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嘉宾:《怎么办!脱口秀专场》:要成为观众的嘴替,怎么办
为了探索脱口秀的可持续性,实现“每个人都可以讲五分钟脱口秀”的理念,笑果文化新综艺《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应运而生。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第一回:一个编辑部的诞生
节目集结了九位人气很高的脱口秀演员王建国、王勉、庞博、呼兰、杨笠、何广智、徐志胜、杨蒙恩、程璐组成“轻轻松松宇宙最强编剧部”,带来十场行业主题脱口秀表演。从职场主题、婚恋主题,体育主题,到社交专场再到影视专场,节目将镜头深潜到编剧部办公室,陪观众一起见证“一个脱口秀行业专场是如何诞生的”。
这个诞生的过程,确实比舞台上更真实、更有意思。因为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独自创作可能只是一场自我博弈,然而当九个有趣的灵魂聚在一起创作时,就会变成不知疲倦的“相互博弈”。
“自己人到了一起,就比较放松,本身就是自带梗、有趣的人,聊起来就更无拘无束了。”节目导演小雨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节目策划最开始相对有把握的就是“编剧部开会的故事”,拍摄团队基本属于观察式拍摄,现场不干涉,脱口秀演员们甚至有时也忘了摄像机的存在,如果不是因为每一期都有主题,那些天马行空不相干的话题其实更逗,可惜为了顾及节目整体,“歪楼”部分最后还是被无情删减掉了。
近些年脱口秀大热,但高密度的内容输出、更安全的“着陆”也不免让创作陷入瓶颈,《怎么办!脱口秀专场》里的十场脱口秀,以真人秀+脱口秀的形式,尝试拓宽脱口秀表达的广度与深度。十期节目下来倒也有不少亮点。
毛不易
“唱跳型选手”毛不易说,因为字迹太清晰了,所以上学成绩不好,因而他没成为护士,而是成为了一名歌手。
“很多人问我拿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变化,变化就是我不能再意念回复了”,爆金句的,还有得奖后有六百多条信息要回复的刘雅瑟,和一句“红能治百病”笑翻众人的文艺片女神齐溪。
刘雅瑟
回到首期警察专场,行业嘉宾就涵盖了反诈、消防、特警,不同的警种;婚恋专场则请来结婚登记处的工作人员、离婚律师、单身独立女性,各抒己见展现了社会议题的多面性。
“为什么你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你的16型人格是什么?这些都是大家在社交这个话题下,最近新衍生出来的一些东西,能很好的引发大家讨论,大家生活中每天也都在经历这些事情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嘉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观众的嘴替。”小雨导演对记者说。
【对话】
“行业里的人吐槽我们,我们吐槽这个行业”
澎湃新闻:有评论说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嘉宾:《怎么办!脱口秀专场》:要成为观众的嘴替,怎么办,这个节目是《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的合体版,你怎么看?
小雨:和之前的节目相比,就是真人秀部分的比重变大了。当然这样的说法也有道理,它有时候会像一个行业的《吐槽大会》,行业里的人吐槽我们,我们吐槽这个行业。
“编剧部的故事”会把主线拎得比较清楚,上半集如何办专场,下半集就给大家看这个专场,也是比赛,他们也有胜负欲,所以真人秀部分也会好看,只是我们要去研究如何把这两部分有机地衔接好。
澎湃新闻:这一次,王建国的漫才终于长得像漫才了。
小雨:在《脱口秀大会》,国仔(王建国)和博洋(张博洋)他们的个人特色都非常明显,第一次磨合的时间也确实很短,造成了一种像是“双人脱口秀”,而不像漫才的印象。而在这个节目里,包括国仔庞博,还有杨笠蒙恩、豆豆小北,都尝试了漫才,大家比较放松,比较愿意尝试,也就更容易找到你合适的搭档,而且他们排练了很多遍,真的就每天待在一起,梗一遍遍改,两个人一起改,一起试,包括站位这些,每次走台都特别严丝合缝。所以这一次的漫才就很成功。
庞博、王建国的双人漫才
庞博、杨笠、杨蒙恩的三人漫才
李诞、王建国、肉食动物的四人漫才
澎湃新闻:从采访到落成本子,再到给嘉宾,整个的创作时间大概有多久?
小雨:所有(嘉宾)的脱口秀开始都是要先采访,因为所有的脱口秀都是要基于嘉宾本人的素材,很多的梗都源于嘉宾采访里自己说的好玩的事儿,他们有一些自己的语言习惯,好玩的表达,我们只是帮他们一起揉顺进去,相对来说算是共创的过程,大概7-15天的样子,有个别嘉宾因为行程安排等种种原因,时间比较紧,可能三四天就要有一篇这样的稿子。
澎湃新闻:短时间内找到行业笑点,难吗?
小雨:其实还好。我们有时候还会去采访,了解一下大家对这个行业的一些刻板印象,对这个行业的吐槽或者不理解有哪些,包括反向的,这个行业里面有什么普通人不知道的,这些双向的工作做完以后,就已经有很多的方向了。我们会带着一个比较大的思路去做节目,比如说警察有很多不同的警种,每个警种负责的东西都不太一样,那我们就会选择不同的类型,包括消防员啊,这些年话题度较高的反诈民警,还有大家可能生活里不太常见到的特警。
随后,我们就会带着问题和他们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聊天,从他们的从业经历入手,小到鸡毛蒜皮,大到让人尴尬的事情,这些都是可以创作的素材,比如说卡头,消防员们是经常遇到的。最后我们会基于这些真实的素材来创作脱口秀,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有抓手的。
澎湃新闻:选择合适的嘉宾应该是最难的吧,以及如何帮助嘉宾去表演脱口秀?
小雨:因为每一期脱口秀演员只有两位会上台,主要还是我们的行业嘉宾和明星嘉宾,所以嘉宾的挑选每期还是比较慎重的,这个确实不容易,因为既有大框架的限制,又有表演上的限制,但基本上所有的嘉宾最后都给到了我们惊喜。
我们和嘉宾对稿前,首先会达成共识,这一场你要讲的所有的内容,是不是你真实的态度?要把这些观点先确定好。之后过程中,比如我们有的嘉宾可能第一时间没有理解到,那么我们的编剧可以去帮他(她)表演一下,或者是阐释一下段子的逻辑是什么,虽然有可能不是瞬间get到了那种感觉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嘉宾,但之后也是能演出我们想要的那种效果。
澎湃新闻:对哪位素人嘉宾印象颇深?
小雨:第一期的上海女特警贺际评,我们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邀请到她,时间紧我们心里都没底,她本人性格也很害羞,但结果出乎意料,她真的有个人魅力,狙击手果然还是能压得住场子。
特警贺际评
还有驰援武汉的医生钟鸣。在我们普遍认知里,学术厉害的医生都是不苟言笑的,没想到他用了非常独特的风格讲了一场脱口秀,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其实很多素人嘉宾或多或少的都会惊艳到我们。
医生钟鸣
“预判观众对大环境的情绪”
澎湃新闻:录节目会损失一定的脱口秀临场感,怎么去尽量弥补?
小雨:也不只是这一档节目,是所有的脱口秀节目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这个节目还有一些素人嘉宾来表演,相对来说会更有挑战。
我们从两个方面去尽量弥补,首先就是一个节目的设置,第一次把节目放在一个真实的剧场里拍,比如从观众入场到验票,都是有摄像机在的。整个演出的过程中,没有特别大的跳进跳出,尽量还原演出的感觉。因为节目讲的故事,始终是编剧部的朋友们一起办一个专场,下半集就是让大家看到这个专场,所以我们尽量在场景设置和语言镜头上做了一些调整,让大家尽量能在屏幕前也有这种沉浸感,剪辑镜头没有特别多的使用后期效果,偏向还原剧场氛围,相对返璞归真一点。
澎湃新闻:从话题讨论的角度,你们做了哪些预设?
小雨:除了行业专场,也做了几期话题上的东西,比较明显的就是职场、婚姻,还有一个毕业季,我们还是先确定一个大的话题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嘉宾,确定了之后我们再去预判今年观众对大话题的情绪是什么。
比如聊社交,这几年比较出圈的一些词,像“社牛”“社恐”,都是大家平时就在谈论的话题,我们会拎几个点,直接埋在节目里,因为这就是大家最关注的,聊这些东西的时候观众才会有共鸣。
再比如说“毕业季”这一场,今年情况比较特殊,很多毕业生没有毕业晚会,大家都说今年是最难毕业季,我们就去找招聘专家给今年的毕业生一些建议,我们一起再给大家办一台毕业晚会。最后就是核心的一个主线,怎么用脱口秀的方式来呈现。
毕业季
澎湃新闻:真人秀可以挖掘出人的隐藏面,你觉得几位脱口秀演员有没有性格上的更新?
小雨:节目里会呈现他们一些较明显的标签,或者把他们的特质放大。比如程璐,他平时聊天很幽默,很会接梗,真人秀能把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极致。以前我们说他是一个领导,但没有什么实事来辅助描述。然而他在办专场或者是他在读稿会的一些内容,就可以呈现给观众,让大家了解他既是一个真的很好玩的人,工作上也是很专业的。
杨笠就是很真实很可爱,很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像徐志胜本身就是一个“社牛”特质,他会自然地跟人熟络起来。此前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徐志胜有女朋友,何广智为什么没有?但看完那期节目里的恋爱情景模拟就都懂了,这就是真人秀的一个作用。那个场面就解释得非常的明白,广智还是一个很内敛的人。
徐志胜
澎湃新闻:庞博上了热搜,“上帝到底给庞博关上哪扇窗”,还蛮有趣的。
小雨:对,大家可能一开始对庞博的印象就是一个很完美的学霸,真人秀是对他人生的细节补充。庞博是一个很有条理,工作很认真,也很讲究完美的一个人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嘉宾:《怎么办!脱口秀专场》:要成为观众的嘴替,怎么办,真人秀有很多场面都在印证这个事情,比如说开一些策划会的时候,他会主动说我去做板书,我去把整个的框架拎起来,就是很体现他的逻辑性,所以通过真人秀的部分,大家就对他更加喜欢了。
有一些反差印象的可能是呼兰。原来可能外界认为他是那种很想要赢、很有胜负欲的人,在这个节目里观众看到了真实的他是一个很可爱、就像“小浣熊”一样的性格特点,第一期他就在那里刷碗,也没有说我一定要上这个专场,一定要赢。有一期节目聊大家的心理健康,说大家潜意识是怎么样的性格,最后说呼兰是一个大大咧咧,挺洒脱的人。
杨蒙恩那期测出来的人格是调停者,就说他先“挑事”再调停,还挺逗的,就属于不停地在给自己找事儿的类型。王建国日常接梗很厉害,他这种很愣且不会社交的感觉,也会在真人秀里有一些体现。
澎湃新闻:你认为这个节目的优点体现在哪儿?担心的点又在哪儿?
小雨:皆因这群人吧……哈哈!这群从事语言工作的人的闲聊,我们还是有把握(有笑点)的,加上他们本身就特别熟悉,不会像别的节目里,可能有一些嘉宾要有重新认识的过程。但担忧的地方也正是这里,开始担心他们坐在一起讲的东西比较内部,局限于(演员之间的这种)小圈子的聊天,因为他们太熟了,有时候我感觉,他们真的可能忘了正在录一个节目……但他们那些跟主题无关的梗,还真的挺好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