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政权建制(编辑:于宏远)

呼兰|脱口秀呼兰 admin 2年前 (2022-11-10) 106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呼兰政权建制(编辑:于宏远)

呼兰府志》记载;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辽南的契丹人称熟女真,其在北者为生女真;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合兰府水达达等路,为东北诸王的封地;明归属娘儿子都司统辖,为兀者卫所在地;清初为索伦部,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当时,于呼兰河设置了八个卡伦(即哨所);雍正十二年(1734年)筑呼兰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吉林将军于呼兰城至东江北地设立五处驿站;同治元年(1862年)在呼兰城东北境设呼兰厅,治所于巴彦苏苏(今巴彦县);光绪五年(1879年)设立呼兰副部统,归黑龙江将军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除了副部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呼兰厅升为府,并移治于呼兰城,隶属黑龙江省。

呼兰河流域为海西女真人的聚居地,当时河套地带水草肥美,是牧民最好的草场,大片的牛羊在宽阔的草地滚动,显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明政府对呼兰河流域极为重视,设官镇守、开垦拓荒、征收税赋、促进了呼兰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呼兰政权建制(编辑:于宏远)

清政府对呼兰河流域富饶的土地十分看好,历史上曾出现三次大开发,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呼兰河流域设八处哨所,防止流民进山采挖参苗和下河采撷河珠,但是对旗人发放土地,允许垦荒。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置呼兰城,虽然叫呼兰城,并没有按照关内制度修城墙,而是在城四周挖壕筑堤吐槽大会,以防沙俄与流寇滋扰。乾隆元年(1736年),呼兰设城守尉,建旗营、管理村屯,为黑龙江省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成为了黑龙江交通中枢,南边的兵员、工业品,北边的山产品、皮货等物资,悉数从呼兰河储运。当时辖界广大呼兰,东到鹤岗以东的松花江和黑龙江交界处,西至杜尔伯特旗,西北到齐齐哈尔,南至松花江,北至北安南境之通肯河。

乾隆二年(1737年),在呼兰河流域设官庄40所,以后逐年增加。由于清廷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族人进入东北,使呼兰发展速度放慢,人烟稀少,村落寥落,只有极少被流放的满蒙后裔在此间居住,苦其心志地熬岁月。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虑到沙皇对这片“龙兴地”觊觎并妄图侵占,清廷这才“弛禁开垦”,恩准关内诸地的老百姓到关东地区垦荒。此时大批旗人从京城迁入,他们“跑马占荒”,囤积大量荒地,然后招关内的农民开垦。

后来,清廷面向汉民,在呼兰河流域一次放荒200余万垧土地,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如潮水般涌入呼兰。从1868——1887年的19年间,呼兰的汉族人口增加了45倍。他们斩荆棘,辟草莽,把大片荒原开垦成良田。在呼兰城南隅设“恒积仓”,往黑龙江(爱辉)、墨尔根(嫩江)三江运粮20多万石,呼兰成为东北地区著名的“粮仓”。

呼兰政权建制(编辑:于宏远)

同治二年(1863年)设呼兰厅,后来又改设呼兰府,为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建置(以前为旗营制、兵民合一),管辖一州两县,即巴彦州、兰西县、木兰县,行政范围比以前缩小许多。这期间,关里的老百姓开始了“闯关东”,大量移民来到呼兰河流域了。呼兰城渐渐繁盛起来,城里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了。

清末自从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40多年间,呼兰地方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民众受苛捐杂税压榨,生活每况愈下,致使发生了数十起农民起义和暴动。光绪元年(1875年),吉林挖金工人孔广才起义队伍夺取船只北上,起义军所向披靡,他们焚烧了大小木兰达,进而猛攻巴彦苏苏,火烧了协领衙署,夺取军械后,乘胜直捣呼兰城;城守尉成庆两次出兵抵抗,都被农民起义军打得落花水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呼兰一带“与官兵喋血十年未尝败北的“打五省”于江,将呼兰清军管带傅岐标打死,把对阵的清兵击溃,震动了松花江两岸,官府闻风丧胆,飞报清廷,请求援兵围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为“教案”和义和团运动,沙俄军队借口保护“东清铁路”,攻占了哈尔滨,进而侵犯呼兰。全城人民积极支援清军抗战,军民同仇敌忾,掘城壕八尺深,凭此守备,多次打退沙俄军队的进攻。呼兰的义和团联合当地爱国清军和市民,捣毁了洋人教堂,枪决了法国传教士舒惟尼,酿成震惊中外的“教案”,连慈禧太后都束手无策。呼兰有不少筑路工人参加了义和团运动,他们烧教堂、拆铁路、砍电线杆、围攻俄寇,使俄国侵略者丧魂落魄,抱头鼠窜。

呼兰政权建制(编辑:于宏远)

当时,呼兰成为了黑龙江省东南门户,是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交通要道,是沟通两省经济、贸易、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的集散地。呼兰的粮食、豆类农产品不仅畅销省内外,也大量销往国外,民国初年,日本人涉足呼兰河流域,大量收购呼兰的豆饼、粮食,俄罗斯也有商人来呼兰收购农产品,里面掺杂着尔诈我虞的掠夺。只有呼兰河仍然那么透明,每年夏日,水流平心静气,如慈母般抚爱着两岸,河中帆影婆娑呼兰政权建制(编辑:于宏远),呼兰老城成为北方重要的埠头。当年的船运十分兴旺,有时候河道上百帆竞发,穿梭而过,呼兰河上的水运也曾经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当年,呼兰本埠拥有帆船200余只,外来船只也常有上百艘驶进,以呼兰码头为中心的呼兰河航线运输繁忙。马家船口、南河沿船口等主要码头向北部地区运送杂货,食盐、油、酒、白面、布匹、棉花、纸张(窗户纸)、麻类、铁锅等各种生活必需品,以及铁铧、锄钩、锄板、锄刀、马具等各种生产工具;铜铁锡铅制品(包括油灯、碗子、蜡台、祭祀用具),南北杂货一应俱全。归程则运来了粮食及农副山产品投放市场。

东清铁路通车后,呼兰市场的集散规模膨胀起来,客商移民往来如潮,新老区的物资交流更加频繁,在夏季只有呼兰河唯一的南北通道。民国初期,仅兰西的码头(双庙子)每年航运期输出呼兰的粮食近万吨;望奎码头(通江埠)高峰时日吞吐两千吨,年有货船七八百只进出。水路运量占全县总运量的40%;绥化出境的运粮船有五百只,入境的货船四百余只,水位高涨时可通小火轮,呼兰城渐渐显露出重要的地理位置。

呼兰政权建制(编辑:于宏远)

呼兰对“下江”的航运业务起步很早。“下江”是指呼兰河口进入松花江顺流而东的航程,松花江下游各城镇晚清民国时期几乎都与呼兰有水运联系。巴彦、木兰、通河、方正、三姓、汤原、佳木斯,东至桦川、富锦,以及同江等地,开发初期都吃过由呼兰帆船送去的小米、高粱和大葱白菜。呼兰一带所短缺的木柴与山货主要靠上述地区供给。近几十年,呼兰河水上运输日渐衰落,被火车运输所取代,最近又让公路运输独占了鳌头,成了呼兰区运输业的主要力量,而呼兰河几乎只成为观光旅游用场了。

呼兰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各种车辆络绎不绝。每年从10月封冻开始到第二年的二、三月份,更是交通繁忙的季节。白天,满城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往来车辆多达2000多辆,交通为之“壅塞”;深夜,车辆通过,“蹄铁踏地声震动枕席间”,简直使人难以入睡。光绪十八年(1892年)时呼兰呼兰城里常住人口约5万人,有烧锅(酒厂)31家、当铺20余家、杂货铺40余家、车马栈十几家、客店几十家,还有茶馆、说书馆等场合。那时,呼兰城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山货交易、粮食生意兴隆,商情之盛“几为全省之冠”,而作为娘娘庙的庙头,自然形成的集市,针头线脑、糖果玩具、古玩字画、皮货铁活……应有尽有,也让后来的“黑瞎子胡同”繁华热闹起来。不长的胡同里,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都有,说书馆、大烟馆、棺材铺、铁匠炉……给呼兰人留下了历史的回忆。当时,黑龙江省所需的经费有一半来自呼兰呼兰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省的物资中转地、经济中心了。

民国2年(1913年),“全国废除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呼兰为一等大县,巴彦州、兰西县、木兰县成为独立县份,直接归省统辖;1933年4月,松花江的江北松浦镇及16村划归哈尔滨特别市,呼兰地域渐渐“缩水”了。

呼兰一中吧_呼兰大侠图片_呼兰

民国前期,呼兰地方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呼兰是产粮大县,加上风调雨顺,连续多年粮食大丰收,在黑龙江省被誉为“呼海巴拜,绥化在外”的首位,当时有耕地近30万垧。呼兰境内的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的渔业资源丰富,而且鱼类品种多,促进了捕鱼业的发展,年产河鱼数百万公斤。交通邮电业发展很快,民国3年(1914年)成立呼兰电业局和呼兰电话公司,民国14年(1925年),成立兰海汽车公司,从呼兰乘车可以直达巴彦、兰西、绥化、海伦等地。又有“呼(兰)海(伦)铁路”,交通便利;呼兰轮船公司以公济号、先登号两艘客船往返于呼兰、哈尔滨两地,客货水运繁忙。此外奇葩说,从呼兰河沿松花江可达巴彦、木兰、通河、三姓(依兰)一带,呼兰河上有各种载货商船500多只。整条大河上帆影点点,在这条没有航标的大河上穿梭运行,颇为壮观。

呼兰的农业、交通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当时有万聚东、大顺栈等大车店30多家,天福号等饭店90多家,义和盛、同合春等绸缎、布匹杂货业260多家,广信当等当铺10多家,汇丰源钱庄、银号等40多家。现代公司、工厂也在呼兰得到发展。汽车公司、火磨公司、火柴公司、电灯公司、糖厂、印刷厂相继成立。手工业的造酒、硝磺、编织、毛笔、木石、五金、建筑业的砖瓦等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手工作坊到处可见,有木匠坊、铁匠炉、扎彩铺、皮货铺等,各种街头风味小吃比比皆是。外国资本也看好呼兰的消费市场,投资争夺市场。民国13年(1924年)在呼兰城内设代销店的外国公司有美孚洋行(石油)、英美烟草公司、亚细亚石油公司、卜内门洋碱公司、德士古(石油)、奥国满洲商业公司等六家。当时统计,呼兰城里工、商、服务等各种行业达1540余家。民国17年(1928年)呼海铁路全线通车后,又极大地促进了松浦、康金井、石人城、白奎堡等沿线城镇的发展。虽然哈尔滨与绥化、海伦等地相继发展起来,经济活跃,市场繁荣,呼兰的地方经济因受交通便利的影响,反而渐渐萧条了。

民国时期,呼兰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民国11年(1922年),呼兰同兴隆等25家旅店,同时罢店闭门,反对军队长期驻扎呼兰袭扰当地商民。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激起呼兰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帝国主义的仇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地声援运动。组织了“呼兰县沪难后援会”、“呼兰县学生联合会”、他们游行示威、演剧募捐、抵制日货,掀起了反帝爱国热潮。据考证,上个世纪30年代女作家萧红当时是女学生,她与同学前往富贵人家聚集地“八大家”募捐。

呼兰很早就建立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他们发动群众,组织“反日会”,到处撒传单、贴标语,进行抗日宣传。呼海路特支书记胡起组织铁路员工将松浦机车全部开出,运输马占山的抗日部队,为阻止日军北上,放火烧毁了呼兰河铁路大桥。日本军队占领呼兰后,当地的官吏大半散逃,呼兰也由此建立了维持会,后来又建立伪呼兰县公署。1937年,抗联三军部分战士在呼兰南房子一带狠狠打击了日伪军。广大人民群众,也采取隐蔽形式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白奎车站的列车颠覆,对青山车站的撞车事件,都是人民群众破坏铁路交通、进行抗日秘密活动的结果,有力地配合了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

喜欢 (0)
[打赏点吧]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