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舟人物简介:宁乡人与大西北

剧情介绍 admin 11个月前 (12-05) 137次浏览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宁远舟人物简介:宁乡人与大西北

2011年9月,乌鲁木齐市政协来宁乡寻访1911年在迪化起义中牺牲的刘先俊史料。返回新疆后,同来的崔保新主任整理成《刘先俊与陶森甲》一文。通过此文,可以窥探到晚清时期,宁乡人在大西北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宁远舟人物简介:宁乡人与大西北

刘先俊与陶森甲

崔保新

2011年9月7日,笔者在宁乡县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夏时、著名辛亥革命元勋黄钺之子黄祖同先生陪同下,一起到刘先俊家乡宁乡道林镇河清村作探访,目的有三:一是寻找刘先俊的后人及墓地;二是为其后人可能保留的刘先俊的遗物拍照;三是记录刘先俊后人的口述历史。

河清村党总支书记蒋丙洪身材高大,脸色黝黑,说一口浓浓的宁乡话。他带我们奔忙了一个上午,先后询问了几位七旬老人,都说不知有刘先俊这个人。我们到74岁的刘汉平老人家中探访,他拿出了家里珍藏的《六修泉塘刘氏族谱》,其中也没有找到刘先俊的名字。下午,道林镇党政办的办事员又给下辖的村里打了一通电话,只有一种回答:不知有此人,更不知100年前发生在新疆迪化起义这件事。

河清村的人不知道刘先俊其人,并不说明刘先俊不存在。笔者在宁乡县档案馆找到了刘先俊的信息。在民国三十年(1941)出版的《宁乡县新志》中,有两处提及刘先俊:“在卷三•忠烈表第七(甲)历年战役官兵死事”中,第一个人物就是刘先俊:“刘先俊,清军官,起义被害,有传”;在《宁乡县新志•人物传》中记载:“刘先俊字定坤,麟峰乡人,清光绪年间留学日本东京体育学校。回国后,历充江南将备学堂及三江师范教员、镇江巡防营管带。县人陶森甲,官江苏,拔赏之。宣统三年(1911),推荐新疆巡抚袁大化,委充新军教练官。无何武昌事起,先俊联湘籍军人及巡警谋响应,并结合忠义堂党人同时举事,亲入巡警队任指挥。事泄,大化令新军围捕。或讽逸去,先俊曰:首事者我也,我去如同人何?遂获,从容就义。巡警九十四人同日殉,湘人尤多云。”

宁远舟人物简介:宁乡人与大西北

在1993年出版的《宁乡县志》中,也有刘先俊的记载:“刘先俊(1982-1911),道林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宣统三年(1911)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任新军训导,策动起义,响应武昌起义。十二月二十八日,率100余志士攻占协署衙门后,分兵攻打抚署、陆军炮营等处,被捕牺牲。”

在这两部相差52年的宁乡县治中,都有关于刘先俊生平简介记载,由此可见刘先俊在家乡的地位不凡。就生平简介内容而言,可谓大同小异,小异之处有三:其一,刘先俊究竟毕业于东京体育学校,还是日本士官学校?或者二者本身就是一所学校?其二,刘先俊充任新军教练官,具体任职为训导;其三,刘先俊到新疆任职,是由“县人陶森甲,官江苏,拔赏之”。陶森甲是刘先俊赴新疆的关键人物。

陶森甲是何许人?在1941年刊印的《宁乡县志》中,有陶森甲的简介:“陶森甲字矩林,清寿春镇总兵,民国在辰沅永靖观察使。清史志有传。”1993年出版的《宁乡县志》中云:“陶森甲(1952-1912)字矩林。道林人。清光绪副贡。曾赴俄、德、奥、日考察军事,回国后创办武备学堂。民国元年任辰沅永靖观察使。”(《宁乡县志•人物简介》第603页)

陶森甲为什么拔赏刘先俊,并推荐给新疆巡抚袁大化?陶森甲与刘先俊是何关系?1991年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魏长洪的撰文,似乎揭开了这个谜:“袁大化巡抚新疆,招募将才。刘的舅父陶森甲为袁的旧友。鼓励刘到新疆投袁以施展抱负。1911年10月22 日,刘先俊—行抵迪化。袁大化认为刘是留日学生,又是湖南人,路经陕西等地,疑其与各地革命党人有联系,仅委刘为新疆督练公所教练官,不给军权。刘拒绝任职,袁又以金钱收买,也遭拒绝。刘请给驿马东归,袁怕他沿途煽动革命,拒不拨给驿马,使刘等滞留迪化。” (《新疆辛亥革命史料选编-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专辑》第132页新疆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9)

上述史料为我们揭示了以下信息:一是说刘先俊为青年才俊,已在军界崭露头角;二是说刘先俊的舅父为陶森甲(从宁乡县志简介中,我们只知道刘先俊与陶森甲是同乡,刘先俊得到陶森甲拔赏,还看不出他们有亲戚关系);三是说陶森甲与袁大化为旧交;四是说陶森甲向新疆巡抚袁大化推荐自己的外甥;五是袁大化卖了旧交陶森甲面子,接受了刘先俊,但不给实权,因为怀疑他是革命党人;六是刘先俊拒绝袁大化任命,显然与他原先预期有较大差距;七是袁大化不愿或得罪不起陶森甲,想用金钱摆平眼前的难题,刘先俊不买账;八是刘先俊滞留迪化,袁大化忧心忡忡。

此时,分别代表封建势力的袁大化与代表革命势力的刘先俊之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一个多月后,迪化起义爆发,因袁大化早有防范,刘先俊起义失败后被捕。据1912年10月1日《民立报》报道称:

“刘鼎(定)坤被捕时巳晚,至翌日早,袁在督练公所问起事理由,刘慨然谓之曰;当武汉举义之日,予曾劝尔反正,不料尔奴心太甚,今晚被执,速杀而巳,夫复何言?袁复问党人名目,烈士曰:杀尔者,我也;欲反正者亦我也,此外并无一人,求救我勿株连他人。袁又问何以不跪,烈士勃然大怒曰:我堂堂黄帝子孙,岂跪尔汉族贼子,虏廷走狗。事成则我杀尔,事不成则尔杀我,何必支离屑碎以厌人听闻。袁抚蛙怒,令速杀之,烈士慷慨就义,至死未跪。”(民国元年10月1日上海民立报)《新疆风暴七十年》第42页)

细细品读这段文字,其中透漏的信息耐人寻味。一是刘先俊为什么没有当场被杀?二是袁大化为什么要亲自审问他?三是袁大化为什么要刘先俊跪下?四是刘先俊为何口出狂言,敢对袁大化不敬?其中除了保守与进步、革命与反革命的立场对立之外,或多或少有些个人情感纠葛在其中。以常理推论,袁大化与陶森甲为旧友关系,没有口供便杀了刘先俊,以后不好向陶森甲交待;袁大化与陶森甲是平辈,刘先俊的辈分自然低一辈,袁大化呵斥刘先俊,你晚辈见了长辈如何不跪,成何体统!但他们之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革命。毛泽东直言不讳地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做文章,不能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力,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斗争!革命可以大义灭亲,袁大化与刘先俊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笔者虽然没有找到刘先俊尸骨运回家乡的直接信息与物证,但了解到了刘先俊与陶森甲的关系宁远舟人物简介:宁乡人与大西北,即决定从陶森甲入手,迂回发现刘先俊的信息。

在宁乡道林镇河清村,我们找到了陶森甲老宅院的所在地。如今,住在一所普通平房里的主人已不姓陶,年逾70的老人说,这里就是当年陶家庄园的一部分。他指着一段残存的院墙说,这就是当年陶宅的老院墙。穿过平房的堂屋,后面有半亩方塘掩映在绿树竹影之中,几只鸭子在塘中戏水,几只花鸡惊叫着躲避生人。塘边,堆放着几件百余斤重的石盆、石墩、石槽,长达两米多的两条石柱半卧塘中,它们显然不是普通农家的器物。它们的存在,隐隐显露出当年陶家的显赫地位。

关于陶森甲更为详细的信息,宁乡县档案局局长给了我们一些资料,引用如下: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光绪十八年(1892)引见单中称:“陶森甲,现年三十八岁,系湖南宁乡人,由副贡生遵例报捐内阁中书,光绪五年到阁行走;七年经督办新疆军务大臣刘锦堂奏调出关办理营务;十年十月于六载防边案内经刘锦堂保奏,奉旨著以同知归部即选,并赏戴花翎;嗣经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大学士奏调福建军营差委;十三年出使大臣洪钧奏调出洋,派驻德、俄两国;十五年十二月,因前在台湾剿办番社出力,经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保奏,请以知府选用,奉旨允准;十六年游历英、法,顺道回华;十七年因出洋期满,经出使大臣洪钧保奏,请以道员即选并加二品衔,奏旨允准,遵例报捐分发省份;本年五月赴部验看,签分陕西试用。本月十一日,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照例发往。”

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6册中,收录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陶森甲的另一份引见单,前半部分与光绪十八年引见单基本相同,后半部分记录了陶森甲光绪十九年至二十六年的经历:“十九年遵例改指江苏,经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历委会办支应、营务及五河盐厘等差。二十一年丁母忧回籍,二十四年复阙起复到省,历委总理两江营务兼管马路工程及江南练将学堂,并派赴日本阅看陆军大操;二十四年八月奉上谕。刘坤一奏保使才一折,江苏试用道陶森甲,著该督抚即饬该员来京预备召见。二十五年委办五河盐厘卡务,是年十二月经两江总督刘坤一奏保,请以沿江沿海各省道员要缺请旨简放。二十六年交卸五河盐差,委随办南洋交涉事务。并于驻沪各国领事商订保护长江内地事宜,旋因经手事件完竣,领咨前赴行在军机处、吏部亲投。遵旨:预备召见。”

陈玉堂主编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词典》中,记录了陶森甲分发陕西之后的经历:“寻改归江南候补,委赴日本考察军队。八国联军入侵时(1900),助刘坤一订东南互保约款。旋署常镇道,改寿春镇总兵。民国初,任湖南辰沅永靖观察使。未几卒,年六十。辑有《日本学校章程汇编》。”

陶森甲在晚清不算是一个大人物,但他具有多次留洋经历,且与朝廷多省封疆大吏关系密切,因此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能在江南各省与外国驻沪领事间穿针引线,助刘坤一订东南互保约款,为清廷保住了半壁江山,其作用并非无足轻重。

作为刘先俊的舅父,陶森甲对刘先俊的影响不可不察。陶森甲生于1852年,刘先俊生于1882年,两人相差30岁。1892年,陶森甲受光绪皇帝接见时,刘先俊仅十岁。而朝廷委派陶森甲赴日考察军事期间,刘先俊大约17岁,正好是留学日本的最佳年龄。刘先俊赴日学习军事,回国后在江南武备学堂任教,可能都受到了舅父陶森甲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清面临的大变局中,陶森甲所持有的政治倾向。陶森甲秘密资助并掩护革命党人,与推荐外甥刘先俊远赴新疆投靠巡抚袁大化,其中有何内在关系?就常理而言,不排除陶森甲要袁大化提携外甥的意图,内地人才济济,升迁迟缓,而边疆则有乌鸡变凤凰的机会。另一种推测是,陶森甲已经知道刘先俊革命党人的身份,或有意助力于外甥刘先俊,支持他马背立功赴新疆奋力一搏。刘先俊死后,依陶森甲的政治立场,可能有两种反应:一是大为震惊和羞愧;一是扼腕叹息,悲痛不已。无论是哪一种情绪,刘先俊与陶森甲之死相差不到一年,很难说刘先俊之死不是陶森甲之死的诱因之一。

湖南人向有破釜沉舟、奋力一搏的勇气与精神。戊戌变法中,谭嗣同如此,中国留日学生陈天华以死唤醒民众如此,革命党人黄兴更是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在辛亥革命各省光复中,率先响应武昌首义的是湖南浏阳人焦达峰,使湖南成为“首应之区”。湖南邵阳人蔡锷在云南昆明发动起义。湖南安化人李燮和在福建率新军起义。湖南桃园人胡瑛在山东烟台起义。广西原巡抚沈秉堃反正响应革命。湖南宁乡人黄钺领导秦州(天水)起义。总之,共有7名湖南人在辛亥革命各省光复中敢于挺身而出,担任都督,以生命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发动秦州起义的黄钺与发动迪化起义的刘先俊,同为宁乡人,他们之间有何关系?要说明这种关系,必须借助一个中介人周震鳞。

宁远舟人物简介:宁乡人与大西北

周震鳞(1875-1964),宁乡东湖塘人,曾与黄兴共事明德学堂,担任教习。在《周正鳞自述》中有以下记载:“得秋季新军会操消息,遂买舟南下,与上海同志策划长江发动,并密派同志刘定坤(即刘先俊)、黎兆枚持书至陕甘,促井勿幕、黄幼蟾(钺)准备响应(辛亥夏幼蟾为允升奏调充甘肃巡警道,余在京曾多方为之定计,谋断满人右臂)。幼蟾复介绍径复迪化起事。”此份自述1950年4月10日写于长沙。文中透漏出几层信息:第一,从行文内容和口气看,此时他并未忘记刘先俊,而且称刘先俊为定坤,可见之前关系相当密切;第二,明确指出黄钺介绍刘先俊赴迪化发动起义。

陪同笔者一同作田野调查的黄祖同先生,向我们提供了父亲黄钺、祖父黄万鹏的资料。黄钺是何人?他有何能耐将刘先俊介绍给新疆新任巡抚袁大化?而袁大化还不得不录用呢?这要从黄钺之父黄万鹏说起。

黄万鹏(1832-1898)字忠璘,湖南宁乡东湖塘镇方塘梽木塝人。清咸丰五年(1855)投湘军曾国荃部。六年(1865)驰赴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先后攻克安福、吉安、信丰、景德镇等地。十一年(1861),他参与围攻安庆,掘地道轰城。后随军攻取巢县、和县、芜湖,进逼天京,以总兵记名简放。时年29岁。同治二年(1863)春,攻克雨花台,诏补参将。三年(1864)六月掘地道轰塌南京城墙20余丈。16日,他率前锋从缺口入城登龙广山,与城内太平军力战,随后大队入城拼杀3日,遂将南京城占领,以总兵记名简放。时年32岁。

同治九年(1870),黄万鹏奉调入陕,任汉中总兵。十一年(1872)参与进攻西宁,击败起义军马本源。即随刘锦堂围攻大通,俘其头目马长忠等。十三年(1874)率部镇压河州闵殿臣起义军。时年42岁。总之,黄万鹏是曾国藩、左宗棠时期能征善战的湘军年轻将领。

光绪二年(1876),44岁的黄万鹏随左宗棠出关收复新疆,驱除阿古柏侵略军。他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战役。是年8月,挥军进攻古牧地,击败马明、白彦虎部,收复乌鲁木齐。随后支援金顺攻克玛纳斯,平定北疆。翌年4月宁远舟人物简介,随刘锦堂进军南疆,先夺大阪城,再下托克逊、吐鲁番,兵锋直指南疆。小草湖伏击战,阿古柏服毒身亡,白彦虎逃往开都河西。黄万鹏率部乘胜追击,9月驰抵托和奈,再败白彦虎,收复库车、拜城,拔掉乌什重镇宁远舟人物简介,南疆东四城光复。大帅刘锦堂令黄万鹏与余恩虎会师喀什噶尔,黄万鹏率部日夜兼程,沿雪山千里追击,白彦虎逃入俄国境域,匪患即除。新疆平定后,朝廷为黄万鹏加官进爵,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时年45岁。此前,清军在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左宗棠收复新疆,连战连捷,是唯一特例。

光绪四年(1878),黄万鹏回乡省亲。六年回疆主持军务,历任喀什噶尔城协副将,阿克苏、巴里坤各镇总兵,新疆提督。晋头品秩,封二等男爵,三代正一品。应该说,清廷将骁勇善战、百战沙场的湘军部署在新疆,有力保障了西部边陲的安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驻守新疆近20年后,黄万鹏奉旨如见陛见,至陕西途中枪伤复发,不幸病逝。他的遗骨葬于宁乡道林老女塘,算是叶落归根了吧。享年66岁。可以这样说,黄万鹏为收复新疆、保卫新疆立下赫赫战功,奉献了青春年华,亦付出了韶年时光。

黄钺(1869-1943),是黄万鹏37岁时所得之子。平定太平天国战役之后,黄万鹏以总兵身份简放回家,算是过上了几年太平日子。在生下黄钺第二年,黄万鹏离湘入陕,再披战袍,出任汉中总兵。黄万鹏为子取名钺,似有深意。钺是一种古兵器,是否寄寓此儿将来像自己一样为国家操干戈。

黄万鹏收复新疆回乡省亲时,儿子黄钺已近10岁。两年后(1880),黄万鹏奉命驻守新疆,一驻就是18年。期间,无论是黄钺母亲在丈夫身边或是在老家孝敬公婆,黄钺都不止一次到过新疆,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父亲卒后,黄钺袭二等男爵,不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父亲生前的亲朋好友和诸多部下。

黄钺1906年经黄兴介绍在上海加入同盟会。1910年,中国东南民主革命运动高涨,唯独西北冷冷清清。孙中山和同盟会委派他去西北开辟革命阵地,以与东南成呼应之势,使清廷首尾不能相顾。同盟会委派黄钺赴西北发动革命,自然看中其父黄万鹏在西北留下的社会关系,特别是时任陕甘总督长庚,与黄万鹏在收复保卫新疆时一同共过事。长庚曾任新疆最高军事长官伊犁将军,黄万鹏时任提督,可谓军中挚友。挚友之子在清廷危难之时投奔而来,并有世袭爵位在身,长庚自然不会怠慢。但他料想不到的是,黄钺此时已站在清廷的对立面,立志推翻他父亲以命相护且由他世袭爵位的清廷。

宁远舟人物简介:宁乡人与大西北

经长庚安排,黄钺在军中谋到一合法职位,以此为掩护秘密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10月22日,陕西革命党人起义成功宁远舟人物简介:宁乡人与大西北,陕西军政府宣告成立。陕西为西北门户,长庚急调3万精兵东进,开赴陕西围剿革命军。黄钺乘机请兵500,赴秦州(天水)布防,本意断陕西革命军后路,不料1912年3月黄钺在秦州宣布起义,使长庚东征军后院起火。长庚闻之,携眷逃往内蒙。黄钺发动秦州起义时,伊犁新军与袁大化率领的政府军正在激战。因此,秦州起义不但解了陕西之围,而且策应了新疆革命军,彻底粉碎了清廷退守新疆以图东山再起之美梦。西北诸省响应共和,对中华民国建立意义重大。

黄钺与续弦夫人生下黄祖同时,黄钺已75岁。黄祖同生于1943年3月,黄钺卒于同年11月。今年7月,甘肃天水市政协举办秦州起义100周年纪念时,专门邀请黄祖同出席,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父亲为民主革命立大功的地方。但他尚未到过祖父、父亲驻守过的新疆。

宁乡与新疆的密切关系始于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期。从黄万鹏的经历可以推断,湘籍军人不但收复了新疆,同时留下一部分官兵驻守新疆,由此开启了宁乡与新疆的关系史。笔者从周震鳞民国三十年(1941)编修的《宁乡县志》卷三上人物表中,阅读到以下内容:

彭炳文,字云岑,清新疆候补知府,民国署乌什县知事,记名道尹。

刘寅光,字润寰,清新疆候补县丞,民国署沙雅县知事。

萧学琛,字西荣,清新疆温宿县典史,民国署莎车县知事。

汤兆蓉,字子斌,新疆皮山县知事。

谢芬,字蓉初,新疆沙雅县知事。廖焱,字谷初,新疆宁远县知事。

上述5人,原籍均为宁乡,至少晚清时已到新疆,民国开始出任一县之长,旧称父母官。民国初年,新疆县治不过20余个,以不完成统计,宁乡人就占到五分之一,可见宁乡与新疆的历史渊源深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乡遇故知,他们都是刘先俊发动民主革命争取和利用的对象。同盟会派遣刘先俊赴新疆前,想必是做了一番调查研究。

尽管河清村党总支委书记蒋丙洪不知刘先俊下落,但对宁乡从家乡走出去的当下名人却如数家珍:辛亥革命元勋的后人、美学大师李泽厚是刘家亲戚;中共统战部副部长龚饮冰是黄钺女婿,中共宣传部副部长龚育之是龚饮冰之子,而龚育之与李泽厚是宁乡四中同班同学。寻找刘先俊线索,我们锁定李泽厚,学者身上信息更多,但他已在美国定居。

刘先俊葬于何方?

周干贞曾撰写过一篇回忆周震鳞先生的文章。当时有湖南三大法宝之称,指的是黄兴的“腿”会奔走,覃振的“嘴”会说话,周震鳞的“手”会写字。周震鳞因黄兴结识孙中山,成为孙中山亲密战友。他回忆说,在日本时“我和章太炎联合请客,中山必到,张群司厨”,可见其在同盟会地位之高。民国时期,他出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兼国府委员。覃振任南京政府司法院副院长。蒋介石怀疑覃振通共,有意冷落他。1948年覃振去世,国民党元老组成治丧委员会,有人提议应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明令举行国葬。周震鳞说:“什么国葬不国葬,我们把覃先生的灵柩抬回湖南,葬在岳麓山便是。”(《宁乡文史精选》周干贞“我所知道的周正鳞”第247-248页,方志出版社2011.8)目标如此明确,口气如此坚决,好像岳麓山就是辛亥志士唯一的归宿地。

周震鳞长刘先俊7岁,都为同盟会会员,可能在日本相识,他们应算同龄人,又是同乡。他们的关系中,可能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陶森甲可能提携过周震鳞,而陶森甲是刘先俊的舅舅。陶森甲卒于1912年。综上所述,当年由周震鳞作为安葬刘先俊主事者之一,应在情理之中。按周震鳞的意念,刘先俊会安葬何地呢?只能是岳麓山。

宁远舟人物简介:宁乡人与大西北

周震鳞与刘先俊的特殊关系,还可以从周震鳞民国三十年(1941)编修的《宁乡县志》中看出端倪。在该县志人物传中,刘先俊、陶森甲、黄钺均传上有名。周震鳞作为编修者,自然了解刘先俊生平,知晓其历史价值。

至于辛亥革命秦州起义功臣黄钺,为什么没有葬在岳麓山,而葬在家乡宁乡西冲山?原因有两条:一是他卒于1943年11月,日本人已占领长沙,没有条件作兴师动众的安葬;二是他的家人尚留在宁乡西冲山,就地埋葬最合当时情理。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没有找到结果也是一种结果。在笔者没有实地探访之前,在没有看到相关的资料之前,不敢下此推论:刘先俊的尸骨很可能没有运回乡下安葬,最有可能葬于岳麓山。具体理由如下:

刘先俊是名人之后,虽不知其父母是谁,但其舅父陶森甲则是清末赫赫有名的人物。那时的社会讲门当户对,陶家显赫,刘家必然显贵,这样才合乎常理。显贵人家的遗骨自然不会草草埋葬,何况是辛亥革命的功臣呢。如今,刘家、陶家早已不在宁乡生活,散布于世界各地。如果当时葬于家乡,迨家人迁徙外地时,自然不会抛下刘先俊遗骨不顾,除非是遇到了突发的战争,即使如此,战争后也会随迁。刘先俊遗骨随家人迁葬,客家人称二次迁葬,只把他乡作故乡。又因为刘先俊是举国闻名的辛亥革命功臣,他随家人迁葬的可能性便不大。辛亥革命功臣是公众人物,其影响力早已超出家人、家族。刘先俊赴新疆发动起义,是受同盟会委派,非个人行为,其葬礼应该是公葬,而非家族私葬。如果家人异地迁葬,那就会改公葬为私葬,不仅刘先俊失去了烈士身份,遗骨也就成了一堆普普通通的白骨。人活留名,雁过留声,其家人应该比外人更珍惜刘先俊的英名。

刘先俊的遗骨最可能葬在哪里?我以为在岳麓山最合适。理由如下:第一,岳麓山既是风水宝地,也是名人墓园,湘籍的辛亥革命元勋与志士大部分安葬于此。如黄兴、陈天华等;第二,刘先俊在新疆发动迪化起义,石破天惊,以死破灭宣统皇帝西迁之梦,其壮举传遍中华,举国赞叹。在迪化起义百余人烈士中,惟有刘先俊遗骨由政府拨款、雇车,由其弟刘先任送回湖南,他完全有资格葬于岳麓山畔;第三宁远舟人物简介,刘先俊就义时虽然仅29岁,但已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在国内就读军事学堂,赴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军事院校任教员,后从军任管带(相当于营长),是革命党中的青年俊杰,所以被委以发动迪化起义的重任。他到迪化两个月后,即组织动员各种力量筹备起义,购买武器、筹备钱粮、制作起义标志、袖章,起草起义动员令、布告,编印传单、标语,完全如一个成熟的革命者的行为。如果迪化起义成功,刘先俊很可能被任命为新疆都督。仅凭其自身之经历,葬于岳麓山亦不牵强。再说刘先俊家族之显赫,派遣他赴新疆发动起义的黄钺的影响力,以及同乡周震鳞先生的地位,他若不安葬在岳麓山,家属不安,生者不忍。

夏时主任说,岳麓山有许多无名墓待考,其中会不会有刘先俊的墓地?功夫不负有方向的人,寻找刘先俊之墓前路漫漫。

喜欢 (0)
[打赏点吧]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