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被喷着持续走低脱口秀,最近开播的《奇葩说》第六季还是得到了8.7分的评价。
说好的节目变味惹人嫌呢?
此前,第四、五季转型失败成为了这系列的败笔。不少观众对搞噱头、撕壁、无内涵开始厌烦。
本就是辩论型综艺,在连一个像样的对决辩题都造不出来时,它的内容疲态就已经足够观众弃坑了。
现在第六季开播,这一季决定回归内容的它奇葩说辩手姜思达,能否挽回颜面?
《奇葩说》第六季
说实话,认真看了已更新的几集,明显感觉到它的风格巨变。
奇葩们不奇葩了,观点也不刁钻犀利了。
辩手们好好地打着辩论,也会突如其来帮金主爸爸做宣传。
从赛制来看,节目似乎总结了各方负面评论。老奇葩和海选辩手同台,成为了最大卖点。
这次的赛制对“老奇葩抱团”问题有所规避,让每个老奇葩也融入到新奇葩中进行选拔,一起打辩论,一起车轮战。
虽然观众清楚一个节目必然有些幕后伎俩,但强行避嫌下算是勉强堵住了不少找茬的嘴,看起来没那么碍眼。
内容上,新一季的火药味淡化,开始走煽情路线。
一集哭个七八次不成问题,老奇葩们的念旧情怀也逐渐流露。
肖骁,那个被大家喜爱的“泼妇”少奶奶,在辩论里加入了各种煽情桥段:
我在这里呆了快六季了,我看到有的人走,我也看到有的人来。
有的人是被迫离开,他尊重的是奇葩星球的规则;有的人是主动离开,他坚守的是自己内心的选择;
有的人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怪,在那个世界山的顶峰,有一座最佳女主角的奖杯;
有的人选择去旅行,她的目的地是星辰和大海。
这里面提到了姜思达、马薇薇、范湉湉、陈铭、颜如晶、黄执中等等,每个老奇葩都能对号入座。
而像大王这样平日里“大愚弱智”的人,在辩论时也含泪大喊着“我只不过是想要进步了”,突然显得既努力又心酸。
怎么回事?
他们从人们口中的“娘炮、蠢逼”,变成了会说话、升华价值的正常人。
黄执中的首战失败、还算OK的偶像男团队长没有被挽留、漂亮的外国妹妹连普通话都说不清楚却被留下…这样的“心机”戏码,作为粉丝的观众似乎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通篇平淡,少有惊喜,是疯子看了之后的直观感受。
哦对了,的确比第五季好一些。
起初,观众爱看的是什么?
新鲜的唇枪舌战。既然抓住了“辩论”这样的小众群体,那必然是要以内容为主打。
早期,话题总是逃不过感情类,但每一季都有新观点推出。
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如果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长生不老是不是一件好事?
婚后遇见此生挚爱,要不要离婚?
键盘侠是不是侠?
不仅是节目组想办法,更是从普罗大众的问题里抽选,它既新潮又年轻,代表着90后,甚至95后的思想。
作为内容向综艺,奇葩说的看点就是追赶着年轻人的步调。它懂得网络上的人所关心的点和实时动态。
在中国综艺节目眼花缭乱形势大好的当下,各种砸钱但本质上并没有新观念、新立意的更高层次,《奇葩说》的取胜就在于立意。
马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希望这个节目说话的方式就是网民的说话方式”。
中国的网民有多少?截至 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为8.02亿。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其中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
网综虽多,却没有一档节目是为年轻网民创造足够的“思想自由”。大部分节目在2015年期间,并没有上升到这个高度。
同时也圈出了一个关键词,是非。
记得小时候,老师总会提出课文里的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小组讨论大吵大闹。撕到最后,老师抛出正确答案,夸奖某群同学对书本的理解透彻。
那时候,谁会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分对错,都有正反,都较高低。
而《奇葩说》的出现,光明正大的告诉观众,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每个观点都有存在的道理。
就像很多事我们不一定非得辩个对错,《奇葩说》的多角度为现代年轻人找了个舒适出口。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万千种声音。
讨论,即意味着尊重,谁都可以有偏执。
身份背景学识环境,都会改变人对问题的看法。所谓言论自由,这个节目上做到了它最大的宽容和允许。
它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磁场。把不可能被提及被思索被争议的话题,变成了一种可能。而它又把这种可能变成了让我们有机会检视和改变自己的现实。
《奇葩说》谈爱情,教育,宇宙,法律,人类,但无论话题怎么变,不变的是我们借由这些问题去重新解读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重新建构我们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同时也告诉很多人,除了违法犯罪,你不管做什么决定,都不是绝对的错误。
除了内容,观众对于辩手的喜爱大过于节目本身。
这档节目让咄咄逼人的马薇薇迎来人生第二春,让妖娆男子肖骁成为妇女之友,让自闭不爱讲话的颜如晶找到了自己的场子,让30多岁但是依旧活得真切的范湉湉释放了天性,让专注于辩论研究的黄执中和“辩痴”胡渐彪找到了组织。
观众们喜欢看辩论赛,如同在斗兽场一样的心理,也接近看菜市场大妈斗嘴。
可是经历了六季,现在观众想要的是什么?
源源不断的思想输出,和更好的角度。
每个人都在这儿找到了共鸣,想要的就是不断索取更多,尤其是生活里出现的新问题。
辩手的辩论方式不是大问题,只要你的逻辑思维站得住,就是好辩手。
只是,五年时间,它的内容没能赶得上观众的思想。
辩手们也逐渐无法说服我们了。
莫名地会有种这样OK、那样OK,怎么都无所谓的感受。
本季话题,明显变得更老化且现实了一些。租房、熊孩子该不该教育、多喝热水这样的废话还要不要说等。
从第五季的时候辩题就已经是大问题了。
话题不敏感、不高危,它的可讨论程度有时候不足以让人深度挖掘。
问题的价值一旦被观众看轻,那么它后续的讨论就已经被人选择性忽略了。
譬如,职场菜鸟被前辈压榨,要不要say no?服务人员被顾客无理辱骂,该怼回去吗?异性好友脱单后,要不要和ta保持距离?
还有第六季,虽然有些回归水平,但还是少不了这样的问题,“新同事要不要发请帖邀请参加婚礼”。
即使再拔高境界,问题已经是观众心中既定的选择,打破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做法。
即使反方说出个花儿来,也不是适用性。
内容缺陷后吐槽大会,节目顺势自动降级,不惜搞各种噱头来煽动气氛,吸引观众。
疯子一度以为这节目在去年就要玩完了。
可奇怪的是,不管怎么被喷、短板有多明显,在内容输出型综艺较少的当下,《奇葩说》还是被观众所关注。
换做商业角度上来说,它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就连马东、还有一些联合创始人都说过,《奇葩说》的热度和流量比之前好了将近一倍,让他们野心膨胀,决心一季一季地做下去。
怎么在我们看来“将死”的它,这么能熬?
此前,“网生综艺”一直是短命鬼。
《姐姐好饿》、《Hello!女神》、《小哥喂喂喂》、《黑白星球》等多档网综都遭遇下架的命运,《吐槽大会》也是下架再上架,“优雅回归”。
对一个系列的综艺进行开发,不难。
不仅风险小、招商容易,产品的内容矩阵也将形成更为集中的节目共振效果,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影响力都将得到几何放大。
难的是内容输出“达标”。
《奇葩说》的五年,让观众见识到了爆炸脑洞和灵光一闪。一群博士、教授、奇葩分子跟你讲“流氓道理”,是罕见的。
不仅观众在鸡汤与毒药之间享受,市场也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导向。
《奇葩说》在“狡辩”、“撒泼”的外衣下,所创造的是良性舆论。观众们愿意去思考,也乐于参与。
同时,伴随着所谓的“市场下沉”。沉到我们认为的肤浅,多数人所困惑的,想要寻求的。
拼多多、快手、抖音,这些接地气的“low”领域覆盖了多数人的生活圈。
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容纳多数,规避少数。
起初的《奇葩说》以犀利独特出圈,在被熟知后转向投入大众怀抱,它没有做错。
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迎合。
刚开始的年轻态,逐渐成为了中年流。它抓住了老粉丝,也让新的节目形式和赛制抓住了新粉。
第四、五季的转型错位,第六季又匆匆拾起核心,节目知道市场要什么,辩手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所以才有了肖骁、大王的“做最好的自己”,一张白纸的颜如晶主动找爱情辩题。
未来市场的刚需,是提高节目品质,还有更为通俗的普世价值观。
辩题的世俗浅显、辩手们一个个“卖弄”煽情,假如排除憋不出内容这一点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只能说节目组很聪明。
一个系列综艺,最抓人的除了内容,就是情怀、成长。
第六季它做到了,作为长寿的半素人网综,《奇葩说》的求生欲在这一季溢出了屏幕。
身为观众,《奇葩说》作为长命独苗,我们的确希望它能越来越好。在商人眼中,它的可开发程度还有很大。
只是,奇葩们纷纷成长,放弃了最初的自己奇葩说辩手姜思达|第六季,它还能创造奇迹吗?,真的是好事吗?
网络环境比现实社会的更新迭代更加迅速,到了第六季就开始“卖情怀”,之后还要怎么抵得住呢?
背离初衷、内容匮乏,将会是它未来最难卸下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