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精彩段子:《脱口秀大会》和设计有什么关系?
我很喜欢《脱口秀大会》,上周三是第四季的总决赛,平时工作忙,今天才终于抽时间把总决赛看完。今年追着看了整个赛季,对这些脱口秀演员了解的也多了一些,看了他们的表演,其实让我对设计师的现状也是有一些思考的。
脱口秀和做设计感觉挺像的,看似门槛都挺低,一个能说话就行,一个会画图就行。
但是,不是站在台上说话就叫脱口秀;也不是会用Axure/画个原型就叫交互设计师。
有的设计师做作品集和项目总结就说我做了啥,问题解决没有我不管;就好像一个脱口秀演员说我站在台上说了好多话,观众笑没笑我不管。
脱口秀演员是要为观众带来快乐,让观众发笑;设计师是要为用户解决问题,让用户舒心。这才是价值的本质。
解决问题脱口秀精彩段子,是专业性的基础。但是很多设计师意识不到这一点。
另外,专业也是要分层次的,先看脱口秀演员的例子。
有些演员很惊艳,但是不够稳定,比如徐志胜,前两场主题赛那是相当的炸,不管是初次聊外貌优势还是聊色盲的那两场,但是后续的几个场次其实感觉不如前边的两场了。后来大部分场次都是从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里挖掘素材。在设计领域,这就是天赋型设计师。
杨笠不谈敏感的男女话题之后有一段时间的低谷期,后期虽然调整过来了,但是依然感觉在说的时候可以躲着一些东西,感觉其实是有所顾忌。杨笠靠“普信男”这种话题,就像是一个设计师认为自己一定要傍上某个好业务才能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一样。在设计领域,这就是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设计师。
杨波one-liner的风格比较“吃段子”,要筛选出好段子就需要大量的储备,这种方式难以量产,如果我是投资人的话,我不会投杨波的这种模式,精彩是精彩,就是成本太高。在设计领域,这就是灵感型设计师。
真正的优秀演员,戏路是宽的;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就算即使一直做一个领域,换了业务范围也是能够应付了的,要具有“跨领域能力迁移”的能力,不能说我今天做电商我就只能一直电商。
好的脱口秀演员是研究如何给关注带来快乐,要研究现场观众的心理,你说那些太抽象高级的,总有一些观众听不懂,先不说呼兰那些的确比较高级的梗,就说何广智那个“吾与城北徐公孰丑”的梗,肯定有一些观众不是立马就能听懂的,我当时一听就惊讶,心想广智还能写出这种梗?后来果然不是广智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交大毕业生庞博友情赞助的。
脱口秀演员,需要不断的写内容,而好的内容是需要有不断的素材来源的,看看国仔和张博洋,还有很多选手到最后都是苦于写不出新段子来。这种简单写新段子的做法就是不断扩大内容规模,这种方式是大部分本能想到的办法,但是很难以为继,而周奇墨在内容获取方面首先取得了突破脱口秀精彩段子脱口秀精彩段子:《脱口秀大会》和设计有什么关系?,“观察式”脱口秀,就是选题都是生活中平淡无奇的题材,但是通过独特的观察角度加工成段子,这就是专业深度。这种做法的好处第一是题材简单观众都能理解的脱口秀精彩段子:《脱口秀大会》和设计有什么关系?,第二个就是这种题材几乎遍地都是脱口秀精彩段子,不用担心素材枯竭。而能把普通的素材提取出独特视角的段子,这就是“核心科技”。从飞机上等鸡肉餐到手术台上夸医生,从楼上装修到精神移民冰岛,都是从这些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里边提取段子的素材,这种能力才是最持久的。就比如说当两个国家都缺能源,一个国家到到处勘探油田,但是另外一个国家已经掌握了页岩油转化技术了。
对于设计师而言也是如此,有的人希望通过在作品集里放好业务和大项目来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甚至还放了一堆复杂的业务介绍,其实这不是专业的做法,专业的做法应该具备专业的深度挖掘能力,就比如我之前给一个工作了三五年的交互设计师作辅导,把一个简单的老师+学生视频头像位置的设计做到了涉及主流机型的设备尺寸、按钮的人机工程学等高度的层面。这就叫以小见大。
持久、稳定的输出快乐,才是最厉害的;同理,能够源源不断的解决问题做好体验才是最厉害的。
初级的设计师只会在作品里堆砌一些项目内容,说我做了啥做了啥;
再好一点的设计师,会放一些方法论,俗称套路,然后为了想用套路显示出自己的专业,从而迁就套路,以套路为中心的去写内容,比如用户体验旅程地图发现问题啦、从用户目标和业务目标推导出设计目标啦,然后迷失在了套路里。
而 我建议的设计阐述思路其实是“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而且解决的不是业务的问题,而是体验的问题。一般的日常项目要怎么表达自己的价值、B端的项目要怎么写、从0到1的项目应该怎么写等等,如何去表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开了一个交互设计作品集一对一的私教课,有需要换工作或者提升自己项目总结能力的同学可以私信联系我, 周一就正式开始了。有意向参加的快报名吧。
10.18(下周一)开课
有意加入的小伙伴,请立即扫码联系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