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张铁林|《吐槽大会》如何把握吐槽尺度:起于自黑,止于扫射
《吐槽大会》第一季收官了。模式、嘉宾、段子、洗白、技巧、搭配等等,确实有四两拨千斤之效,追随者众。这些,今天我们就不提了。
十期节目看下来,很明显——高成本的人力轮换看起来很新鲜,但许多“吐槽”其实是有方法论的。于是,我就一直在琢磨:立靶与打靶,这里面的尺度到底是什么?
一、吐槽的标准是什么?
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古代文明人对待骂人这事,其实是有三条底线的:1、不骂对方父母。就人论人,就事论事,不要扯上父母。2、不要以对方的身体缺陷,来进行攻击。人生下来形态各异,难免有瑕疵,不要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很难改变的事实(现在医学发达可以微改变,这是后话)。3、不要出现粗鄙之语。要文明用语,全程不出现一个脏字最好。骂了像没骂一样,最厉害。
当然,我这里说的骂人,并不等同于时下的“吐槽”。骂人肯定是有强烈的利益动机的,一来一回,解恨又显本事。《吐槽大会》上的动嘴,很大程度上是节目动机,可有可无。
《吐槽大会》的骨子里,其实有美国原模式《 Roast》的影子。很多看了美国版的网友,对中国版嗤之以鼻。这种人,根本不知道走油锅的人是什么感受。美国版的确好看,但这种好看是建立在放飞自我的基础上的——满屏生殖器,拿人种说事,最恐怖的是对着聋哑人张开大腿要求读唇语……我的天!我们这儿聊个保安、寡妇都会被说歧视吐槽大会张铁林,这底线怎么敢复制?
特朗普上《喜剧中心吐槽大会》,里面女嘉宾的话语很粗鲁。
回到当下的吐槽边界,天花板应该是赵本山了。《南方周末》曾有深度长文报道,“赵本山讽刺权贵,小品到小舅子为止,电视剧到乡长为止。”全国标准,世界合家欢,这个打样至今还有效。别看其他作品动的级别很高,没有“尚方宝剑”,谁敢越雷池半步?
从古代扯到国外,再从国外聊到当下,那都是艺术家的事。可是,平民百姓吐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好男不跟女斗!只要她哭了,就是我理亏!只要让你感觉到不舒服,我就住嘴……各有标准,随便对号入座。
为什么要扯这么一大堆,其实就是让大家看看“江湖”与“庙堂”的吐槽水位。
二、《吐槽大会》的方法论
一个主持人+一个主咖+几个副咖,组成一个局。他们在一起干什么呢?立靶子,打靶子。动口不动手。
整季看下来,大抵如是:
——说自己。通俗点讲,就是“自黑”。要聊天之前,总得暖个场不是,大概相当于“小弟不才,巴拉巴拉”之类的。明星们自黑,其实是有技巧的。宁静、刘芸总提暴脾气;李湘见别人说完场子挺热,于是自己也搭车说说胖这回事;李小璐主动提不红;朱桢称“自己婚礼都想主持,所以结两次婚”;曾毅在台上不停地“哟哟”,满足网友看热闹的心态……
面对宁静吐槽太胖,李湘哈哈大笑。
请注意,这些自黑其实是有尺度的。也就是说,说出来不尴尬,被传出去无伤大雅,还能显示豁达。
——说现场。这个现场,其实是指现场的人,主咖们请来专门吐槽自己的“好友们”。为什么要在好友们上面打个引号,主要是因为——有些人确实是太牵强了,合作过一期节目,甚至连名字都不太记得,这也能叫好友?哈哈!
说现场“好友”,这个关系链里面有很多的吐槽招数。我选了几种最常见的:
吐槽职业。纵观整季《吐槽大会》,嘉宾的领域都是在演艺的大范围内去细分。观众看起来,可能觉得是在吐槽他们的职业。
主持系列,陈汉典功底差、张绍刚打人不尊重嘉宾、黄子佼爱跑三四线电视台等。
演员系列,小沈阳不差钱只差作品、周杰爱耍大牌打人、张铁林演戏总瞪眼、叫兽的电影是烂片、郑恺靠一个屁走红等。
歌手系列,沙宝亮、凤凰传奇来来回回就那几首歌,大张伟抄袭、吴莫愁聊假唱。
跨界系列,宁静主持搞砸金鹰节、黄子佼卖书不咋地、张绍刚宁静票房太丢人、唐国强乱接广告代言、李艾做过微商等。
吐槽身体。男女老少,很少有被放过。“瞿颖阿姨,不!瞿颖姐姐”;说韩乔生六十几岁看不清电视上的球员;周韦彤穿着暴露;李小璐整容;李艾撞脸黄渤;蔡国庆颜值高,被指侮辱“老来得子”;李诞眼皮是割的,染发很醒目;小沈阳调侃宋小宝肤色“我喝多少酱油才能像他那样”;史航被高级黑“存在即合理”。
当然,节目还有杀手锏。对于观众不是很了解的明星,全部冠以“娘炮”:沈凌娘炮,孔连顺娘炮,刘维娘炮,姜思达娘炮……这个词,真是万能。
吐槽感情。所有的节目,我是说所有的节目,都想消费明星的感情。《吐槽大会》是怎么做的呢?黄子佼劈腿被无意间带出;当瞿颖听到张亚东名字时脸是僵的;郑钧“为什么会迷上你,我的灰姑娘”是写给刘芸的吗;李湘赚钱养家,王岳伦貌美如花;何洁为了让李宇春参加自己的婚礼,决定再结一次婚等等。
面对苏醒说邀请李宇春再参加婚礼一事,何洁表示“特别棒”。
最后,节目组面对任何人都可以说一句话,那就是——你过气了。“这是什么破节目,你们看看请了些什么人”;小沈阳“事业死了,但人没死”;刘仪伟“作为前辈,没一点可学习的”;张亮“要不是天天够不到麦,也轮不到我来这里”;SNH48“一个粉丝养200个明星,那是饲养”……够了吧?节目组真有很多理由来证明这些明星“过气了”。
——说现象。很多主咖从自己开始说,但也有老饕直接盖帽。人来了,但是不说在场者,而是吐槽大环境。这个意义就牛了。表现最好的是唐国强那期。
王刚的吐槽,被指段数很高。
王刚说徐浩时,这样表示:“徐浩是吧,小鲜肉一枚。孩子我必须告诉你,我们演员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呢,必须要做一个选择:做小鲜肉呢,还是演技好一点呢?你看,我和唐国强老师当初就都选择了演技好。结果怎么样呢?后悔啊!演技好有什么用呀?有应援团吗?有什么见面会吗?有人在卧室贴上你的照片吗?”这是在吐槽小鲜肉流行、实力派被冷落的现状。
唐国强借吐槽张大大,谈当下的明星耍大牌:“现在有些年轻人呐,名气不大架子很大啊!身边都有保镖了。”紧接着,又炮轰明星高片酬,“现在片酬越来越高,好的作品越来越少,这是个怪现象呀。你想一想,一部电视剧50%-60%的钱都让主演拿跑了,那配角怎么办?置景道具美工摄像导演编剧都得拿钱啊!没钱怎么办?找便宜货。便宜无好货是不是?你说说,就这种烂片子你要拍三个,谁还找你啊!”
——乱扫射。这个扫射,也可以说成是躺枪。不在场者被提及,都属于这个范畴。因为节目调性与明星属性的局限性,需要不断拓宽节目的观看群,所以需要这些扫射。
黄子佼被吐槽。
比如,黄子佼上台时自称黄子韬,也顺便把节目组敲不到黄子韬的事实摆了出来。王建国模仿本山传媒周云鹏快速说话,拿了当期的“Talk King”。主持人李晨现身,结果“跑男”李晨被拿出来说事,还带上范冰冰,令人捧腹。
再比如,池子、李诞会提及鹿晗、易烊千玺等走红的明星,口里说的是“知识点”,其实就是借机溜一把粉。这样的扫射,是水到渠成之事,机灵抖得还不错。
李诞与池子靠头发获得拥趸。
但是,有些时候的扫射,却很难把握尺度。宁静大喊不愿意跟巩俐对比;郭德纲被暗讽抄袭;张杰被说靠老婆;请张大大主持场外婚礼因为他不红;张绍刚不下岗被称是“吐槽届的景甜”;赵哥来是因为节目组请不起小S;没有沙溢,安吉就是“大城市宋仲基”;汪涵与何炅“确实”私下不联络;凤凰传奇称与张杰很像,意思是都很土……这样做,没礼貌是一回事,而且风险特别大。关系会搞僵吐槽大会张铁林,还会得罪人。
三、嘉宾该怎样吐槽?
很简单,这个节目是做给谁看的,他们想看什么吐槽。做到心中有粉丝,靶子就不难打。
说实话,光是看嘉宾的话,估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预设的吐槽场景。可节目最后呈现出来的,多多少少有点不够尽兴。
说说我的预想吧。李湘,应该要聊当下女主持人青黄不接的现状。曹云金,除了聊与郭德纲的恩怨外,还可以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黑自己。王祖蓝,应该吐槽香港艺人北上发展的不容易。唐国强那期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但是对于他接山寨广告的事,有点一笔带过。蔡国庆不聊聊当下歌坛的现状?大张伟、薛之谦应该谈谈综艺乱象。李小璐本身的槽点太多了,这一次还算有诚意。小沈阳感觉玩不起啊,不得说说本山传媒弟子的发展以及当下搞笑市场的尴尬?凤凰传奇不错,那几首破歌+会不会解散等,都有提及。
曹云金模仿郭德纲,效果很好。
当然,这些是我的预想。因人而异。
另外,说社会现象这种做法,还有很强的扩增空间,应该加重笔墨。很多时候,主咖最后忙于回击朋友们的吐槽,反而对点睛之笔有点不够重视,而且铺的梗有点硬。要知道,那才是节目往回拉以及节目长远的根本。鸡毛蒜皮的小事,吐吐槽也就算了。但是大是大非,需要目标用户也就是年轻人们知道。
也许你会说,我们有王刚有唐国强,他们说得够好了,但我觉得还不够。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现在看任何一期,要依旧不过时。但是有几期能做到?
最后说说节目的边界吧。毕竟,私下开玩笑与上节目在大庭广众下聊天,还是不一样的。
小沈阳很介意别人说自己不火。
1、一些比较狠的吐槽,还是要充分尊重当事人。比如,说小沈阳不红这事,他现场的表情已经明显表现出了不悦。现场请小孩“谢飞机”来,这是个很奇怪的操作。大人们的世界,没必要让孩子们掺和。吐槽已经结婚两次的朱桢,还要再结婚一次,过了。李亚男说与王祖蓝接吻感觉像是在灌篮,满屏透出了尴尬。再看看现场明星们有动手丢东西的行为,应该是最直接的反应。
2、没有证据的狭隘认知,是很危险的。郑恺的走红,是不是只靠一个屁?虽然张绍刚有找补,“郑恺好歹有个屁吐槽大会张铁林|《吐槽大会》如何把握吐槽尺度:起于自黑,止于扫射,有些人连个屁都没有”,但我觉得这掩盖不了编剧组的局限性。张亮靠儿子、李湘靠女儿、沙溢靠儿子?太扯了。
郑恺在《跑男》里的屁,成为了成名的象征?
3、节目里有一些段子,明显是胡编的。如果当事人当场用微表情进行了否认,那还算好的。怕就怕很多网友当真了,那就麻烦了。比如很多网友听了苏醒的吐槽,真以为何洁已经离婚了。(虽然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离婚了,但是这种争议还是要看到实锤。)
苏醒回应“何洁离婚”。
一句话,录完节目后没有再配合宣传的明星,大多数是很介意的。
吐槽这玩意儿真的很神奇,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气氛做合适的事,过后再回味,总会多几分想法。要拿捏好尺度,除了置前,还要考虑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