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辩手席瑞|《奇葩说》黄执中:我一辈子都讨厌小孩 | 那些被孤立过的人
在之前奇葩说的辩题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忘情水”,你要不要喝?中,黄执中几乎颤抖地说不喜欢小孩,尤其是小学那种小王八蛋。这样冷酷愤怒的表达背后却是一段让人揪心的被排挤、孤立的经历。
他说在上小学时,因为个性有些怪,而被班上同学排挤。有同学就会趁他不在的时候,把汽水、可乐倒进他的饭盒里面。当他中午兴奋地打开饭盒时,里面是一团浆糊。
因为这段经历,他讨厌小孩,一辈子也不想生小孩。
黄执中辩论能力超强,是第三季的,在和其他辩手的相处中也彬彬有礼、谦卑,但总给人以距离感,他在辩论中也很少像其他辩手一样谈自己,显得有些理性而冰冷。
黄执中说:“你以前经历所造成的空洞脱口秀,花了一辈子都填不满”。
而理性和辩论就像是黄执中的盔甲,用来对抗这个世界的恶与不如意,也用来保护那个曾经因为伤害而造成的内心空洞。
被孤立带来的伤害
并不是所有被孤立的小孩都能找到自己的盔甲。
在心理咨询中,也常常会遇到有过被孤立遭遇的来访者。
在那些实施排挤的人看来,不过是一场整蛊,一个玩笑,而对被孤立的人来说,却是一场心灵上的灾难。很幸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经历。
就像黄执中所说「外表看似正常,内心炸成废墟」。而他们可能需要数年甚至一生来收拾灾难之后的残迹,疗愈伤口。
在心理学上,孤立、排挤现象可以称为一种社会排斥或者社会拒绝,是指由于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
一项脑神经科学(fMRI)研究发现,一个人在被排斥时激活的脑区和经历生理性痛苦的脑区相同。长期的社会排斥还会导致个体抑郁、更多的攻击性、自我调节能力的下降、以及低自尊。
而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社会排斥所产生的情绪是麻木感,而非剧烈的疼痛,被排斥者最终表现出情绪反应的缺乏奇葩说辩手席瑞|《奇葩说》黄执中:我一辈子都讨厌小孩 | 那些被孤立过的人,这是一种防御方式。
被孤立,并不是因为你不好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人被孤立一定是他们自己有问题!
没错,这就是很多人的逻辑,就是这些受害者身边的父母、老师、同伴的逻辑——别人孤立你,一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好。
其实并没有做得好与坏,可能仅仅是因为你有些不同。
记得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女生长得很漂亮,非常受男生欢迎,但她因此也受到了班级里许多女生的冷嘲热讽,而我也是那个旁观者,甚至是站在了大多数人这一边,疏远她。
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男同学奇葩说辩手席瑞,戴一副眼镜,总是爱问老师问题,每节课下课都要把老师留下来问问题,有同学就带着点讽刺的味道,称他为“ boy”。
我不知道他们当时是什么感受,也很少有人在意他们的感受。当我在咨询室里听到曾经被同学嘲讽、排挤过的来访者讲到自己的经历时,我看到了那个受伤小孩。他孤立无援,无助,自我怀疑,愤怒,羞耻…….
如果我再重新回到上学的时候,很想和他站在一边,支持他,而不是站在和大多数人那边。
奇葩说的另外一位辩手席瑞,他也是“有些不同”的人,一个比较女性化的男生。小时候他喜欢和女生一起跳橡皮筋,被同学嘲讽,他告诉了老师,
老师却说“为什么大家就嘲笑你?你为什么非要跟那群女孩子一起跳橡皮筋,为什么你不可以改变一下自己?”
席瑞并没有妥协、放弃自我奇葩说辩手席瑞,他挣扎着,还是坚持并尊重了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最终他也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当席瑞自己做了培训机构的老师,有一天,一个男孩告诉他,“老师,我穿了粉红色的衣服被别人笑了”,席瑞说“明天我陪你穿粉红色的衣服。”
但并不是所有人在面对排挤时都能够有如此的力量。
有一个女来访,初中的时候转学,到新学校以后几乎被班上所有的女生排挤,没有人和她说话,她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受欢迎,她的成绩很优异,转学后也一直名列前茅。她向妈妈倾诉,妈妈说“别人不喜欢你,你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
后来,她虽然努力地讨好、迎合同学的喜好,融入了新班级。但直到现在,她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总是小心翼翼,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在朋友面前表现得不够好,非常辛苦。
遭到孤立怎么办?
1. 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
当你被孤立时,会向朋友、老师、父母倾诉、求助脱口秀,但他们给你的反馈却是“你想多了”,“你太敏感了”,“你先反思一下自己”。你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更大的怀疑,这个时候你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你需要得到包扎和支持,被孤立的痛苦不亚于生理疼痛。
2. 寻找有力的社会支持
渴望归属于一个社会团体,被这个社会团体接纳、和他人形成为积极、稳定、持久的社会关系是人类最近本、最普遍的需求之一。而被孤立、排挤让你的这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你可以尝试寻找一些团体,在这样的团体中,你可以感觉到接纳、尊重和理解。
或者你也可以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成长or治疗团体建立这样的联结,处理被孤立带给你的负面情情绪,重建受损的自尊。
参考文献:
杜建政,夏冰雨.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98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