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剧情解析:邪不胜正电影剧情难懂「解析」
2018年的7月档,《我不是药神》与《邪不压正》前后相隔8天上映,前者收获了30亿票房以及超高的观众热评,而被姜文称为民国三部曲终章的《邪不压正》,则有些高开低走,票房低于市场预期。
(*票房成绩上:《让子弹飞》6.37亿,上映于2010年;《一步之遥》5.14亿,上映于2014年;《邪不压正》则是5.84亿,上映于2018年,数据取自猫眼票房*)
透过数字,我们发现“民国三部曲”的票房成绩,在数字层面竟然高度的相似。
但相似的背后,意义却天差地别。
第一段:民国三部曲的背后,是姜文的妥协和不妥协
2010年《让子弹飞》,成了那一年的票房季军,飞的够远。排在它前面的两位分别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以及主旋律电影《唐山大地震》。
《让子弹飞》能够拿下第三,这个成绩,其实完全值得姜文吹上好一阵。毕竟之前的姜文,在导演这个领域“小众”的有些心酸。
出生于1963年的姜文,出道的时候还是正儿八经的演员,但名头越来越大的姜文,在1991年心怀理想之下,开始尝试转行兼做了导演,1994年成品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被【time周刊】封为了“全球年度十大最佳电影”之首。
但美国人的初心,也未必就有多么纯真,1995年还是一个相对动荡的岁月,姜文和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描写的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年代,被美国人用来封神,多半也未必只是因为电影的精彩。
当然《阳光灿烂的日子》,确实很灿烂、很阳光、很精彩,这是多数人记忆中隶属姜文的最巅峰之作,其后的他又拍摄了《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
而从此时,拥有三部电影在手的姜文,便有了独属于他的晦涩标签和文化特色:他的电影开始从“小段的暗喻”变成了“大量的隐喻”,他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而看不懂,在某种程度代表的是:“这不是一个好导演”。
于是2010年,姜文拍了一部非典型意义的商业化电影《让子弹飞》。
需要解释下什么是商业化电影?
如果我们假设电影类属于艺术创作的一种,那它便有两个属性,第一个属性针对导演,第二个属性则针对观众。
(01):导演在创作一部电影,就是在创作一件属于自己的艺术品,他加入的是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他加入属于自己的元素越深,属于他的烙印便会越强,这个属性我们简单的定义为“导演深度”。
(02):与之对应的则是“观众广度”,即这部电影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和喜好,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不会有任何艺术作品可以让所有人都喜好,同样也不会有任何艺术作品会让所有人都不喜好,所以取悦观众的多少邪不压正剧情解析,就代表了“观众广度”这个指数的大小。
一部成熟的商业成品电影,在“观众广度”这个指数上一定较高,而“导演深度”则因人而异,有些导演可以做到“深度与广度双高”,这一类人我们称为大师,还有一些导演已经只在乎“广度”,如后期的王晶。
而姜文多数时候都处在“深度很深,广度很低”这一范畴。
所以邪不压正剧情解析,姜文的电影就不那么讨喜和好看。
连拍了三部“深度太深”的电影以后,姜文忍受的指责和诋毁已经太多、太多,于是他用了一部“广度足够”的《让子弹飞》告诉世人:“我不是不会讨好你们,只是我不屑!”
当等到《一步之遥》,时间已经走到了2014年,四年间无数本就喜爱姜文和因为《让子弹飞》而期待姜文的观众望眼欲穿,当千呼万唤的《一步之遥》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无数观众争先恐后的冲进影院。
然而当观众以为,这将是另一部“三大佬斗智斗勇”的电影时,恍惚间已经过了15分钟,但画面似乎有些怪异?(王志文取代周润发,与姜文、葛优组成为新三角)
坐在影院的朋友,面容开始慢慢的变成了“大眼瞪小眼”?
当提前离场的朋友,遇到正准备进场的朋友,彼此寒暄说一句:“你也来啦”,然后转过身去,各自冒一声:“神经”!
提前离场的朋友,为现在进场的朋友默哀,现场进场的朋友,则为提前离场的朋友不解。
于是无数的朋友冲进影院,然后无数的朋友,再告诉朋友《一步之遥》不是《让子弹飞》,但依旧还是无数的朋友并不相信。
如此情形造就了《一步之遥》的票房,快速冲上五亿,然后戛然而止。
当再次时隔四年,三大佬又变成了“姜文、彭于晏、廖凡”,又有无数的朋友说:“得,再给姜文一次机会,兴许这次会正常一点”。(PS:其实,多数人兴许如我,为了彭于晏的一身腱子肉去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虽然《邪不压正》也冲上了近6亿票房,但2018年的6亿,早已不是2010年的6亿,但2018年的姜文却比2010年的姜文更姜文。
讨好也罢,做自己也好,对于喜爱姜文的铁粉,这些都无关紧要。2018年《邪不压正》首映,有人问前来捧场的宁浩,如何评价《邪不压正》?
宁浩说:“这部电影很姜文!,我看的很爽、很开心!”
是的,在《让子弹飞》的广度之后,姜文又连续用《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告诉所有喜爱和期待他的朋友:“对不起,我还是想做自己,包饺子喂猪的事情,干不了!”
对于姜文,一句简单的评价:“这是一位“深度”很深的好导演,但不是一位“广度”很广的好导演!那他究竟是不是好导演,我们再等等!”(这句话,虽然有些拗口,但很贴切)。
第二段:该不该用“广度指数”,来衡量导演与电影优劣?
对我而言,这个答案在某些时候是否定的。
犹如梵高,直到38岁因病黯然离世,世上因并无多少人欣赏过他、鼓励过他,然而谁敢说梵高不是天才、不是大家?
但又有谁敢说,你们承认梵高,是因为真的欣赏或Get到了他笔下的画作美丽?而不是因为跟随了当代的主流观点么?
当我们把这种情形,移植到其他艺术创作领域时,其实它的普适度是一样的,有人不喜姜文,却也一定有人爱他爱的深沉,当“爱的深沉”那部分逐渐占据上风,并超过临界点时,即使你依旧欣赏不了姜文,但姜文他就一定是公认的成功导演、优秀导演。
所以用“作品或人”本身的优劣,去衡量作品和人的优劣,等同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不可能有答案。
所以“广度指数”便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标准,于是有了打分、有了票房、有了千人所指、万人称赞……
虽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但群众的眼睛才是真正雪亮的。
梵高生前不被众人理解,但死后他的作品终究还是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所以对于梵高,他依旧是得到了很高的“广度指数”,只是时间被无限期延后了。
对于姜文,其实也一样,已经手握六部作品的他,早已拥有了一大批的现有忠实粉丝,即使《邪不压正》与《一步之遥》有那么一丝特点浓郁,但从头细数,姜文的“广度指数”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但又并未达到临界点。
而这个临界点,何时会来?需要的是更多“广度与深度合理调配”的作品,又或者等到世人口味改变。
所以,不能因为《让子弹飞》完全肯定姜文,更不能因为《一步之遥》又去否定姜文,属于姜文的盖棺定论,还很早,我们且看且期待。
第三段:《邪不压正》到底要怎么看?
不要惧怕告诉朋友:“你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即使你的朋友是姜文深度粉丝,也无妨。
同理,更不要惧怕告诉别人:“你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即使会被人吐槽,你真的看懂了?又何惧。
姜文喜好改编文学作品,从第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王朔的“动物凶猛”,再到《鬼子来了》改编龙凤伟的《生存》。
王朔是谁,多数人有所耳闻,而龙凤伟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龙凤伟曾经因为姜文的这次改编,而起诉过姜文。
起诉的理由,与这部电影当年被封杀的理由基本一致,它“扭曲”或者“只还原”了部分历史,而不是全部,或者说这段历史,只是姜文理解的历史。
这种习惯和风格,在姜文其后的电影中屡见不鲜。
它体现在“改编一部小说,但只取部分故事,然后加上强烈的自行创造”,又或体现在“描写历史的时候,在真相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理解,只展现部分历史,其余让观众自行拆解”……
如果说别的导演真的是在“改编”,那姜文突出的则只是“改”,他把一切他喜好的东西拿来使用,然后贴上他自己的独有标签,和他喜好的表达方式。
《鬼子来了》如此,《一步之遥》如此,《邪不压正》更是如此。
《邪不压正》改至张北海的小说《侠隐》,那这次姜文又做了哪些独属于他的改呢?
我们从“隐”这个字讲起。
隐的意思代表隐藏、隐蔽和神秘,在原著《侠隐》中,主角是李天然,主线是复仇,看起来与电影基本一致。
但张北海先生突出的是“侠与隐”,即李天然是侠,却又是隐的。
但在姜文的《邪不压正》中,李天然并不是,他从美国归来的第一刻便从未想过隐藏,他不顾养父叮嘱直接与朱潜龙会面握手,又在其后的剧情中多次想要直面两位仇人……所以李天然未隐。
但“隐”这个精髓,姜文其实并未丢弃。
那姜文,隐的人究竟是谁?
那个隐的人,便是姜文自己饰演的蓝青峰以及周韵饰演的关巧红。
而蓝青峰和关巧红在整部电影中究竟隐藏了什么?也成了整部电影最让人晦涩难懂邪不压正剧情解析:邪不胜正电影剧情难懂「解析」,和不怎么讨喜的地方(一部分小说粉不买账,这里的改变是一大原因)。
我们先说脉络,《邪不压正》依照这两个“隐”和“不隐”就可以分为两个故事。
一个是屋檐之上的故事,标签是“不隐”,主线是李天然,你们看到的就是看到的,李天然为师傅复仇,手刃朱潜龙和根本一郎。
另一个是屋檐之下的故事,标签是“隐”,主线是蓝青峰和关巧红,你们看到的便不再是你们看到的,蓝青峰究竟在为谁服务,他对李天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关巧红为何一开始瘸腿邪不压正剧情解析,后面则病好,走上了屋檐?
所以,多数人说看不懂《邪不压正》,其实是因为没有看懂蓝青峰和关巧红这条线。
而蓝青峰与关巧红究竟是谁?背后有何深意?
我们先讲这四个人的四种身份:李天然、蓝青峰、朱潜龙和关巧红。
他们四人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两种党派,四种身份,党派是共产和国民两党,而国民党内部又可以分为三种身份:孙中山旧有嫡系;亲日派国民党;亲美派国民党。
所以,共产党+老派国民党+亲日派国民党+亲美派国民党,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四个主要身份邪不压正剧情解析:邪不胜正电影剧情难懂「解析」,而对应的角色则为关巧红+蓝青峰+朱潜龙+李天然。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蒋中正亲美,故而剧中有蓝青峰(老派国民党)与朱潜龙(亲日派)嘲讽蒋的日记那段,同时这段也在隐喻:分崩离析,人心四散的国民党内部。
同时这四个人中,有两人一心要杀日本人,便是关巧红和蓝青峰,而亲美派的李天然虽然嘴上一直在说要报仇,但行动总是迟缓,原因则在于日本与美国当年还未完全破脸。
于是关巧红与蓝青峰,用各自不同的手段,加快了这一步伐,继而打破“美日”这种早晚要破的假蜜月。
最后李天然成功复仇,蓝青峰留给了李天然最后一句话:“我不是你的爸爸,你要去找你自己的儿子”,亦是在告诉“亲美派”,你们早已背弃了孙先生的道义,不再是三民之子!想要弥补和重新走上大道,那便去拯救和捍卫你们自己的“家园”,即中国!
而关巧红代表的共产党,则在“腿好”以后,从屋檐底下走上了屋檐之上,表达的亦是深得人心、一心为民的共产主义,即将站在时代的最高处。
最后,也许我们根本就不必如此复杂和大费周章,《邪不压正》就是一段简单的复仇故事,看了也就看了……
(文/影评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