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封面故事》第十五期:马东+陈铭(来源:网易视频)
作为唯一火爆全网五季的纯网综,“奇葩说”将一群能说会道的能人志士集结起来,用脑洞大开的爆笑段子抑或逻辑流利的走心鸡汤,征服着一批又一批充满求知欲的年轻观众。从“异类”晋升到“主流”的奇葩说不知不觉走过了五个年头,热度依旧不减。身为节目的领头人,马东从电视转战互联网,从主持人转身为IT创业者,一路上不断寻求突破。在充斥着压力的大时代里,他试图用娱乐节目的方式为观众提供“赏心悦目”的休闲时间。“我自己最期待的典型场景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或者大学生,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三五成群,把手机或者支起来奇葩说辩手陈铭,大家一起看奇葩说。如果是特别好玩的地方,大家可以喷出一口饭。”
“无冕之王”陈铭在这一季实现了真正地加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升的宝座。从“鸡汤王”到“爱神”,他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用智慧和魅力一次次引发着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回顾封王之路,陈铭感谢过去的“标签”让自己反思而获得改变和提升。油腻到让人不得不爱的他在这一季用优质的临场表现吸粉无数,私下的陈铭并没有那么看重盛誉之下的头衔。他更喜欢自己“表达者”的身份,并且懂得如何在每一个逻辑不同的话语场做出最有分量的表达。
高压之下会呈现真实的人性
走到第五季的《奇葩说》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赛制上求新求变。新奇葩面临着“车轮战”和“开杠”的环节刺激的考验,老奇葩也随时有可能承受离场的压力,“四大战队”为了团队的荣誉而战,选手们不得不另辟蹊径险中求生。不过在马东看来,赛制没有变化对“奇葩说“而言才是真残酷,“我们对变化甘之如饴,选手会有不适应。大家是在玩一个游戏,一成不变的游戏对大家来说没有紧张和新鲜感。赛制的变化肯定是越来越残酷,而不是越来越温和。第四季之后,观众和选手对奇葩说的赛制和紧急对抗的模式已经脱敏了。我们也不知道下一季会怎么样,但观众越来越难以被满足,其实追求新鲜感的边际效应会越来越难以处理,所以恐怕今后这个方向不太会变。”提倡让辩手和观众学会“享受残酷”的马东认为节目好看才是奇葩说的动因。《奇葩说》上线十二周,热搜登顶全平台TOP1;屠榜微博热搜142个!TOP15高位热搜占比57%,其中“奇葩说 神仙打架”、“吴亦凡回应高晓松”、“邱晨自曝患癌”等话题事件更是登顶微博热搜第一位。从“鸡汤王”到“爱神”再到“宇宙中心呼唤爱”,同样在一路晋级中不断求变的陈铭在新一季与詹青云火力开杠,直接惊呆了观众,“无冕之王”的实力不容小觑。“核心的变化是辩论策略的变化,第二三季选择更多的是共情的方式,大家感性上会瞬间被感染,但感染不持久,所以终究要仰仗逻辑和知识本身的力量。要在共情的基础上找一个偏学理或者偏学术的基石再来延展,辩论的厚重会让人有新收获,所以到了第四季第五季风格会更多元一些。”
除了常驻嘉宾蔡康永和高晓松之外,新一季的节目请来了“佛系”的脱口秀演员李诞以及“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力争让嘉宾在节目中享受轻松的马东,主张让他们以做自己的状态参与奇葩说。“李诞在他这个年纪是个很难得的读书人,有一种洒脱和佛性,他看问题的角度是阅读积累的结果,是极有天赋的导师。我私下跟李诞沟通过,他也很享受奇葩说轻松的状态。李诞和薛兆丰在节目中表现的状态,也是我们预设的他们会出现的角度。他们不因为是经济学教授或者畅销书作家、脱口秀演员被请到奇葩说,而是因为本尊被请来的。”
奇葩说力求以做好节目的“多样性”,来吸引有才华和天赋的选手。“辩论派”和“野路子”的选手一直是节目开播以来的两大核心群体,马东用“板砖破武术”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对抗。无论形式如何,选手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让“说话”散发魅力。“有的人在人前表现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愉悦,有的人克服不了这个紧张,一辈子都做不了当众表达,这就很麻烦。”
曾在“国辩”的赛场磨炼多年的陈铭直言,国辩主要的方式是辩和论,而奇葩说的本质是说服。“游戏规则不一样,前提是按照规则玩,来到奇葩说的舞台上就是希望获得观众的认同,小的角度希望现场观众的认同,大的角度希望获得看节目的观众的认同。观众希望这些能对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有点滴的改变,这可能是表达者最开心的事情。”
节目之外,傅首尔与董婧的矛盾冲突也是观众聚焦的热点。即便两人被节目退赛,但在马东眼里她们的“纠纷”只是学生宿舍和办公室内每天发生的平常事。“奇葩说不是一个乌托邦,虽然带来了对选手聪明理智的印象,但这都是编辑剪辑的结果。所有的选手生活中都有烟火气,所以在强压力之下的纠纷是特别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处理问题上,大家的选择不一样,或者可以说对自己的理性和情绪的把控边缘不一样。我们不想在网络上控制这种情绪继续蔓延的趋势,网络世界是一个很难控制的地方,所以我们请她们止步于决赛之前。这是我们作为奇葩说制作者,一个被迫的选择。我们本身对两位选手没有什么成见,希望这件事可以赶快翻篇。”在陈铭眼中,奇葩说绝大部分选手在场上场下都是以真面目示人。“高压之下,你必须把真实的人性呈现出来,才能抵抗攻击。装的话,开杠两轮就原形毕露了。我们海选的时候发现一个女生因为和杨奇函开杠就动手了,这就是女生对男生的终极手段,完全没有设计。只要三分钟,奇葩说教你做自己。”
拘泥于框架,就会陷入险境
在舞台中央击中别人,而不是走钢丝
随着前四季的热播,“奇葩说”推出了越来越多在网络上炙手可热的红人,他们中有人选择中途离场去往其他的舞台发展。“这是特别正常的事情,如果一个节目到最后只有四个人玩,就会敝帚自珍会萎缩。”马东把选手的多方向发展看作是奇葩说的荣幸,同时他也愿意看到这些从网络世界走出来传播自我主张的人,能在奇葩说中寻求机会被更多人认识。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陈铭坦言辩论是自己的爱好,喜欢在屏幕上做表达者的他也不排斥未来的更多可能性。“在我看来,做演讲者、辩者、主持人,都是用有声语言的表达改变和影响受众,区别的是场合的变化,背后的目标没有变过,其实还蛮纯粹的。”走过五个年头的奇葩说曾在第三和第四季面临过生死危机,马东认为这和一般网友所认为的节目的“中年危机”并不一样。“节目其实没有所谓中年危机,有所谓生死危机,节目内部很严肃地讨论过奇葩说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节目和人不太一样,人的生老病死过程相对缓慢,节目就是一把一利索,生命周期和生命状态更鲜明。”
即便赛制在转变,但作为老司机的陈铭却能坦然应对。这不仅源于多年辩论经验的累积,还在于自己所笃定的“框架下即兴”的原则。“这一季所有的比赛我都没有稿子,导致责编因为催稿而痛苦。我不知道对面说什么,我怎么知道我说什么呢。没有稿子但有框架,就像有位大提琴家在现场拉过六次名字一样的曲子,但在乐迷眼中都不是一样的,音乐家称之为‘框架下的即兴’。每一次的即兴是他和现场观众沟通的结果,如果预期不了对面会来谁,辩手会说什么,也就不能确定那个瞬间的用词是最契合的。我一般会想六到八个观点方向,场上选取两到三个点用一定的顺序和语言来讲,全部交由临场。所以这是框架下的即兴,如果到了绝境的时刻,框架都可以抛弃。这是这个舞台上很绝望的地方,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在他看来,前几季是成长,这一季是共同成长;而前几季是脱口秀,这一季是真人秀。
谈及内容尺度的话题,马东谈到:“话题的尺度是对制作者最大的考验,制作者对这件事情的敏感度是基石。我们一直说带着镣铐跳舞,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是在舞台上跳,全世界所有的舞台都有边界,真正好的舞者是充分利用这个舞台奇葩说辩手陈铭|马东×陈铭:“奇葩说”高压之下显现人性,也没有到捆着你的手和脚的程度。你非要在舞台边上玩杂技,掉下去的后果是知道的。在这个舞台上,每个表达者都有自己的初衷,陈铭认为表达者的目的就是更多的现代性。“大家理性思辨,对知识本身有向往敬畏和追求。”在马东眼来,节目组最关心的是在舞台中心怎么跳得最好看,“这才是制作单位的初衷和符合我们受众利益的最大化。奇葩说这几季的话题比如‘要不要送父母去养老院’、‘如果人类知识可以共享’,都是舞台中央的话题。所以对我们的难度不是如何走钢丝,是如何站在中间击中更多人心里的脉搏。”
不愿意用一个状态去固化自己
出生于相声大师的家庭,马东从小耳濡目染地对相声和语言有天然的感觉。父亲马季并不想让他子承父业,从澳洲学成归国的他依然我行我素从事着和“语言”相关的工作。从央视名嘴到毅然投身互联网,从落户爱奇艺到创建米未传媒吐槽大会,看似“不安分“的个性一直在他的心中躁动。“不安分是我的动机和出发点,我是被好奇心驱动着寻找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能够带来更多满足感的事情。不要固化看安分和不安分,这个词有点色彩,但是我还挺享受这个词的。”陈铭的母亲从学医出身的护士长到自学拿到律师资格证,实现了华丽的转型;父亲则是以“伸张正义”作为人生准则而维护正义的“正能量”警察。父母的职业选择同样对陈铭价值观的养成影响颇深,“母亲没有经过科班出身,但自己抱着法典去背就能成功。对我来讲,一切皆有可能。父亲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衣柜里的警服,警徽对着外面,能看到一排一排的标识。家庭背景给予价值观的基石,必须相信要有正能量的价值,相信法律和伸张正义。成长中当然会经历人性恶的地方,但当你足够相信人性是善的,你才可以去向接下来该怎么做,让这些事情跟更多的发生。所以非常理解脱口秀,奇葩说中不同价值背景,在上面开出论点的交锋。”
在《奇葩说》里,马东穿过苏格兰裙、迷彩花色西装,脖子和胸前挂过各种稀奇古怪的道具,而在第三季的前导节目中,他直接在镜头前上演“裸奔”。马东自称衣服都是导演组设计的,他私下的衣品并没有那么前卫。“这是一个符号,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让别人更易辨识,这是我们的责任。让更多人能记住这个角色,我们在这个角色的要求里完成这些东西是很正常的。我自己也很享受这些衣服,他们恭维我能驾驭这么多颜色。”据传,马东在节目之下并不会像在现场那般滔滔不绝地讲话念广告。对此,他别有一番看法,“郭德纲说过,有的人在台上是疯子,但是在台下是个安静的人。如果在台上台下都是疯子,那就真疯了。我认识的很多人包括我父亲和郭德纲,都是台上很活跃台下偏内向的人。他们自己说偏内向是没人信的,因为大家愿意看到的是我另一面。我不愿意用一个状态去固化我自己,这个不是特别重要的事儿。”奇葩说的舞台上,陈铭总是对自己所表述语言完成度有极高的要求,因为对面都是华语辩论场上的顶级高手他们不会为对手留下任何余地。“经常会回去躺在床上睡不着,脑子还要保持高转速,不停思考刚刚的辩题,如何以全新的角度给你自己加戏。辩手躺在床上都是戏精,但必须经历这个成长的过程。”节目之外的陈铭也受到过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善于反思的他懂得平衡喧哗的舞台和平静的生活,妻子善意的提醒更让他学会如何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这个行业很容易让人有偏差,认为自己的实力比真正的实力要高。我会反省,去享受和学生相处的时光,把自己拉回人间。聚光灯、舞台和话筒是个放大器,会一下让你飘起来,身边的人和事都在变化,这种错觉很危险。但学校的孩子们是赤诚的,不同身份的转变,会让我活得更真实。”
在米未传媒中,大多数的员工都是90后,身为六零后的马东要懂得拿捏做老板的分寸,也要学习和年轻人的相处之道,在其中痛并快乐着。“他们不用来习惯我,我负责去习惯他们。他们会嫌你low、土以及翻白眼,不愿意带你玩的嫌弃。”“高校教师”陈铭则更善于从“奇葩说”上吸取宝贵的临场经验,以此用来充实“教学内容”。“因为在播音主持系,一线的节目录制也可以看成是实践活动,对教学和课堂本身有反哺的作用。比如这学期有门课是‘综艺节目主持控场艺术’,马老师就是控场艺术非常标杆的人物,感受过他在现场主持的变化,这都是课堂分享上非常有意思的点。”
爬到山顶望不见山,是非常难受的
做内容需要无视形式的边界
“奇葩之王”是场上奇葩们梦寐以求的头衔,“相比而言,我更在意作品的质量,在意每一段表达满不满意,表达出来百分之百甚至更多就非常满足。奇葩之王和我的契合度没那么高,上一季是亚军,我老婆发微信说她很开心吐槽大会,她很担心我走上巅峰。奇葩之王很像一个象征,拿到了身上的气就卸了。‘上岸’这个词让我很警惕,那就没法游泳。”在拿到奇葩之王后,陈铭在不停地问自己配不配得上站在山顶的位置奇葩说辩手陈铭,攀登已经成为他骨子里的习惯。“每一个爬到山顶的人,如果举目四望看不到山了,那是非常难受的。不管大家说的高光时刻也好,但在我眼里都有破绽,每一场都有不足。第四季没拿到,让我学会去尝试体悟表达的机会,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还有没有别的山峰,临场互动的小乐趣,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作为全网最热门的网综,该节目微信指数峰值突破225.0184万,为同时期综艺节目最高值。头条指数峰值突破40040.7K,根据猫眼指数显示,第五季的《奇葩说》以9429的实时热度领跑网综。回顾五年以来的“奇葩说”,马东的言语中透露着对这个通过新陈代谢凝聚训练出来的 “幕后团队”的欣赏。“如果不做奇葩说,我相信这个团队也会做另外一个什么节目,取得跟它一样的效果。这是这个团队存在的使命,也是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们正在筹备一个新的节目叫‘乐队的夏天’,依然是关于年轻人的节目。对我们来说,节目的形式是不重要的,做内容的人要无视形式的边界。”刚刚晋升“奇葩之王”的陈铭则直率扬言自己在节目中最大的改变是学会了享受“不要脸”的时光。“之前还挺要脸的,后来就意识到了这对人的束缚,以及没有了它之后的自由自在。喜欢就去追求它,这个经验在我这个年龄段诞生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任何一个节目都带不来的。”笃信“文化结果论”的马东将做好“有内容”的娱乐节目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奇葩说”的存续保持着冷静客观的态度。“文化是结果论的,这是我的文化历史观。沉淀到那儿就称之为文化,沉淀不到就烟消云散了。我们期待的就是好好做好下一季,至于奇葩说会存在多久,在脑海中会留有什么样的印象,这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或者应该存的妄念,就负责做好节目就行了。”
辩论场之外的马东陈铭
《封面故事》第十四期:周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