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块脱口秀大会|李诞把央视名嘴怼了?都说脱口秀大会越办越好了,我看真的未必
很多人都快忘了,李诞曾经也很“冒犯”。
是个顶着骚红Tony发型、露出虎牙咧嘴笑的real男孩。
不过这几年,李诞做人和他的卤蛋发型一样圆滑,冒犯?更谈不上了。
但前几天《脱口秀大会4》开播,李诞却没拦住嘴,当场“怼”了杨澜一顿。
出什么事了?
有个女选手步惊云的脱口秀内容是“怼老公”。
相较于李诞的欣赏,作为领笑员(类似导师)的杨澜不赞同她的选题:
但是我真的觉得,不应该就那样的嘲笑,老公的土啊什么的
李诞不仅为步惊云解释“没有嘲笑,只是陈述”。
还反问为什么男选手自嘲丑就可以,一连发出好几个“请解释”。
杨澜用笑掩饰尴尬,愣了一下正想解释,又被李诞抢去话头:
好了不用找补了。
“不冒犯”的李诞小块脱口秀大会,像被踩到“尾巴”一样立起警惕,甚至有点咄咄逼人,很罕见。
事后李诞解释:
现在的网络环境
可以用喜剧来调侃的事情
已经越来越少了
所以我认为
每个人想要把这个圈弄得再小一点的时候
要慎重考虑
经此风波,很多人跟着在网上谴责杨澜。
说她“端着”像教导主任,不如请在《吐槽大会》频繁贡献名场面的易立竞。
为什么名主持杨澜被喷,“刁钻记者”易立竞反被捧?
其实,杨澜只是一个导火线。
大众不满的,是在以她为代表的舆论环境中,一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问题——
谁在缩小语言类综艺的话题圈?
杨澜和易立竞没太大可比性。
她们看似都是记者,工作内容却天差地别。
杨澜访谈对象涵盖国内外政商大佬,她需要长期保持知性、优雅。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杨澜对冒犯的态度是“极力避让”。
即便是最尖锐的问题,她也要问得毫无攻击性。
上次写刘晓庆,看《杨澜访谈录》,就注意到杨澜的极度委婉。
岁月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用“岁月”代替“年龄”,问的其实是刘晓庆对当时深陷的“丫头教”风波的回应。
当刘晓庆称刚出道时为“中国电影的全盛时期”。
杨澜明显不认同,但拆穿得很隐晦:
现在电影的数量可比那时候多得多……
既让刘晓庆感受到质疑,又不至于难堪。
杨澜善于照顾被访者的情绪小块脱口秀大会,舒缓采访氛围。
易立竞以采访娱乐明星为主,主要任务是挖料。
易立竞对冒犯的态度是“尽量靠近”。
她提问的准则是:
当我问完,嘉宾说,我们可以不要聊这个了吗?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们只要聊这个。
所以郭敬明被问到频频喝水、韩红飙脏话、宁静黑脸。
即便这样,她还是冷脸继续“逼问”。
她擅长以尖锐刺痛对方,以求出乎意料的答案。
同为记者,两个人的准则完全相反。
一个极力避免冒犯求体面、一个尽量冒犯以求结果。
但,脱口秀的本质是“冒犯”。
几十年的职业习惯,塑造了她们看世界的不同视角。
杨澜常年的警惕,容易被“冒犯”这件事冒犯。
步惊云在段子中参杂了对老公的好色描述。
杨澜当时就不舒服地“哎哟”了一声,这份“低俗”冒犯了她的优雅。
而易立竞曾非常欣赏“冒犯的艺术”。
讲段子时,曾明确表态杨笠的大尺度冒犯是自己的心头好:
队友因对手成绩太好受到威胁,一脸丧气时。只有她——
两眼发光,一脸欣赏地品味对手的冒犯。
但杨澜仅仅是不适合脱口秀吗?
不,她还“双标”。
第二期的节目中,面对调侃女友的男选手,杨澜却表现出更多的宽容:
我觉得他今天说的真好
其实我发现
你越能吐槽那个人
说明那个人对你越宽容
她的潜台词是什么?
是女性作为妻子应该更包容、更优雅、更含蓄。
很多网友把杨澜的双标归结为她潜意识里的“爹味”。
但我不认同。
因为她之后也对一对漫才组合的男选手提出质疑,只因他们将女性放置在男厕的场景下调侃。
她根本不是站男性还是站女性。
她的重点不在于为某个群体说话,她的重点在她自己。
她的重点在于,脱口秀的内容是否冒犯了她个人的价值观。
嘲笑她价值观以外的,可以。
但一旦冒犯了她个人的价值观,就不行了。
所以,当她作为一个掌握生杀大权的“导师”,却以自己的价值观为第一判断准则,无法客观地在技术层面给选手打分时。
她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了:
只因冒犯自己而否定这段表演,自然会窄化脱口秀演员的表达空间。
但如果我们只是单纯把杨澜看成人形靶子去批判,我们的讨论就窄了。
杨澜只是一个代表。
她代表的,是以个人偏见限制别人表达权的那部分声音。
这类声音共同造成了脱口秀、甚至语言类综艺可说话题,正一步步走向的枯竭。
这,更值得我们警惕。
乍一看这季的脱口秀大会,有种“笑果饱满”的错觉。
和往季一样,李诞又不知道去哪个犄角旮旯里挖了很多奇奇怪怪各具特色的新丁。
还嚣张宣布,一周连更两期,让你一次笑吐,简称“快乐地狱”。
但这份“旺”其实很“虚”。
来自各个行业的新人并没有带了多少新鲜感。
人多,反而凸显话题单一。
新选手徐志胜,用自嘲相貌把观众笑吐了。
老选手杨蒙恩,用调侃陪女友逛街,获得领笑员一致好评。
但好笑就够了吗?
发现没,脱口秀已经沦为了:
不是在嘲自己,就是在嘲老爸老妈老公老婆……
身边没人的单身狗,只能被迫营业,组起CP。
比如……“雪国餐列车”。
李诞给杨蒙恩好评,更是因为他能老酒装新瓶:
从什么时候开始,脱口秀演员能说的,只剩下这些了呢?
从前,好歹还能冒犯娱乐明星。
所以有了红极一时的《吐槽大会第一季》。
池子能当着曹云金的面,把他“喷”到当场愣住。
宁静给李湘当副咖,说“女人就是要为难女人”,李湘表情管理失败。
这些都是脱口秀综艺中,用“冒犯”炮制出来的特有“化学反应”。
但由于冒犯的尺度过大, 第一季播出期间,曾停播过一次。
完结后,主咖周杰的第一集在某讯视频平台“神秘消失”了。
再后来,娱乐明星也不给人娱乐了。
动不动就律师函警告?冒犯?更不行。
于是,脱口秀演员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揪着不痛不痒的槽点,换着方法、换着角度轻喷。
甚至只能明贬暗褒,于是《吐槽大会》变成了《洗白大会》。
节目口号,从“吐槽,我们是来真的”变成了:
吐槽,我们来真的——
尽量。
紧接着, 以吐槽男性出圈的杨笠,因为冒犯了“男性的尊严”。
在代言英特尔时,被大批男性消费者抵制,参与录制的《吐槽大会5》也被迫停播。
没办法,话题在性别之间也出现了缩圈:
女性脱口秀演员不能冒犯男性了。
以至于这一季,从前把“想赢”写脸上的杨笠被迫变得谦逊:
舞台就是属于新来的朋友们。
当被问及想不想拿冠军时,她意有所指:
拿冠军对我来说,未必是好事。
其实,不仅是脱口秀,整个语言类综艺的话题都在缩窄。
《奇葩说7》已经扑街到6分,老粉甚至希望它别有下季。
因为它的选题越来越迷。
什么都不能讲,它只能去选一些既刁钻,又悬浮的问题:
妈妈疯狂应援男明星,完全不着家,我该不该阻拦她?
好不容易追到的真爱很怕狗,要不要把我的狗狗送走?
奇葩星球新科技,人们可以自由买卖生命时间,你支持吗?
问题是,这些不冒犯任何一方的问题,不就是任何一方都不关心的问题吗?那又有什么讨论价值呢?
可《奇葩说7》当真没有好辩题吗?
有,第八期:
下班后的工作消息,该不该回?
这道题,探讨的是资本和个人的矛盾。
但却因为最终现场投票,以“该回”的正方获胜,而引起争议。
这本就是一道辩论题,观众的核心不该是思辨过程,而非谁输谁赢吗?
但。
决定节目生杀大权的某些观众不这么想。
这个不符合大多数打工人立场的投票结果,让某些人揭竿而起,轻易否定了这个话题,轻易否定了这个节目。
如何才能不触碰众怒呢?
缩!再进一步缩圈——
优雅的人不让别人演“低俗喜剧”。
明星不让别人说自己的黑点。
男性不让女性说自己不行。
打工人不让资方获胜。
即使以上,仅仅只是开个玩笑,仅仅只是辩论赛的持方。
都被视作仇敌。
冒犯别人可以。
但冒犯自己就活该被抨击。
再这么下去,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不能被冒犯的禁忌。
一群“杨澜”当评委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还剩什么话题是能说的?
语言类综艺面临的,已经不是话题缩水小块脱口秀大会|李诞把央视名嘴怼了?都说脱口秀大会越办越好了,我看真的未必,而是这类综艺还该不该存在的问题了。
这种根据个人偏好,不断缩窄可说范围的骚操作。
像不像某音的算法。
在某音火爆,微信视频号才刚兴趣时,我曾和一个做广告的老哥探讨过这两者的差异。
微信视频号的传播逻辑是给你推送朋友喜欢过的内容。
作为你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趋向于和你喜欢方向一致的东西,但你们的偏好又一定存在差距。
相当于你在舒适范围内,借朋友的眼睛扩大视野。
这种传播逻辑,对人性友好,且正能量。
但某音的精准算法,急于投你所好。
但凡你迷恋两天小姐姐,算法就会不停给你推送越来越多的小姐姐,让你越来越沉溺。
原本,小姐姐只是你的喜好之一。
这下就被算法缩小成:小姐姐是你的唯一。
而且随着小姐姐颜值的拔高,看久了,你可能会产生幻觉:
是不是网络世界的小姐姐都这么漂亮。
去年肉叔写过一个叫《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的纪录片脱口秀演员,其中就讲到精准算法给用户们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越来越精准的算法,让我们每个个体看见的世界越来越不相同。
每个人都沉溺在自己趋同于自身的信息里。
这就是所谓的——
信息茧房。
后果是,我们越来越难以接受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对世界的理解也越来越片面。
社交软件的设计者被问到,这种技术最让你担心的情况是什么?
他摩挲着椅子,说:
当人们不再听得见别人的意见,激化社会矛盾……内战。
甚至不少从政人员站出来呼吁:
民众已经不再彼此交友了……
各自为政正在摧毁我们的国家,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是不可以这么做的……
我们需要对现实有一些共同的理解……
与此同时,人还会变得愚昧且偏激。
有人持枪打劫一家披萨店。
当警察逮捕歹徒时,他嘟囔了一句:
披萨门。
原来,有则假新闻声称每一个披萨店都是儿童叛卖交易中心。
长期浸泡在虚假信息中的人,被拙劣的谣言驱动了。
算法让人变得越来越狭隘。
但是软件的算法并不管这些。
算法只在乎,它越精准,你在软件上消磨的时间就越长。
广告主愿意为精准投放的费用就越高。
纪录片中提到一句话,让我记到现在。
为什么软件那么好玩却免费?
你发现没,只有毒品和软件开发商才把客户称为“用户”。
两者的相同点是,讨好你的偏好——
让你上瘾。
人,便会慢慢被算法驯服。
可悲的是。
我们在软件中,被算法驯服,视野窄化。
软件外,我们又自己给自己设限。
对语言类综艺话题的严苛,对冒犯的过度警惕,让异于自己观点的噤声……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自我窄化?
这难道不也是在自筑牢笼?
它们背后的底层逻辑完全一致——
追求绝对的趋同,排除异己。
当一档语言类综艺,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说。
只会向全体观众鞠躬时。
语言,将不再是思想的载体。
不吐槽的吐槽大会,也成了一场黑色幽默。
本日打工人:绿里骑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