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脱口秀台词:传统相声术语及经典名段推荐

剧本|台词 admin 1年前 (2023-09-09) 149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中学生脱口秀台词:传统相声术语及经典名段推荐

中学生脱口秀台词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的分类:

1、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分长篇单口和短篇单口两种。

长篇单口,通常为分次数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注重笑料!代表人物:郭德纲郭老师。

短篇单口,主要以碎包袱组成,类似于相声中的垫话,利用大量的碎包袱来逗乐观众!代表:方清平。

PS:单口相声和脱口秀的关系:脱口秀包含在单口相声里面,脱口秀的东西,相声里都有,但脱口秀不能展现全部的相声艺术。

2、对口相声:演员为2人,演员一捧一逗。以二人表演的内容轻重,语言艺术,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贯口活”。(ps:下文有科普)

3、群口相声:演员在3人或3人以上!一般称甲为“逗哏”,乙为“捧哏”,丙为“腻(ni第四声)缝”,如《扒马褂》。(PS:双簧也属于相声!!!)

相声流派

逗哏:侯(宝林)派相声

马(三立)派相声

常(宝堃)派相声

苏(文茂)派相声

马(季 )派相声

捧哏:李(文华)派相声

唐(杰忠)派相声

赵(世忠)派相声

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

一、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

1、说:指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曲目主要有《对对子》等。

2、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聊斋》等。

3、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报菜名》等。

4、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等。

二、学: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主要有《学四省》、《规矩套子》等。

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

学唱:指除了太平歌词以外的唱!

三、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等。

四、唱:太平歌词!

十三门:要钱,口技,数来宝,太平歌词,白沙撒字,单口相声,逗哏,捧哏,群口,相声怯口/倒口,柳活,贯口,开场小唱

相声舞台常用道具:

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刀枪棍棒(《大保镖》)、笔(《杨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等。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比如《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边。表演柳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台和上下场门。

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相声专用术语

1、”摆知“——指拜师收徒仪式。

2、”一头沉“——甲台词较多,以甲的叙述、介绍、评论、讲解、摹拟为主。乙听见叙述的同时,有时与甲议论发表看法,有时提出问题请甲解释,更多的是为甲的论点作补充。通过乙严丝合缝的衬托,点出问题、加深矛盾、揭示主题、抖响”包袱”。

3、”子母哏“——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4、”贯口“——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经典段子很多,如《报菜名》、《地理图》、《八扇屏》、《开粥场》等。

5.”柳活儿“——分歌柳儿和戏柳儿,简单说就是学唱。

6、“开门柳”——即“垫话”,旧时也起着招揽观众作用。

7、“正唱”和“歪唱”——相声中柳活(学唱)的两种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谐音产生包袱,“正唱”则靠学得逼真,唱的很象而产生“正尖”。

8、“荤口”——陈旧低俗庸俗的语言。

9、“打哏”——为旧相声中的特有名词,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头,以博得观众一笑。

10、“怯口活儿”——又作“倒口”。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

11、“现挂”——与“抓哏”同。即相声演出时,演员往往现场抓取可笑的插话题材,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用以引起观众发笑, 并能很好地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12、“垫话”——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13、一块”活”——一个段子。

14、“使活儿的”——相声行话,即逗哏者。

15、“量活儿的”——相声行话,即捧哏者。

16、“入活”——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7、“硬入活”——说相声,一上场,开口就点题,称之为“硬入活”。

18、“泥(ni四音)缝儿”——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中学生脱口秀台词,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泥(ni)缝儿”,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顾名思义,来往于甲乙之间,起着连接作用。

19、“抠溜”——即数来宝。

20、“酥年儿”——相声说的乏味,把听众说走了。

21、“念年儿”——指没有听众或者很少。

22、“火年儿”——指听众很多。

23、“门长”——相声界里每一辈的大师兄叫“门长”。

24、“扑盲子”——就是没准词儿,表演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马三爷曾经说:“扑盲子”是一种手法,让人听着东一头、西一头,自个儿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像是没准词儿,其实那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过得让人家看不出破绽罢了。

25、“吊坎儿”——又叫春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术语,吊坎儿就是那些过去吃江湖饭的人的一种术语。这种术语两个目的:一个是方便,另外一个是保密。

干吗要保密?比如说有两位相声演员,要跟一个老板去讲价钱,又不能明着说,两个人用几句吊坎儿中学生脱口秀台词,说几句春点,自己明白了,那个老板没听明白。三言五语把这个价钱就谈成了。

吊坎儿非常简练,那么春点当中总共的词汇也就两百多个,这两百多个可以说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语言很丰富,说吃饭不好呢叫”差劲”,人长得不好看叫”丑陋”,产品质量不好叫”不咋地”。那么用春点来说的话,总共两个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

这词儿有点儿怪怪的,不过挺好记的中学生脱口秀台词:传统相声术语及经典名段推荐,好记也不能用,当着相声演员你要说谁念嘬的话,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26、“空码儿”——指没有师承的相声演员或者外行。

27、“皮儿薄”——老舍曾经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中学生脱口秀台词:传统相声术语及经典名段推荐,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

28、“皮儿厚”——不容易懂。

29、“下挂”——重新整理。

30、“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又称:“明地儿”。

31、“画锅”——旧时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声演员,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划圈、写字,以吸引观众,称为“画锅”。意为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32、“相声双簧”——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双簧附属于相声,正式的双簧都是由相声演员演出,故在双簧之前加上相声二字。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33、“曲艺双簧”——所谓曲艺双簧,其本身是曲艺相声,其表演则是双簧。电视播放导航《曲苑杂谈》中有电视相声,这是将对口相声的老唱片、录音配像。相声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电视剧场景拍摄,将相声中所学的语言对口型,合成电视片。听声是相声,看像是故事剧,实际是双簧。这种双簧后背录音中是二人,前脸化妆扮演很多人。电视相声就是曲艺双簧,因为它在曲艺范畴之内,其扮演超过了相声双簧,其相声台词又不够戏剧双簧的条件,只能叫曲艺双簧。这种双簧,远有常宝 (小蘑菇)、常连安的《相面》,近有侯宝林的《三棒鼓》、《空城计》等,再近的有马志明的《夜来麻将声》、《纠纷》等。侯宝林的《空城计》正好与双簧创始人黄辅臣相反,是他儿子侯跃文前脸配像。

34、“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35、“刨着使”——意思是预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观众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发展和冲突,在叙述中反复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鲜明,而达到进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36、“使相”——面部表情。

37、“夯头”——嗓子。

38、“圆粘”——招徕观众。

39、“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40、“泥啦”——效果不好。

41、“出蛊”——发生问题。

42、“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43、“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44、“攒儿亮”——心里明白。

45、“海”——大、多。

46、“蹶”——小、少。

47、“硬买卖”——挣钱多。

48、“册子”——台词本子。

49、“醒攒儿”——觉悟了。

50、“稀溜纲”——逗趣的话。

51、“疃春”——相声。

52、“咧瓢”——笑啦。

53、“瘟”——平淡、效果不好。

54、“起堂”——观众走了。

55、“盘儿尖”——面孔漂亮。

56、“撇苏儿”——哭。

57、“瓤”——饿。

58、“念啃”——没吃饭。

其实,相声中的术语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听到角儿们讲到专业名词的时候,不会一头雾水,就像郭老师说的:不懂也要装作懂了一样点点头!

经典名段推荐

一 《连升三级》(刘宝瑞版)

这是唯一一段被收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相声作品,可见它的重要性了,所以我认为它是单口相声的代表。

抛开刘先生细腻的口风和特有的风格不言,光从这个故事本身来看就足以能和世界级的短篇小说相提并论了!在短短的25分40秒的时间里,把整个故事说的惟妙惟肖,人物活灵活现,而且语言也符合人物特点。这段相声一定要听刘宝瑞版的,其他都不行。

二 《八扇屏》(赵振铎赵世忠版)

这也是小孩儿学相声开蒙就得会的段子,基本上只要正规学过相声的都会这段儿,而且现在还存有大量的名家录音,都是这段,只不过贯口背的不一样罢了。我知道的就有:刘宝瑞、苏文茂、常宝华、侯长喜、李金斗、赵伟洲等多人的录音、录像资料,但其中最好的我认为还是“二赵”的这一版。

赵先生最后的那段《莽撞人》实在是太完美啦,百听不厌啊。

首先说,赵振铎的声音就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说相声的全算上,要讲嗓音的先天条件来说,谁的也比不了赵振铎,他的嗓音是最适合说相声的,但唱则未必好。嗓子好的人未必唱得好。但,相声毕竟是以说为主。

当然,至于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张寿臣、甚至是声音与赵振铎最为相似的高英培等等名家,他们的嗓音也很有特点啊!但有特点并不等于嗓音好。

刘宝瑞是阴阳嗓,说白了就是声音有点像太监,并且伴有轻微的结巴;马三立吐字不清,说话罗嗦;李伯祥小的时候是大舌头;侯宝林唱倒是嗓子好,但他的嗓子用来说话就很一般了;张寿臣北京口音太重,重到让外地人听不清楚的地步了,而且吐字也不老清楚;高英培嗓门太炸;常宝堃和王长友都是公鸭嗓;魏文亮有点娘娘腔等等诸多毛病,但,这些艺术家恰恰是把自己的毛病转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而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均成为一流的相声演员,成就均不比赵振铎差,有几位还成为了高出所有同行的相声大师。

话又说回来,声音先天好,说相声就好吗?马三爷说过“相声是,相貌之相,声音之声”,赵振铎在说相声的里面,长相是最好的,先生是回族,长脸儿、卷头发、高鼻梁、大眼睛,按现在的话说,真是帅呆了!所以赵振铎天生就是说相声的胚子。说多了也没用,好不好,您自己听。

三 《改行》(侯宝林 郭启儒版)

侯宝林,中国相声的代表人物,如果说列举一百位中华文化名人,当中要有一位相声界的名人,那么只会是侯宝林。侯先生在相声界等同于梅兰芳在京剧界的位置,侯先生一生说过200多段相声,代表作品也有几十段,但大师真正满意的只有七段,《改行》、《关公战秦琼》、《夜行记》、《三棒鼓》、《戏剧杂谈》、《醉酒》和《橡皮膏》等。我最喜欢的则是《改行》,它是一段柳活儿,就是以唱为主的段子。 这个作品最早叫《八大改行》,是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钟子良(相声名家陈涌泉的外祖父)先生的代表作。

四 《黄鹤楼》(马三立 王凤山版)

马氏相声里,传统相声数量很多,且均被相声迷们津津乐道。马老的传统相声每个段子的时间都差不多,基本都在30分钟左右,如《白事会》29分钟、《文章会》30分钟、《天王庙》31分钟、《开粥场》30分钟、《卖挂票》30分钟、《卖五器》30分钟、《拴娃娃》28分钟、《吃元宵》30分钟、《拉洋片》25分钟、《黄鹤楼》31分钟等等,这也说明了大师对相声的控制能力是相当了得的。

很多马氏相声迷都会列举很多名段作为他们的最爱,《买猴》、《开粥场》、《白事会》、《夸住宅》、《卖挂票》、《相面》等等。但我最爱的还是《黄鹤楼》。

五 《夸讲究》(李伯祥 杜国芝版)

唐诗里有大李杜(李白 杜甫),有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戏剧文学里也有李杜(李贾 杜十娘)。

其实相声界也有一对李杜,那就是李伯祥和杜国芝!

这个段子又叫《怯讲究》中学生脱口秀台词,解放后的相声改进小组里又改名叫《自找罪受》。那会儿,有不少老段子都改了新名儿,叫“旧瓶装新酒”,如《菜单子》改为《维生素》,《地理图》改为《两条路线》《文章会》改为《贾博士》等等。 《夸讲究》这个作品是张寿老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的。

喜欢这个作品,有两个原因:

1.比起马志明来,我更喜欢老李的贯口。

虽然李先生也有很多贯口精品,如《大戏魔》、《报菜名》、《文章会》、《地理图》等等录音录像,但是听着都不太过瘾,因为贯口都没有这段多。

听这段《夸讲究》,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特别舒服。可以让你充分了解李先生的贯口特点。

侯耀文一般是不怎么夸哪个相声同行,但侯耀文不止在一段相声中提到李伯祥的大名,且非常敬重,如《自不量力》和《口吐莲花》。虽然他是李伯祥的代拉师弟,但也确实能说明李先生的艺术造诣是很高的。人家可是赵佩茹大师的顶门大弟子啊。

2.就段子内容而言,里面及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是让我受益很深的。

说实话,这段相声并不怎么可乐,但底蕴则不是那些《反七口》、《翻四辈》等能比的。

六 《卖布头》(阎笑儒 尹寿山版)

这是一个学唱类的段子,一开始是学各种货声儿(做买卖的吆喝声),之后又学几种估衣的吆喝,最后是大段儿的吆喝布头,很吃功夫。

同时,这又是一段按相声话说是“臭了街(比喻人人都会)”的段子,尽管如此,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个节目,难度之大,比《八扇屏》、《大保镖》《文章会》等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老对这段相声有过评价,“全国说《卖布头》说的最好的,刘化民第一,阎笑儒第二,侯宝林第三!”很遗憾,十几版《卖布头》中,我没能听到刘化民的这个段子。

七 《绕口令》(郭荣起 张振圻版)

这种段子在相声里称为“倒口活儿”,或者又叫“怯口活儿”。怯相声在传统相声里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据说有三十余段。如我们熟悉的《找堂会》、《怯大鼓》、《怯洗澡》、《交租子》、《怯拉车》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系列的作品。

绕口令本身是相声演员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郭先生说这几段绕口令肯定是滚瓜烂熟的,但,舞台上却要假装说着费劲,说不上来,还得穿插包袱儿。

这个段子是由头至尾全是变口音的,没点儿真功夫能行吗!再加上张振圻的量活,是传统相声里的经典之作。

八 《师傅经》 (于宝华 冯宝华版)

这是一段很不常演的段子,如果没有德云社,可能听过这个段子的人就更少了!

于冯二位是一对老搭挡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一起合作,在九十年代,二位又在天津录制了十几段传统相声精品,特别要说的是在这个段子的最后,二位学“业余和尚”念“师傅经”的那一段,真是精彩之极。

九 《粥挑子》(郭全宝 郭启儒版)

这一类反应旧时相声艺人苦中作乐的段子是很多的,如:《财迷回家》、《揭瓦》、《醋点灯》、《粥挑子》、《梦中婚》等等。笑声的背后,也隐隐有一丝凄凉的味道。

此外,这个段子的细节也特别出彩,且二位郭爷的合作也天衣无缝,率真自然。

十 《训徒》(高德明 王长友 王世臣版)

十段精品中怎么也得有一段群活儿吧!这个段子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声里有单双,还有群口,最富盛名的是《扒马褂》。

同时,传统相声里还有一类争议最大的节目,称之为“伦理哏”,

就是拿父子找便宜或拿对方老家儿找乐为笑料的作品,而且还很多。

而《训徒》正是这二者的结合,它又是伦理哏又是群活,所以有很大的代表性!

这类相声是“小孩儿哏”,主要是训练捧逗演员之间的配合与默契程度,也算是一种基本功吧。

王长友,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因为嗓音属于“云遮月”,素有“相声麒麟童”的美称。

听过一种说法,北京相声界有两位“相声仓库”,其中一位就是王长友,另一位是刘宝瑞。

王世臣,说起这位“小迷糊”来,那真是不得了,早期的录音作品中就《焦赞打严嵩》一段,就无人能比,还有《失街亭》、《学四省》、《钓鱼》等,均是录音珍品!

寒假相声推荐单

《礼仪漫谈》《满腹经纶》苗阜 王声

《天下第一针》《解放战争中的一幕》王自健 陈朔

《大保镖》《报菜名》《白事会》马志明 黄族民

马志明 黄族民

《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郭德纲 张文顺

《西征梦》《四大名著》《拴娃娃》郭德纲 于谦

《黄半仙》《官场斗》《山东斗法》刘宝瑞

中学生脱口秀台词

刘宝瑞

《找堂会》马季 刘宝瑞

《关公战秦琼》《空城计》《夜行记》侯宝林 郭启儒

《捉放曹》侯宝林 郭全宝

《白事会》《十点钟开始》《夸住宅》马三立 王凤山

中学生脱口秀台词

马三立 王凤山

《对春联》《三字经》马三立 赵佩茹

《文章会》《批三国》苏文茂 赵世忠

《八扇屏》《学四省》《大保镖》赵振铎 赵世忠

中学生脱口秀台词

赵振铎 赵世忠

《学电台》高峰 栾云平

《黄鹤楼》《汾河湾》《洪洋洞》王自健 陈朔或张伯鑫

《黄鹤楼》《洪洋洞》罗荣寿 李桂山

《打牌论》郭荣启

喜欢 (0)
[打赏点吧]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