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剧情简介:《悬崖之上》观后:工作需要意义感

剧情介绍 admin 1年前 (2023-08-21) 114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悬崖剧情简介:《悬崖之上》观后:工作需要意义感

作者l 慧青

来源 l 慧生涯(ID:)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

00观影感受

前天是母亲节,我送自己的礼物是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悬崖之上》(前方剧透,请小心阅读)。

悬崖剧情简介:《悬崖之上》观后:工作需要意义感

[图片来自网络]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1930年代的革命故事,四位曾在苏联受过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特别任务小组,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出卖,从他们跳伞降落的那一刻起,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陷阱之中,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行动小组面临严峻考验,每一步都如同行走在“悬崖之上”。

虽说在走进影院之前悬崖剧情简介,已看过多篇吐槽剧情逻辑问题和女主刘浩存演技的影评,但作为一个非专业观影者,我还是被这部电影深深地打动了。

整部影片节奏紧凑,情节不断反转,敌我之间力量悬殊,斗争异常紧张残酷。

另外还有两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作为暗线铺设,让影片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人物也更为立体。

张艺谋导演的功力和一众老戏骨的演技,都让这部影片的观感良好,非常有代入感,在观影过程中,几次我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看完之后依然觉得热血沸腾。

01一份工作值得牺牲生命吗?

在影片当中悬崖剧情简介:《悬崖之上》观后:工作需要意义感,行动小组要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不仅没有确定的物质回报,一旦被捕还要经受百般折磨,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和朋友都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看完电影后,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究竟是什么内在动力驱使革命者义无反顾地去执行如此艰巨的任务,并且不辱使命达成目标呢?

让我们回到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就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

下面这段话广为流传,也大抵说明了革命先辈们的工作动力来源于何处: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悬崖剧情简介,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样的工作状态,在当时的革命队伍里肯定不是个例,因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绝对不是靠个别人的努力就能取得的,而是人民和军队集体意志的体现与结果。

抗战已经距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已越来越远,但每当看到这样的影视作品时,我们还是会感到心潮澎湃,这说明,虽然时代不同,人们还是希望找到为事业激情燃烧的感觉。

人总是要死的悬崖剧情简介:《悬崖之上》观后:工作需要意义感,如果能够参与到这样有意义的事业当中,就算是真正活过。

02意义感是人对工作的本质需要

从理论上来讲,美国心理学家在1943年的时候指出,人们在生活当中需要一定的内在动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需要,而人们的需要有所不同悬崖剧情简介,有一些需要的优先级是高于其他的需要的。

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当中非常重要的激励理论,这个理论模型是一个金字塔形结构,一共分为5级,从金字塔的底部向上分别是:

悬崖剧情简介:《悬崖之上》观后:工作需要意义感

[图片来自网络]

认为,这些需要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当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以后,高层的需要才会凸显出来。

如果一个人连生理或安全的需要都不能被满足,那么他就暂时不会考虑尊重和自我实现之类的高层次需要。

但是,当我们看回《悬崖之上》这部影片当中的案例时,会觉得这个理论有很大的缺陷,因为行动小组成员的行为显然不符合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需求递进假设。

在影片当中有个细节,行动小组成员在跳伞落地之后,每个人都领了一颗小药丸,这个小药丸的作用是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个绝密的行动,一旦行动的组员被敌人抓住,就需要用这个药丸结束自己的生命,以保证不把信息和情报透露给敌人。

朋友们,请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行动小组的成员之一,假如不幸被捕,你会按照最初约定的行动规则去做吗?如果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又会怎么做?

按照金字塔模型,在电影的场景中,行动小组成员并不能够满足自己低层次的安全需要,而是直接满足了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在这种情境下,需要层次理论就很难解释这些人的动机和行为了。

很显然,对于当时的革命者来说,有一种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支撑着他们,从而能够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工作状态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们有着能够为之奋斗终身的、有意义的事业。

当我们从历史回到现实生活中,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22岁-60岁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放在工作上。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并不能带来快乐和成就感,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03什么样的工作能带给我们意义感?

在另外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中,也许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代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取向(work ):差事(job)、职业(),以及天职()。

下面是对这三种工作取向的具体描述,可以看看你目前处在哪种情景当中:

人们认为工作只是为了谋生,上班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出卖给公司,上班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只要到了下班时间,就不愿意在公司多呆一分钟。

人们认为工作是为了获得成就和回报,包括金钱、晋升、权力等,同时也愿意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种情境下,人们的工作动力依然来自于外界的刺激物,一旦工作不能提供相应回报,个体的工作动力会显著下降,并会积极寻求外部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跳槽。

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自己的长处,并且工作是为了比自身更宏大的目标而服务,这样的工作就是天职。

比如艺术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创作,革命家为了实现解放大众的目标而牺牲自己。

哪怕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会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痛苦,做工作的人依然会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这是工作的最高境界,对于处在这种状态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可以带来满足感。

在这种工作状态下的人,会经历更多的高峰体验,也就是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心流”(flow)。

04如何找到有意义感的“天职”?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找到自己的“天职”呢?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方法,如果朋友们有兴趣,可以试试看:

这个方法相对简单易行,就是根据自己过往的经历,从中挑出自己喜欢的工作。

比如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比如从事销售、培训等工作;有的人则喜欢做具体的事,比如编程;有的人喜欢做与创意有关的工作,比如绘画、舞蹈;有的人则喜欢做需要动手的工作,比如维修、设计。

具体的兴趣分类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当然,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爱好什么。

这也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花时间多了解自己,最好是亲自尝试一下不同类型的工作。

正因为兴趣测试法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建议朋友们越早开始探索越好,因为试错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

我经常在给来访者做辅导的时候使用这个方法。

所谓成就事件,不一定是工作中的事情,也可以是生活中、或者学习中的事情,只要这件事情让你感受到了成就感,你就可以把它列进去。

在撰写成就事件时,至少写3个事件,一般我都会建议来访者写10件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共同之处,从而找到自己成就感的来源。

比如我之前访问过的一位学员,她的职业发展一开始并不顺利,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工作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

她的成就事件是拍照片,可以用手机不费力地拍出很美的照片,这说明她可以在设计或影视方向上做更多的学习和积累。

后来她通过学习和工作把这方面的能力不断放大,最终实现了职业转型,成为一名专业的影视工作者。

写在最后

电影中的故事是对历史和人物艺术的再现,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来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需要在工作中寻找意义感,找到自己“天职”的人是幸福的。

因为,这样的人不是怀着打工的心态去工作,而是每一天都在为自己而热情饱满地工作,工作中的每一天也就成为了自己的时间,而不是为别人而活的一天。

悬崖剧情简介:《悬崖之上》观后:工作需要意义感

喜欢 (0)
[打赏点吧]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