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演员表:从喻恩泰说起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有用
“那具体有什么用呢?”“……说不上来”
这两天,我们重温了喻恩泰的这些年
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
喻恩泰最近莫名其妙被挖宝了。
前有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真博士”喻恩泰的各种论文都被扒了出来,学术用的、生活情趣用的,都被万人崇拜:
后有万年配角王景春拿了中国第二个柏林影帝。喻恩泰作为他的大学老同学,及多年好友,这次为他发贺文,因为文采瞩目,和文化人间的惺惺相惜,被提上了热搜。
说起来也巧,此前大家爱讨论喻恩泰为什么不火,是因为他去读书了。如今大家爱赞叹喻恩泰为什么这么厉害,还是因为他去读书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千年难题,大概困扰过21世纪所有少男少女——
如果不考虑最近“文化人”标签的崛起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回到喻恩泰。
认识他的人,十个里九个更熟悉“吕秀才”。
作为一个讲道理的读书人,他手无缚鸡之力,平时是个软柿子,唯一绝不妥协的时候,就是说起读书这件事:
这正好是喻恩泰和吕秀才最统一的地方——爱读书。
算不上“三岁识千字”的神童,但喻恩泰也是中学时代的第一名,爸妈看他是“读书的料”,正经参加高考,志愿他填的是清华北大。
爱读书的人大多好奇心重。
但你见过
一个好奇 就报个艺校考考看
的人吗
喻恩泰就这么虎。
当年他爸为他学习好,把电视锁柜里好多年。他的好奇心就一直勾着,高考前去试了试上戏的“电视艺术”。
那么你又见过报个艺校试试,就可以被录取的吗?
喻恩泰可以,他被上戏提前录取了。
对爱打游戏的人来说,读什么大学,只能改变他的游戏区。对喻恩泰来说,念什么专业,只是改变了他潜心求学的方向。
21世纪就业压力那么大,同学们早起的鸟儿早接戏,喻恩泰就是能一心只读圣贤书。
接下来的本科四年,他年年第一。
毕业后,同班同学都在为生活奔命。陆毅2年6部剧霸屏了,董卿下定决心北漂了,薛佳凝那年也进了《粉红女郎》的剧组。
喻恩泰老实主持2年后,读书瘾又犯了。不挥一下衣袖,第一名录取上戏硕士,甚至还悠哉哉跑去英国交换。
读的是牛津大学的莎士比亚戏剧方向,顺便抢了牛津的全额奖学金。
这还不是他为了读书最虎的时候。
遵循吕秀才和喻恩泰统一的价值观,读书优先于名利。戏里吕秀才为考学之路,变卖知府爷爷留下的祖宅:
戏外喻恩泰为求学,事业上升期激流勇退,去考博士。
更准确地说,他去还了个读书债。债欠在2005年,当时他考上戏博士,第一名录取了,他却选择延读,去演《武林外传》。
结果“吕秀才”家喻户晓了,按理应当趁热打铁,初尝社会滋味的喻恩泰,又又又犯读书瘾了。
“演戏五六十岁还可以做,而且到时候会做得更好,但是读博士就是这几年时间了,还是想多读点书。”然后他拒掉十几部戏,重考了博士,这次是中戏。
读书债一还就是三年。
除了少量客串,喻恩泰三年里唯一的成绩,就一个话剧《暗恋桃花源》,他在里面演了个人生特跌宕的丑角儿。
自己无法生育、老婆跟人私通,他离家出走偶遇了桃花源,体会了一阵子非人的幸福后,又一朝回到残忍现实中:
戏里有各种大段喊叫、强情绪的台词,还要外化表现角色人生的跌宕,喻恩泰极其自虐地高完成度完成了角色。甚至因为角色反差太大,他未来的亲老婆,当年愣是没从台上认出他来。
然而……一问排这戏的考量,话题又回到读书了。
选择参加《暗恋桃花源》的排演,是因为排演的地方离中戏近——不耽误他好好读书。
当时当然有很多人称赞他,但更多人为他扼腕。
事业上升期跑回去念书,可不就是浪费了最好的年纪。说句更俗的:
费老大劲儿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想要见效快,刷履历表更有用。
他读书这3年,“小郭”已不再是“小郭”,姚晨和孙红雷演完了《潜伏》:
“老白”也不再是“老白”,沙溢搭档孙俪邓超演了《甜蜜蜜》的男二,角色是医学院高材生,一个默默付出的男二:
喻恩泰,就还是“吕秀才”
那如果想要厚积薄发,如今厚积的方法很多:
——从基层干起,用人脉垒起,成功学刷起,
哪个都比“读圣贤书”受待见。
其他行业,尚有不喜欢“书呆子”的风气,担心人“读书读傻了”。
表演行业更甚。
大导如李安,自己是硕士生,却不只不青睐高学历,甚至带一些避讳——因为演员的逻辑思维一强问心演员表,他的天然表现力便会有所削弱。喻恩泰自己认可这个理论,也曾经表态说:“在表演上未尽责任,在学术上问心无愧。”
甚至有怀疑他错过《色·戒》的剧本,就是因为学历太高——这部李安导演的作品,网上流传的演员表里一度有喻恩泰的名字问心演员表,拍摄却没他
就算他发现英语不好,咬咬牙把英语学到年级第一,能满足好胜心。
为演戏耽误读博,演完戏回去重考,能了却遗憾。
那么很多人还是看不懂,他去牛津交换,主动选了最难学的莎士比亚戏剧,每天为此斗志昂扬,奋战到凌晨两点——
费这么大的劲儿读书
出校门就再也用不上
何必呢?
喻恩泰没想这个问题,他属于先读爽了再说。
然后,生活的绝美之处就来了。
他挑灯夜读的时候大概也没想过,在国内实用价值为0的莎剧,真有一天能用上,还是用在情景喜剧里:
当年这句话一度被疯传,因为深度而不失风趣,常驻80、90后的QQ签名栏。
更没想到的是,16年后,一档专讲配音的综艺《声临其境》横空出世,莎剧竟然拥有了舞台。喻恩泰直接挑战了莎士比亚男性独白中,公认最难的一段:
现场从评委到观看席的人表情都是这样的:
费这么大的劲儿读书,出校门就再也用不上,何必呢——这句话有个隐形BUG:没过完这辈子,你怎么知道,读的书,它用不上呢?
至于具体有什么用,大多读书人不爱想这个。但如果真的要论问心演员表,读书的用处大到能救命。
举个例子:
读书让人有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能干嘛?
能解决“一夜爆红”膨胀的人性问题。
怎么解决?
当年喻恩泰也爆红过,在演完《武林外传》之后,全国人民都认识“吕秀才”,好多孩子的哲学启蒙就是剧里他那段说杀:
而喻恩泰并没有飘飘然,连先膨胀、后冷却的过程都没有。他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东西,而自己离“好”还很远。
后期演得吃力,有一部分原因,是实践跟不上理论。甚至现场剧组其他人演着,自己着迷于观看,就出戏了,多亏剧组人多,才不会被观众发现。
所以,读书有什么用:知道你离好有多远后,从根源上,杜绝自满。
再比如:
读书能让人懂得享受
享受看起来没用的东西
懂得享受会有什么用呢?
能解决当代年轻人“焦虑”的常态。
怎么解决?
当年喻恩泰断断续续花14年,读完了博士。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小侄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我在读大学;小侄女儿读到大学了,我还在读大学。”
关键读完了书,好机会也轮不到他,他经常要在烂剧烂片里打滚:
换作任何一个当代年轻人,很容易开始吃不下、睡不着,心态不好的开始胆汁逆流,暴躁一点的已经想报复社会了。
而喻恩泰,不管演什么角色,他……在享受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理论研究和表演用的是两个脑子,两种思维,那读完书一个月演的效果是什么,读完书一年演的效果又是什么呢。
他慢悠悠地迎来了慢悠悠的剧问心演员表:从喻恩泰说起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大秦帝国》问心演员表:从喻恩泰说起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然后开始琢磨自己是表现历史上有争议的张仪,是用“素描的演法”,还是用“油画的演法”。
所以,懂得享受有什么用——为结果焦虑,不如品味过程。
甚至:
读书能加强人的穿透力
那穿透力又有什么用呢?
能让你变美。
怎么变美?
还是演《大秦帝国》的喻恩泰。
他决定“素描地”表现张仪后,进行了一番策划,没有手机、物质生活简单的古人,应该偏乡土感。那么就嘱咐化妆师,痘不用遮,胡子尽可能要糙——于是观众看见古人的眼神,从一张古人的脸上透出来:
到了《火锅英雄》里,他要演一个开火锅店的老实巴交“受气包”。他吃遍了火锅店,找到了人物状态,为角色增肥到大家伙儿又认不出他:
回到现实生活中,他向来大素脸,但配上谈吐,就是儒雅。所以,穿透力到底有什么用——与其费力整成别人,不如找到自己的美。
还有最显然的一件事:
读书还能让人快乐
谁读谁知道
大多让人快乐的事,做多了就容易反噬。
比如名,比如利,比如欲。
但读书,读再多都不会反噬。
读金庸有读金庸的快乐,读卢梭有读卢梭的快乐,读莎士比亚有读莎士比亚的快乐,安全且让人满足。说到底,读书的短期作用,基本没有,长期作用,遍地都是。
与其再纠结于:大好的年纪,为什么要去读书呢?
不如反问一句:大好的年纪,为什么不去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