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高双星被揭穿是第几集:《人生之路》:全版高加林揉碎,并激励了我的心
由总台央视、爱奇艺出品,当代时光制作及联合出品,阎建钢执导,洪靖惠、未夕编剧,陈晓、李沁领衔主演的《人生之路》,3月20日在央视一套与爱奇艺同步播出。该剧取材于著名作家路遥代表作《人生》,剧作在原著基础上,对故事与人物进行了富有时代感的呈现,同时也依据观众想要全面了解高加林“完整人生”的需求,对路遥作品进行了适度改编与延展叙事。
以“高考”为关键词人生之路高双星被揭穿是第几集,还原八十年代时代氛围与人心
“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被路遥引述在《人生》扉页上的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年轻人的人生观,也成为几代年轻人对机会来临时所产生的普遍认知。《人生之路》前几集剧情,以“高考”为关键词,营造出了浓厚的八十年代生活与思想氛围,在相对简单、单纯的生存环境下,“高考”使得当时的全民人生之路高双星被揭穿是第几集,都绷紧了一根松不下来的弦。
一名考生被抬出考场,四名考生交了白卷,考试还未结束,教室门口蹲满了沮丧的学生,《人生之路》所刻画的这一情形,符合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生普遍缺乏知识底子,准备不充分的窘迫状态,高加林所在的县城,更是几年没考出一名大学生,这样的紧张环境,让当下的观众都能由衷地捕捉到高压气息。当高三学生参加高考完离校,学校的大门被一把锁紧闭,《人生之路》对学校门口的冷寂状况进行了一段蒙太奇处理,配上让人身临其境般的音乐,失落与绝望感仿佛溢出于屏幕。
高双星作为电视剧新添加进来的人物,在剧中起到了“鲶鱼作用”,他不仅让高加林的命运在年轻那一阶段时变得更为苦涩,也搅动剧中人物关系发生了更多复杂的纠结与冲撞,对人性的深度刻画起到了推动作用,高双星的父亲高明楼,利用村主任的身份把高加林的“录取通知书”变成了自己儿子的,这对父子并非心安理得地享用这份偷来的荣耀,剧作在这对父子良心上所受的折磨,给予了不少篇幅的刻画人生之路高双星被揭穿是第几集:《人生之路》:全版高加林揉碎,并激励了我的心,其中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高双星深夜去找高加林,要坦白顶替上大学的真相,高明楼慌慌张张赶来劝阻,出于对大好前程的向往,这对父子最后还是昧心隐瞒了真相。这样的情节,除了让人看到资源匮乏背景下利益争夺的残忍外,也让人反思当时相关制度的缺失与遗憾。
以“高考顶替”为入口展开整个故事,使《人生之路》这部年代剧拥有了更多现实主义元素,过去几十年来,高考顶替事件不时被媒体曝出,每次都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规则与制度的完善,并没有使“高考顶替”现象彻底杜绝,因此,《人生之路》对于这一现象的表达,深具反思与批判意义,而从时下社交媒体上不断被传出的“高考生宣誓视频”来看,公众对高考的看法依然根深蒂固,这其中,有积极励志的一面,也有狭隘偏颇的一面,《人生之路》带观众再次领略八十年代的时代氛围与人心。
文化界时常怀念八十年代,是因为那个年代希望萌发,一切都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姿态,理想主义四处开花,且能找到落地生根的地方,但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尤其是落后地区小城与乡村而言,八十年代还有诸多束缚与挣扎捆绑于人们身上,通过高加林这名年轻人的遭遇,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如何在困境之下,通过努力与拼搏改变自身命运,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谁表达好了“委屈”,谁就赢得了观众
路遥的文字朴实无华,从来不通过刻意讲究的遣词造句来吸引读者,也极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文学方面的炫技,而之所以他的小说数十年来魅力不减,赢得几代读者喜爱,恐怕还在于他擅长通过个体故事,来反应群体的人生与命运,就像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评价的那样,“当我们拿起《人生》的时候,我想亿万人都会觉得这说的是我的事,是我的情感。”
电视剧《人生之路》在精神上继承了路遥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它讲的是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等人的故事,但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与自身情感与价值观进行对应的地方。之所以这部剧能够在情感层面抓住观众眼球,是因为可以从中敏感地捕捉到了一种或可被形容为“委屈”的情感元素。可以说,路遥是写“委屈”写得最好的作家之一,而作为影视作品,谁表达好了“委屈”,谁就赢得了观众,毕竟,“委屈”是非常能够第一时间引起观众共鸣的情绪,谁都能在“委屈”中,看到自身的影子。
《人生之路》最委屈的当然是高加林,他的高校“录取通知书”被藏匿与冒用了,对此一无所知的他,却认为是自己失败没有考上,他不吃不喝不下床,以这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电视剧还用不说话、踹树等细节,来表现高加林的郁闷,他的想不通,他的莫名所以,其实也是一代代年轻人面对苦难与委屈时的第一反应,只不过,有人像后来的高加林那样走了出来人生之路高双星被揭穿是第几集:《人生之路》:全版高加林揉碎,并激励了我的心,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里,有人却从此萎靡不振,拒绝再反抗。但即便后来成功如高加林者,也没法对自己遭受的最大委屈释然,不可原谅,不能原谅,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后来的人再次被委屈袭击。
无论在书中还是剧中,巧珍的委屈,一点儿也不弱于高加林。在第三集剧情中,巧珍的好言相劝,还有她送来的一篮子“甜甜蜜蜜”的蒸馍,帮助高加林走出了“落榜”困境,李沁饰演的巧珍,通过准确的肢体语言与表情细节,把一个只懂得牺牲与付出的陕西山里女娃,塑造得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人生之路》作为电视剧,赋予了巧珍以可信、可爱、可敬形象的同时,也把这个人物塑造的细腻、丰满。与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剧集赋予了她更加的独立自主的气质。在目前已播出的几集里,她已显露出做生意的头脑,为以后进入上海站稳脚跟埋下了伏笔。
巧珍与高加林作为过去时代两个性别的代言人,身上的闪光点是远远多于缺点的,除却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他们身上都散发着经历沙砾磨砺后珍珠般的光芒,而拥有这种光芒的人,恰是中国文学与影视长廊中最为令人难忘的形象。
高加林的父亲母亲,老实厚道的马拴……剧中的这些老实人,构成了漫长乡村生活的善良底色,他们与他们的敌对一方,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居住在一起的“人生”全部,在这样的群体人生中,赢与输,美与丑,善与恶,其实都已经画好了边界,剩下的是本能与抉择的对抗,那些可以战胜本能作出正确选择的人,通过文艺载体的传播,作为榜样的力量,其实成为公众精神生活中的财富,得以不断被追随,这是今天我们看《人生之路》的意义所在。
未来剧情值得期待,城乡差异更能折射人生百态
《人生之路》中高家村的年轻人口中常说到两个地名,一个是西安,一个是上海,对他们来说,这两个地方可以帮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实现人生理想价值。《人生之路》把剧情延展到了上海,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马栓这些在陕北高原的滋养下成长起来年轻人,带着各自的人生轨迹汇集到上海这座城市,他们在工作、生活、情感等层面再次碰撞与交织,让《人生》的下半篇,更具看点和深度。
《人生之路》的创作,遵循了路遥在真实人生经历、作品与采访等方面所展现的路径,高加林在上海,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路遥在西安的翻版。当一名乡村的奋斗者,以成功者的姿态在城市拥有一席之地时,他心目中的城市与乡村,才更具备戏剧冲突,他个人内心的矛盾与牵绊,也会因此成为城乡差异的最佳载体。
《人生之路》采取了一些新颖的手法,来充实乡土题材的新鲜感,这包括第一集开头时自行车“跑酷”式的开场,使用强调心理变化的音乐来烘托制造气氛,但毕竟《人生之路》前面内容部分,不少乡土题材电视剧表达过,相比之下,后续在上海的剧情,以及角色从上海返乡时的剧情更值得期待,尤其是当高加林在城市有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后,如何评价自己出生的乡村,以及一路拼杀到大城市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从《人生之路》通过分剧情介绍传递出来的格局看,主人公后半程的“人生之路”人生之路高双星被揭穿是第几集,是在陕西和上海交叉推进的。但通过片花等方面的视频信息来看,剧作并未因为城市元素的介入而产生视觉或观感方面的分裂感,这仍然是一部以乡村生活为底色、并且不断对城乡差异进行打量与思考的电视剧,从高家村到上海的无痕转换,这很考验主创团队的调校与适应能力,从目前剧作展示出来的氛围看,主创对此胸有成竹。
《人生之路》是一部独特的剧,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改编自路遥的经典之作,也在于它延展了原著的故事线,更在于它代入了大众视角,可以这么认为,《人生之路》并非出于致敬的目的而拍摄,而是基于对过去几十年的全盘观察,进而给剧作赋予了更多的当下性,让观众对“人生”既充满过去式的感叹,也拥有令人百感交集、五味杂陈的不同年代体验。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看到网上有人问:年轻演员为什么不说方言?我想应该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没有局限于陕北一隅。不用方言,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时,就不用倒口了。也有人问,为什么把剧中人的脸化得那么黑?这应该是对原生态肤色的一种还原,当他们后来进入上海后,肤色也就慢慢发生了变化…其实,艺术创作没有标准答案,自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