜值和不可量化的演技预期影响下,大批刷剧的观众习惯性忽略了“房间里的大象”符合原著的可视外在形象被显著放大,而不符合原著表演细节被刻意忽略;……
如果陈情令是一部o2o的剧本杀的试验品,那么最后剩下多少人能够找到隐藏的boss。
不知觉间已经写了很长段的剧情解析,没有弃更已经是种修炼了。毕竟作为现代流行的通俗文化的代表作的剧情本身并不复杂,剧情本身只是一个故事也就是“一个莎士比亚,一千个哈姆雷特”并没有标准答案。而究竟每个人心中谁才是那个真实的哈姆雷特,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认知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了知识本身。循着这样的思想,跳出剧情细节,再看剧情解析:
“伙伴电影”概念引自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1:电影编剧宝典》中的定义,书中对伙伴电影作出了如下陈述:
伙伴电影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它其实是爱情故事的一种伪装形式。同样的,所有的爱情故事也只是具有潜在性关系的伙伴电影。
不管是剧情片还是喜剧片,不管有没有性关系,这些影片的规则是一样的。一开始这对“伙伴”要互相憎恨对方(如果不这样的话,两个人之间还有什么可演的?),但通过两人共同经历的旅程,得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需要对方。他们俩在本质上是一个圆的两半。但意识到这一点却导致两人之间发生了更多的冲突,谁受得了自己离开某人就不行的状态啊?
其次,这类故事在快到结尾时都要有一个“全部抛开”的段落(第四章我们会详细讲到):争吵,分手,解脱!但实际上并不会这样。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离开对方后就过不好这个事实。只有双双放下自我,他们才能获胜。而当影片落幕时,他们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这只是一种好的故事模式罢了。它们有着同样的节奏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是这样总能成功。
对于电视剧《陈情令》这样的描述也一样地成立并且成功。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兄弟情”的约束下,仍然摆脱不了“伙伴电影”的大框架,而这一结构与其书版是基本一致的——忘羡主线。
《陈情令》是作为国内耽美界大IP《魔道祖师》的改编剧版陈情令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设计与原著基本相同。但是与原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文本内容相比,陈情令作为剧本也有了风格迥异的差异:
电影独一无二的能量和辉煌在于戏剧化地表现个人外冲突,即那些跻身于社会和环境中的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巨大而生动的意象。这是电影的长项,比戏剧和小说要强得多。(引自,故事)
有了更为鲜明的主控思想:“孰正孰邪、孰黑孰白——邪气也是气为何不能加以利用”。这涉及到政治学功利主义等思想讨论,不是本篇的讨论重点,但无疑较原小说主控立意更为适合于影视作品。
有了更为清晰的背景环境:以天生至宝阴铁为线索,温、金、蓝、江、聂五大世家的兴衰、互动和联系更为清晰。
有了更为激烈的人物冲突:除魏婴、蓝湛主要人物以外,江厌离、温情、江澄、聂怀桑,以及金光瑶、蓝涣、聂明玦之间、前任家主们之间互动情节大幅增强。
以上这些都使得情节而非其它是陈情令中更有力的表现形式。人物冲突要比小说强烈太多,而相应对人设的要求也将有所变化。
作为一部成功的改编剧,陈情令也遵循并符合了改编的原则:
改编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小说越纯,戏剧越纯,电影就越差。
虽然原著小说商业成功,市场成功但从其文学性而言,仍属于快餐文化的代表作。特别啰嗦强调一句:快餐存在也是文明发达的象征。这是可以被理解也是接受,同时也是真实市场需求的反映。
企图改编“纯粹”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失败,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美学上的不可能性。意象是先语言的,那些埋藏在小说和戏剧大师们华美文笔之下的冲突根本就不可能用电影手法得到同等的甚或大约的表现。第二,当一个小天才企图改编大师时,哪一种情况更为可能?是小天才上升到大师的水平,还是大师被下拽到改编者的水平?(引自,故事)
卖出去永远是直接目标——不管是常规投资还是风险投资。作为大IP主题剧是有积累书粉底仓作为加持。同时由于原著是网络小说改编,并可归属于“伙伴类”小说,即可如网红三生三世系列。大IP演绎极致爽剧情,天下地下纵横千年,最美最强就好,所谓命中注定不过瞬间中大毒,然后剧情相杀、相爱,化妆、拍摄、后期多手法打造足够人物美感即可。回归于人性之中对至死不渝、天长地久爱情的简单美好即可。——直白一些其中大多数可直称为“产品”而非作品,真的都有降智之嫌,可归类于无脑读任意刷的那种“爽文”,也是多快好省有急效的那种简单多巴胺促进剂。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于一个产业而言,不过是人性的选择才即是合理存在。但是一个相对单薄的人物起点,确实会留给了再创造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从定位于特定人群的小说到公开的电视剧,更多地走向大情节将是一个商业上亦合理的选择。
改编的第二个原则:愿意再创造。
回到本专题的开篇时,笔者更愿意认为陈情令编剧对原著故事框架下大胆的改编,赋予了较原小说更为深刻和丰富的作品精神。这是令观者激动的观后感,而对于改编剧本的作者而言,这不过仅仅只是符合了对成功改编剧的第二个原则“再创造”的意愿、欲望和能力的遵循、行动和实现后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首先需要打破的刻板印象就是国内的网络小说改编的设定。
陈情令剧本创作的优秀正是在于他坚持了优秀的改编应该是“一个既可以表达原作精神又能保持在电影节奏之内的设计,不要顾忌评论家可能会说的‘可是电影不像小说’。”
归纳法是一种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规律推广到所有时间和空间中的思维方式。几千年来,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大家默认都会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说,99%的人类日常知识、经验建立在归纳法之上。
归纳法是通过实践推导结论,把连续性的经验推广到一切时空。然而,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连续性,固有的思维会让你陷入“归纳法谬误”。
归纳法谬误说明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我们一直在使用甚至在未来会继续使用的思维模式并不能准确地诠释事物背后的规律。即使所有前提都是正确的,我们也无法确保总结得到的结果一定为真,而独立可重复性验证规则的存在,只能用来判断归纳结果是否存在问题,却无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换句话说,归纳法的结论就是等待被推翻的假说。总而言之,归纳法只能证伪,却不能证明。(引自,第一性原理)
对于叫座又叫好的鬼吹灯、三生三世等系列大IP改编,原书党是市场基数,是投资底仓。此时我们似乎已经不证自明地普遍接受了“不高于”原著的看似“保守”实际无为的改编水平。但是于陈情令这一来自于归纳法而且并非“明文规定”的原则却恰恰是失效。
大多数时候,于忙碌而上进的生活和工作而言,电视剧都是一种极其奢侈、浪费挥霍生命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对于长达50余集的国产电视剧,这作为打发无聊的最后一种挣扎也意味着极度的认知放松。这也造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会思考的不刷剧,刷剧的不思考。于是所看到的就是充斥着的是简单地把剧情与生活、演员与角色混淆的营销号和从众。
再创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观众而言,再创作的剧本其本质更类似于一场打破刻板印象和认知框架的实践。我们也许习惯了对于西游记等名著性部分人物部分剧情的再创作,但基于网络畅销小说这种不经济行为的再创作并不在预期之内。
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第二曲线创新,你需要全新的思维模式——演绎法。但是演绎法必须有一个基石,一个来自系统之外、能够逻辑自洽的元起点。这个元起点既可以称为第一前提、逻辑奇点,也可以称为第一性原理。(引自,第一性原理)
在陈情令的剧版改编,不仅限于此前我们在直接剧情和主要人物分析上情节、场景、故事的重构。事实上,重建了陈情这个狭小修仙世界的规则也是此后成功的基石,这些剧情世界“天道”的规则设定也成为改编后剧情和人物逻辑自洽的元起点:
1、强化了重世家轻门派的社会背景和现实。
这一规则始于“灭仙山、毁阴铁”五大世家讨伐国师薛无亥时期;于剧情中闪回桥段:蓝翼为振兴蓝氏,不惜与好友抱山散人绝交陈情令剧情介绍:陈情令剧情解析:认知俗世/事是最真实的修行,后启封阴铁时再度确认,并与后续剧情中围绕着阴铁(控制权)的温、金等世家多次纷争中得以强化。而这也构成了陈情世界主角与配角的主要来源:世家公子们、家族成员。
与世家规则相呼应,编剧建立和强化了抱山散人师门——以避世归隐山林为代表的一众人等。抱山此派多以伏笔形式所出山人士及其后裔则代表了这个世界的理想主义者,在剧情外是藏色散人和她的两个师兄,在剧情内则是魏婴、晓星尘,他们生在世家主导的大社会背景之下,而向往追求纯粹的锄强扶弱,虽然似乎都以惨痛牺牲和失败告终。
同时在剧情内亦有世家规则与其它之间的中间人。金光瑶、苏涉、绵绵等世家边缘人士,这里的故事更为多元化,人物类型也更为丰富陈情令剧情介绍,既有“内卷”也有“躺平”。
2、家族传承“事业脑”的人物认知和心理。
认知模式决定了行为模式。生物学越发展,人类对自身“爬虫脑”等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
对于一部伙伴作品而言,人物的认知和心理是推动剧情前进的内在动力基因。改变主要人物的“脑类型”是不能发生在原有主要剧情框架内的。就像我们此前长篇累牍分析和渲染了主人公蓝湛的谋划之路。事实上,关于蓝氏众人物的规则设定从祖先的元假设就发生了变化:
取代了原有为道友偶然踏入红尘的方外之人的风月传说,转而以力排众议锐意进取、巩固领导振兴家族为代表的蓝氏传奇女家主和以为名囚爱囚己的蓝氏兄弟生父为代表作为了蓝氏人物基因特征。
而在这条伏笔线上,编剧也引入了阴铁作为蓝氏家训“锄奸邪、立正法”的事业线索。适时的创造了阴铁与魏婴两个主线索之间的交汇和矛盾新的刺激事件,并推动了人物弧光变化,并使得剧情与书中情节似是而非的十六年后的新开始。
事实上,正是这些不在剧情的伏笔却让整体剧情中人物的行为和选择有了更多的意义,而从而一个故事变得更加丰满。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认知就包括了很多简单的原则,这些原则实际中似乎没有任何用处,但事实却又无处不在。“认清现实,拥抱现实”人们愿意分享观点,却很少分享事实。回归圈内,不管是建立投资还是研究哲学,不管采用了模型还是算法的方法,最终都仍然是一个走向认知建筑的道路。
俗世就是人生的修炼场,认知俗世才是最真实的修行,
明心见性、不矜不伐,
愿你入戏,愿你出戏。
……
已经引用过无数次的一本书,推荐给喜欢看故事的大朋友们,喝咖啡的时候很适合。和本文中引用的《救猫咪》两种完全不同的文风,那本可乐非常配。
顺祝国泰民安,节日快乐!
啰嗦万年必穿防水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