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脱口秀”吐槽大会,虽然只是玲花的一句玩笑话,但节目往往有“放大器”的作用,在这里忍不住说一下,先不要把豆豆的表演定义为“肢体语言脱口秀”。
“肢体语言”——它依然应该归结到“脱口秀表演”的“表演”二字之下脱口秀大会豆豆,而不是跳出来,成为脱口秀的又一个定语。
换句话说,其实哪一段脱口秀里,没有动作和表情的辅助呢?只不过是豆豆的脱口秀里,“含肢量”比较高罢了。
我承认——加入大量动作,在某些地方甚至直接用动作替代文本,撬动笑点——这是豆豆的表演风格——但也只能说,豆豆是一个表演能力比较强的脱口秀演员,或者说,他的脱口秀表演里面,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这一大亮点。
和王勉的“音乐脱口秀”不同脱口秀大会豆豆,在戏剧的分类里面,本身就有“音乐剧”这个类目,所以王勉的“音乐脱口秀”是有成立的基础在的。
在戏剧里面,也有一个强调肢体语言的分类,叫“默剧”。但……如果把这个概念沿用过来,脱口秀恐怕就要改成“闭口秀”了。
想起池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不知道脱口秀是什么样的,但应该不是这样的。”
我的确不是脱口秀行业的专家,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我所表达的也只是我个人的观感。
豆豆在《脱5》第七期(下)的表演,从比赛的角度来看,完成度很高,现场效果也不错。豆豆本身也是我喜欢的选手之一。
他的这种表演风格,和表演的尺寸,目前依然在摸索、调整、锤炼的过程中,还需要时间。
我只是比较反感,节目像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似的,迫不及待地给他贴上“肢体语言脱口秀”的的标签。
我们常说,要拓宽表达的边界、拓宽喜剧的边界,指的应该是,内容的边界,也就是大家经常争论的,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怎么说的问题。
但作为内容的载体——即表达的形式,应该是有边界的,否则就混为一谈了。
再多的定语和修饰,看似是在做形式的细分脱口秀演员,其实只是为了强行贴一个标签,增加卖点罢了。
还是不要把脱口秀演员,以及他们精心打磨的表演,装进一个罐头里,然后用“肉罐头”“猪肉罐头”“黑猪肉罐头”“多动黑猪肉罐头”……来区分。
这样的标签,也许短时间内,会突出演员的某个特点,让观众能更容易地记住他。但长时间来看,是不利于演员自我迭代和突破的。
看看志胜为了剪“刘海儿”有多吃力就明白了——额头上的刘海儿好剪,但观众心里的刘海儿难除。
让演员自由地去尝试、去创新,野蛮生长,多姿多态。
而不是稍微看到一点点趋势,就急吼吼地喷上定型发胶——这是商人对商品的态度。
不要把演员商品化。
最后,《脱5》的赛程过半,有一些心里话想说:
作为《脱口秀大会》的老观众,其实会逐渐走向一个更包容、接纳多元的心态。
我们接受节目质量的起起伏伏。
接受每个脱口秀演员表演状态的时好时坏。
我们接受“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在国内推广了几十年,依然不为大众所知——它的主要受众局限在网络新生代年轻观众的这个范围以内。
而笑果文化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一个“独大却弱”的姿态,成为这个行业的一面旗帜。
就像我们对《脱口秀大会》这个节目的态度:我们一边吐槽它,又一边守着它。
我们接受它的不单纯脱口秀大会豆豆|先不要把豆豆的表演定义为“肢体语言脱口秀”,在流量和资本面前欲拒还迎,是因为我们希望跻身这个行业的年轻演员们可以更好地活下去。
我们也知道大环境对内容创作而言,并不友好。
我们知道网络节目——或者说综艺节目,本质上是一场秀,它需要流量,需要热度,它需要被更广大的人群接受,哪怕要因此牺牲一个句子的简洁,铺垫大量求生欲强烈的定语;要砍掉一个观点里尖锐的部分,要为此隔靴搔痒。
是的,我们接受它的不完美,不是因为我们审美不足,只是从大局出发,希望等一等,让灵魂跟上来。
前提是,你要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