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破圈的脱口秀
最近,《脱口秀大会》成功破圈。
这一季带火了不少选手脱口秀大会,比如李雪琴、杨笠等人,各种火出圈的言论也不停登上热搜被刷屏。
女性表演者也成为脱口秀的亮点,在她们的段子里,质疑并解构男权中心的社会规范和权力体系。
这一季也带火了不少金句,比如“宇宙的尽头”、“明明那么普通却可以那么自信”、“北上广爱来不来”、“人生没有撤回键”等。
与其说杨雪琴们是赢家,不如说背后的脱口秀才是最大赢家。如今在社交媒体上的火爆,与年初整个行业的清冷形成明显对比。
一方面脱口秀大会黄子华|除了搞笑,脱口秀需要更多的可能,是近年来类似的谈话节目口碑逐渐走低,原本属于小众文化的《脱口秀大会》在同父同母的兄弟《吐槽大会》口碑渐低的时候,也已经略显疲态。
另一方面,明星成员池子与笑果文化的解约,卡姆吸毒被抓等等,再加上疫情影响让很多线下演出活动纷纷关闭,也让整个行业雪上加霜,节目第一期,李诞也自嘲,“这个时候录《脱口秀大会》就是强颜欢笑,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
不过,好在这一季的内容力突出吐槽大会,新面孔、新表演形式的加持,金句倍出,话题人物罗永浩、杨天真的加入,也让节目有了更多的看点。
同时在赛制上也更加严苛,笑果文化CEO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相比第二季,今年赛制非常残酷,也让很多选手感受到了比赛残酷的一面,就连思文、王建国等老人也曾经惨遭PK失败的命运。
一直以来脱口秀大会黄子华,脱口秀都是单向输出的形式,表演者单一向听众输出,将自己“丧”、“苦”、“难”的经历精炼包装,化成一个个金句对外引起人们的共鸣。
生活本身是无序的脱口秀,平淡的,需要有人将其以某种思路理出头绪,整理出一种结构,把生活包装成一种有意思的故事,戏谑自己或别人身上发生的小趣事。
但年复一年,也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套路,很多观众对此也有些疲倦,尤其是去年的《吐槽大会》,豆瓣上很多人认为缺乏创新,吐槽的方式千篇一律。也让不少人发出疑问:除了赛制之外,脱口秀到底还有没有新形式?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有新面孔进入这个行业,各自的创意都能给行业带来新的可能,就像今年的冠军王勉脱口秀大会黄子华,就开创性的以吉他演奏的方式,也打破了脱口秀只说话的演出传统。
尽管这样表演在初期引起不少人质疑,也有不少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也是脱口秀创新的一种形式,也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脱口秀。
从这个思路出发,脱口秀或许在未来也有更多不一样的形式,比如脱口秀能否不讲段子,能否更加深度与严肃。
比如脱口秀里的呼兰就是一例,一般人的脱口秀,都以单纯搞笑为目的,不会融入太多的严肃议题,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世俗意义上的精英人士呼兰,就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了不少深度与幽默兼具的段子,每一次在对外表演的时候,弹幕上总会有“最喜欢呼兰”、“最深度而且犀利”的评价出来。
笑果文化CEO也在采访中说,这个节目很像一个试验场,充满了变数和意外,它也提供了思考、总结行业人才不同的成长路径,需要不断去进行创新。
呼兰肯定不是个例,随着未来更多不同领域的人进入脱口秀,也能给内容带来更多的可能,让脱口秀也不止于单纯意义上的插科打诨,而是承载更有深度的思想与情怀。
02
脱口秀的演变与进阶
脱口秀,即Stand-up ,“单口喜剧”是Stand-up 更准确的翻译。
脱口秀来源于欧美,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最早出现在英国,后在美国获得命名,从上世纪中叶以来,脱口秀在美国蓬勃发展,与同时期的嬉皮士运动相仿,脱口秀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非主流的挑衅姿态。
在欧美,脱口秀的内容多与政治、种族和性相关,其中,犹太人一度占据美国知名脱口秀演员的半数以上,所以,说脱口秀的人都是聪明人,这话不假。
从历史上看,不管是广播电台的建立还是电视网大规模的节目制作和传播,美国都要早于中国几十年,当时的主持人主持节目的时候不事先准备底稿,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美国脱口秀从广播节目开始。到了1929年,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在这样一个愁云弥漫的年代,脱口秀为经济危机时期四处漂泊的人们带来了乐趣,提供了“苦中作乐”的可能。
随着电视被发明以后,谈话节目进入电视节目网,也成为基本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时代,脱口秀也越加成熟,迎来了春天。
2011年,川普参加某知名脱口秀节目
电视脱口秀的类型,有的是以形式特点命名的,有的是根据内容命名的。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严肃和轻松的区分。
脱口秀的基本类型大致有几种,有漫无目的的闲聊型。
很多美国脱口秀并没有固定的主题和谈话形式,节目看上去就好像是漫无目的的闲聊,让观众感受到节目就是跟着表演者的感觉进行。
还有讲述不幸者故事的煽情脱口秀,煽情脱口秀的岀现适应了当时经济萧条时代的社会现实,人们在感伤自己的同时,更希冀在他人身上寻求心理安慰,具有自嘲性质的脱口秀就成了最合适的载体,这也是美国脱口秀偏向于深度的开始。
深度脱口秀则是美国脱口秀的一种重要类型,这一类脱口秀之所以能够让人有共鸣,是因为切中了大众的焦虑,人们在表演者的身上看到自己,即使形式散漫,但也参与了公共议题和价值观的讨论,由于选题宏大,表演者虽然戏谑,但整体观感依然是严肃的。
说回国内,当1921年美国广播已经开始播放脱口秀节目,而1996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实话实说》以后,大部分中国电视观众才开始接触到“谈话节目”这种形式。
此后,谈话节目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浪潮,不管是一问一答式的电视采访,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平等对话,还是有作秀观感的娱乐脱口秀表演,都能引发电视人和观众们的热情参与,这其中,以小崔的《实话实说》为典型,某种程度上也带有脱口秀的一些影子。
《今晚80后脱口秀》属于真正意义上将脱口秀正式拿到台面上接受公共审视、并成功出圈的节目,走出了不少后来脱口秀的重要人物如李诞、王建国,节目在初期非常新颖,也有很多社会性议题的讨论,但后来也逃不过综N代的魔咒,内容陷入同质化窘境,被人诟病缺乏创新,最终停播。
此后,《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接棒,越来越多的明星加入,娱乐色彩浓厚。发展到现在,国内的脱口秀风格基本稳定,即走喜剧+段子路线,大众也基本默认这种表演形式。
一方面,脱口秀表演者的类型正在越来越多元,从性别,到个性、阶级,感知自我和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与洞察都逐渐细分,内容质量也是肉眼可见的提升,这对于脱口秀,以及整个喜剧行业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另一方面,脱口秀也面临窘境:梗同质化、大众的审美疲劳、相关节目的评分走低等,这也需要从业者不断思考,寻求改变,以此跟上市场不断迭代的需求。
03
除了娱乐,脱口秀需要更多的可能
不同于一般权威性的谈话节目,脱口秀是以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出现,人们会在节目中真正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以小人物的视角去描述问题,以一个个常见的生活小故事,见微知著,从而反映出社会性的大问题。
比如同样是素材取材于生活的相声,虽然也有不少现实题材的命题,跟脱口秀比起来,相声更多是对生活细节的玩笑,脱口秀则呈现出更多关于表演者自己的主观态度。
一个好的脱口秀演员,说是一个微型编剧也不为过,他在创造文本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创造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只不过故事的角色变成自己,故事虽小,但重要的要素都具备,比如冲突细节、环境铺垫、矛盾情节等等,也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在话术上更吸引人。
香港栋笃笑创始人黄子华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李诞说过,生活的内核就是悲剧的,喜剧只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让大家更好地接受生活。但不得不说,一些脱口秀始终带有“丧”、“佛系”的风格,大家都在自嘲与他嘲的背后,又是否算作是对现实的逃避妥协?这种情况也值得反思。
如今各个脱口秀节目的娱乐效果已毋庸置疑,但除了娱乐之外,行业需要更多的可能,脱口秀依然需要不断的创新。总的来说,《脱口秀大会》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笑的生意,不被时间淘汰,不成为下一个《今晚80后》,是笑果文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观众在笑过之后,如何将更多的社会意义更好结合,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也是脱口秀行业除了娱乐外的社会责任所在。
– END –